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看台808 | 张鸿想起甲子“扮景”的故事

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席 蒋述卓 题

想起甲子“扮景”的故事

·张鸿

每次徜徉在家乡甲子斑驳的古巷,斜阳照墟落,晚风习习吹挠着头发,怅然吟式微,总易无端惹出一丝愁绪,令我怀念“扮景”的故事。在古镇悠长的寻常巷陌,似乎眼前有一队热闹、典雅的“扮景”队伍穿越而来,浮现在脑海……

以前,甲子人评论一个姿娘是否“生好、雅”,一般会说“扮过景的”,意思就是说参加过“扮景”的演员——漂亮。有人说“雅是雅,可惜无修整”,就是说这姿娘没参加过“扮景”,其实并不“雅”。甲子还有一句“景行去埔冷宫咯”,意思是错过了看精彩的“扮景”,喻意失去了好机会。可见“扮景”已成为甲子人生活的一部分。

一笺烟雨,半帘幽梦。记忆最深是1979年大年初一上午,镌刻在心的扉页,不曾遗忘。甲子人好“臭腥”,一顿无鱼就“嘴口白淡”,无了胃口。我也是“鱼猫”,小时候,大年初一早餐,我就吵吵嚷嚷着要吃老母亲备办的海味年货。甲子人家的年离不开海味,鱿鱼、墨斗、海参、咸蚝、鳗鱼炸……还有让人垂涎三丈的“乖脯煲菜脯丝”。远处依稀的鞭炮声,催我非常想啃一口煲得金黄润香的乖脯肉。可是,甲子人家的大年初一早餐都要吃顿斋菜,甚至连祭拜先祖的祭品也是斋菜饭,这是传统习俗。可那时的我年幼无知太不懂事了,吵着要吃乖脯,爸妈都不肯时,远处飘来阵阵海螺号声伴随着甲子八音的演奏乐曲,悦耳动听,催人神往。我知道,那是过年的“老热”要去隴尾王爷公庙表演。于是,我顾不上吃早餐了,勒紧裤腰带就往外跑,因为我看过英歌舞、虎狮舞,却没看过这海螺“呜呜”号角伴奏的究竟是什么“老热”?。快步赶到真君街照相楼下,只见一长列板车上端立着与我年纪相若,作各种戏服打扮装束的人物造型,有伏龙虾、打螺精、钓墨斗、白鹭丝斗蛤精、哪吒闹海、八仙过海、三打白骨精……仪式优美,服饰华丽,人物栩栩如生,给人一种美的享受,联想翩翩,其乐无穷。旁边老人介绍说,“这是甲子'过技景'呢,今年是改革开放年!咱们甲子的渔业、工业发达。水产、工艺厂、机械厂等聘请了扎'景'的艺人,挑选了十几个七八岁的男童女童来'扮景'。”

巷陌风光纵赏时,人山人海,游行队伍各式仪仗光彩守目,螺号“呜呜”,震撼心魂。忽然我发现站在一辆板车上作戏耍海螺的女童子极像我的同桌。好奇心催我不由自主的挤到街道前沿。那些穿着专门服装的保护工作人员示意我赶紧靠边站去,但我已思绪乱飞,把一切抛之脑后。我就那么傻傻地站在街上,双眼直勾勾盯着那位“螺精”。“螺精”忽然眨一下眼睛,接着嘴角微微扬起,她笑了!没错,我的同桌变成了“螺精”!只见她梳着双平髻,身穿鹅黄衣裙,对襟处绣着一圈祥云,额前覆一绺短,黑黝黝的眼睛眨呀眨呀……慧黠灵动,几分俏皮,几分淘气的伏依在一只维妙维肖的“大海螺”旁边,俨然一位海螺仙子,溢透着海的神韵。一场“扮景”的情景,留下一生的记忆。

在甲子,每逢春节、庙会,“扮景”和甲子英歌舞、城内大狮舞便会一起举行表演,这就是甲子人常常称道的:“大狮头前,景后畔(边),英歌在中间。”后来才知道,甲子“扮景”凝聚着甲子民间的艺术才华和心血,其造型细腻工整、精巧细致、讲究美学,人物栩栩如生、仪态优美、内容含蓄贴近生活,服装色彩艳丽,不仅给人视觉上美的享受,也能给人一种快乐。

用心读一段岁月,若有一件事情,让你惦念,人生旅途便有一盏心灯点亮着,即使岁月镌刻孤独与艰难,你依然能聆听到家乡的风铃,让家乡的故事温暖人生,让人生的历程多一份美丽……

随着一代老艺人的离去,社会风气的日渐浮华喧嚣,全民娱乐抹平了个人兴趣,快速消费取代了痴迷,人们越活越缺少滋味了,举目尽是水泥钢铁的丛林,青春消磨在低俗的作秀,拿起手机看同样的故事,躺在沙发上做同样的白日梦……相比过去,我们身边少了些“奇人”:菜场摆摊的农妇们,张口能进行八音和唱;乡村小学的教师,深研魏晋南北朝史,这样的传奇事例,已鲜少能见。时至今日,甲子精湛的“扮景”技艺传承也后继乏人,“扮景”的故事也渐渐淡出甲子人的生活,只在家乡人偶尔闲谈中才会想起那“扮景”的情景曾经带来的欢乐……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