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引力法则”到底是不是巨大的毒鸡汤?

以下是忘却鱼鳞同名抖音号、西瓜视频等内容整理之文字版

----------------------------------------------

有一种宇宙无敌心法,叫做吸引力法则。

它可以帮你吸引资源,帮你实现愿望!而且不挑人,在任何时候你都可以使用,也是很多成功人士的秘密技能。但我却觉得它是本世纪最坑爹的骗局之一。

为什么?说它没用吧,其实有点用!真的可以帮助实现愿望,以至于各种老营销号用它来收割智商税,那它到底有靠不靠谱?

我深度翻阅了大量资料,十几本书,几个小时的影像资料,我认为它是一个营销号们大乱炖出来的毒鸡汤,如果你想硬核了解吸引力法则,那你耐心看完这篇文章就够了。

吸引力法则是怎么来的?

这个概念最早来自古印度,在一些早期的有关通神的文献中出现。1877年,“吸引力法则”作为一个专业术语,在一个学者叫赫莲娜·布拉瓦茨基(Helena Blavatsky)她写的一个关于神秘密教的书,叫《揭开伊西斯的面纱》中出现。

伊西斯,是古埃及一个重要的女神,后来演化成西方圣母的前身原型。然后这个概念开始了一百年的酝酿,先是1906年有个书叫《思维波动或思维世界的吸引力法则》第一次隆重介绍了“吸引力法则”。

第二年,有本叫《想象力带来富有》对吸引力法则做了总结,然后提出“你是你所想,而非你想你所是”的概念,之后,各种“思维科学”“精神科学”“新思维”的标签出来了,包括1926年出版的《心灵科学的基本思想》1949年的《让吸引力法则伴随工作》,这些人光喊但并没有像样的研究,到了上世纪90年代,有一本叫《情绪的惊人力量》的书畅销,让吸引力法则再次被热评。

到了2006年,一部叫做《秘密》(The Secret)的纪录片出来,再过两年,澳大利亚一个电视佬朗达-拜恩写了同名《秘密》这本书才算真正点燃了这个概念。

重点来了,为什么90年代开始这个东西才开始火,因为世界和平,全世界战后经历了几十年重建,开始商业繁荣的成功学时代,每个人都雄心勃勃打算大干一场,成功学大行其道,老营销摩拳擦掌准备割菜,高速增长的商业培训市场,正好需要这样洗脑的好题材。

那么,它到底讲什么呢?

一个yy的玩法

其实很简单,一句话说明白,就是“心中所想之事越强烈,实现这件事就越容易”这听起来像是句正确的废话对吧,你想干一个事,当然是一个事情实现的条件之一啊。但是把这个因素它放大了一万倍,就有点不对劲了,不仅放大,还杂糅了包括心理学墨菲定律、物理学万有引力在内的各种概念,编织成一个神秘兮兮的yy大法。

书里说,人类所有的思维活动,都会产生某种特定的频率(锑场),它会吸引同样的频率,引发共振,从而将我们思维活动,也就是你的愿望得以实现。

就像物理界认为任何有质量的物体存在吸引力一样,人的思想也存在吸引力。

牛逼!

在这种神级思路面前,爱因斯坦只是幼儿园小憨憨,初中物理老师用慈父般的眼神,泣不成声,滚烫,热泪盈眶。这种东西我们老祖宗早就说过,比如王阳明的“心外无物”“了凡的“命由我造”还有人定胜天,事在人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等等。

人的主观动能影响社会活动这是OK的,但你扯上科学就不对了,科学可不能靠yy,科学从来不是believe,而恰好是它的反面,叫怀疑,现代科学从来不是靠相信出来的,而是靠怀疑,证明和证伪不断的推翻中迭代出来的,你相信什么,科学不在乎,你能证明什么,才是科学在乎的。

什么锑场,化学名字sb,这两个字母明白么,思想发出的能量改变世界,科学最怕的就是文科生,一个懂文科的民科能把一个东西解释出花来,然后还告诉你,你做不到是因为你不相信,心诚则灵,很多事情科学不能解释。

所以,那些被举例的人,柏拉图,莎士比亚,牛顿,雨果,贝多芬,林肯,艾默生,爱迪生,爱因斯坦...在石碑下腐烂到差不多的牛人巨人伟人们一个个在棺木中大口大口地集体吐血,吐完还表示自己吐的血颜色不够鲜艳,是因为心不够诚。

所以这套理论后来被大量用在传销组织,x教和各种洗那些没有认知的人的事情上,简直百试百灵,这就是我翻阅了大量资料之后,发现目前被大部分人所接收到的“吸引力法则”更像是一场营销带来的骗局和毒鸡汤。

但这不代表“吸引力法则”本身一无是处。而它真正值得被我们关注的却是目前最被大家忽略的那部分,那是什么呢?

吸引力法则有根据的地方是什么?

这个概念里有用的两点是有根据的,一个是坚持信念,一个是注意力聚焦,首先是信念的坚守,确实很多事情需要信念的坚持,否则遇到一点困难就放弃,而契而不舍的事情,更容易做成。

但是,注意这个但是,仅仅是想,就够了吗?仅仅靠想,那只会带来幻觉,带来欲望,想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其次是注意力聚焦,你想着坏的事情,坏的事情更容易出现。心理学效应里有个墨菲定律,就是说:如果事情有变坏的可能,不管这种可能性有多小,它总会发生。

庄子当年做过一个比喻,说一个人射箭,心不在射箭上而是老想着靶子,最后射不中,就这个道理,你必须是很放松的享受那个过程,才更容易发挥出来,但是很多使用吸引力法则的人是反过来的,特别想要那个结果,反而动作紊乱,最后搞砸了。那么我们如果一味的想着那个好的事情,那个愿望,向宇宙下订单,事后好像也有一些实现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这里其实是一个大脑神经科学领域里一个现象,是大脑的一个套路,注意力聚焦什么事,越容易记得这件事情的发生,我们的大脑会在这时候自洽。

比如说你读大学的时候想着两件事,一个心仪的妹子和一份好工作,结果你和心仪的妹子在一起了,多年后你会告诉自己说是当初自己心心念念,才有后来的缘分,所谓念念不忘必有回想,但是那一份工作的事情因为你最后没得到你也就自动忽略了。

再比如你想着买一辆跑车,结果你会注意到街上你喜欢的那辆跑车到处都是,都是你的注意力投入的结果,你想好的事,会记住强化好的事。

但是重点来了!调整心态只是第一步,起心动念之后,你还要坚持不懈的为之奋斗,不屈不挠的去做才行,加了妹子微信不代表妹子就会跟你生娃,加上她那只是一个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但是很多老营销号搞得好像你想就够了,一切成功都是你靠想得到的,那我天天想中彩票就可以超越概率啦,不用买啊,不可能嘛,对不对。

所以我们该如何看待吸引力法则呢?

我们今天并不是要证伪吸引力法则理论,它无法证伪和证明,因为念力不可量化,想到什么程度才叫想呢?但是营销号断章取义拿来忽悠人是不对的,拿人文的东西套科学概念也是不靠谱的,营销号抓取了它的片面性,而且放大了耸人听闻的部分。

我们做好一件事肯定需要起心动念,但并不代表起心动念就能成,更不代表你无限美化这个起心动念之后就会有好的结果。

发愿之后不用去践行是一定不会有效果的,发愿之后,你还需要记住当初为何起心动念,初心是什么,记住这个源头的动力才能让你在后面遇到挫折时不轻易放弃,你想实现一个愿望,愿力是很重要,念力足够强,能得到更多资源和关注,但并不代表那就是全部,那只是个开始,还远远没完。

你喜欢一个事,你还得真的去为它做点什么,在这个过程中付出很多努力,甚至是在你花完全部的努力和运气之后,你几乎要放弃了的时候,你得到了。

就好比查理芒格大爷说的那句话:“得到一件东西最好的方式,是让你自己配得上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