脊髓受压巨大神经鞘瘤1例报道
患者,女,71岁,因腰痛6a,双侧足底及肛周麻木1a,双下肢无力2个月入院。6a前,期间以“腰椎间盘突出症”在当地医院住院治疗(具体方案不详)后好转,此后症状间断性出现,并进行性加重,给予针灸、手法复位等治疗,症状时轻时重。入院检查:腰部疼痛,不伴双下肢放射痛,双侧足底及肛周麻木,双下肢无力,神志清,精神一般,进食可,大便困难,小便费力。
既往高血压3a,平日自服降压药,血压控制可。
体格检查:腰椎生理曲度减少,L4~S1椎体椎间隙及椎旁压痛阳性,左足背及双侧足底及肛周麻木,腰椎活动度可,双下肢皮肤浅感觉减退,双侧上肢肌力可,双下肢肌力Ⅲ级,四肢肌张力可,双侧直腿抬高试验15°,加强试验阴性,股神经牵拉试验阴性,屈髋屈膝试验阴性,双侧膝腱反射正常,跟腱反射减弱,病理反射未引出。
腰椎增强MR示:T11-12水平椎体右侧骨质压迫吸收伴囊实性肿块,考虑神经鞘瘤;T11椎体压缩性楔形变,椎体上缘Schmorl ’s结节;T8-9椎体强化结节影,考虑血管瘤可能(图1)。
肝、胆、胰、脾未见明显异常,双肾、膀胱未见明显异常。心电图、胸片未见明显异常,相关实验室检查未提示特殊异常。
考虑:(1)神经鞘瘤;(2)血管瘤;(3)腰椎病理性骨折。
遂行“后路切开椎板减压,椎管扩大成型,脊髓神经探查,神经鞘瘤切除,内固定术”,切除胸腔内肿块,大小7cm×4cm×2cm,术程顺利,术中出血约2000mL,共输入同型红细胞悬液4U,血浆400mL,术后给予抗感染、抗纤溶、化痰、营养心肌、保护胃黏膜、营养支持等对症支持治疗。
术后病理检查示:(T11脊髓旁)神经鞘瘤;另见少许韧带组织伴玻变(图2);
术后复查胸片提示:右肺下野局限性炎症;左心室增大;T9~L1椎体内固定术后改变
术后第2天查房,患者右下肢即可抬高约45°(图3),术后1周患者佩戴腰围可轻微下床行走,2周后患者腰腿部症状缓解,可自行行走,肛周麻木基本消失,大小便基本正常,足底偶觉麻木,双下肢肌力Ⅳ+级,直腿抬高试验阴性,如期拆线后出院,疗效满意。
术后3个月电话随访,患者腰部无明显不适感,余症状未见复发。
图1:腰椎增强MRI
图2:神经鞘瘤病理切片
讨 论
周围神经肿瘤一般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来源于神经鞘膜,包括神经鞘瘤和神经纤维瘤,另一类为神经细胞源性肿瘤,主要发生于交感神经和肾上腺髓质,其中原始而低分化的恶性肿瘤为神经母细胞瘤,高分化的良性肿瘤胃节细胞神经瘤。
脊髓神经鞘瘤起病大多较慢,初期症状不明显,当症状明显患者就诊时往往肿瘤体积已较大。其最初的典型症状是根痛或根性运动障碍,随着肿瘤体积增大对脊髓产生推压,脊髓可向对侧侧方或旋转移位,进一步出现脊髓受损症状加重,包括感觉减退、肌力减退,甚至瘫痪、大小便障碍。
发生在胸腰骶节段的神经鞘瘤多数以腰腿痛为首发症状,无特异性,易误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腰肌劳损等。
本文报道是老年女性椎管内巨大神经鞘瘤,起病初未行MRI检查,以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以致误诊,较之普通手术风险更大,术后患者各症状较术前有明显改善,认为目前手术切除仍是神经鞘瘤治疗的有效手段。
目前认为手术是治疗脊髓髓内肿瘤较有效的方法,尽量切除病灶,改善脊髓受压以恢复其功能。脊髓内神经鞘瘤为良性病变,血供丰富,大多有完整包膜形成,边界清楚,与周围粘连较重,显微手术切除肿瘤亦是其首选治疗方法。
神经鞘瘤经手术治疗后预后良好,完整切除后较少复发,少数可发生恶变。Merker等对87例多发神经鞘瘤病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了分析,多发神经鞘瘤患者以外周神经鞘瘤为主,肿瘤好发部位从高到低依次为四肢、头颈、胸部、盆腔、腹部。多发神经鞘瘤患者中椎管鞘瘤也较常见,发生率约为74%,肿瘤分布率从高到低依次为腰椎、胸椎、颈椎。另有相关文献指出,恶性神经鞘瘤行根治手术后5a生存率可达75%,结合术后放化疗5a生存率可提高至76.5%。
在临床工作中,椎管内神经鞘瘤虽然发生率不高,但临床症状较重,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偏大,如何能早期诊断对患者康复及预后均有极大临床意义。MRI是诊断椎管内神经鞘瘤的首选检查方式。
图3患者术后第2天恢复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