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在乌江写下一首诗《题乌江亭》,王安石读了不服,挥笔又是一首《乌江亭》被传诵至今【一点资讯】

公元前202年,刘邦撕毁了此前跟项羽签订的楚河汉界各据东西的条约,与韩信、英布、彭越等等大将率领数十万大军追击项羽,并将项羽围困在了垓下。韩信此时使出妙计,令士兵齐唱楚歌。楚歌哀婉,让无数楚军丧失了斗志,于是韩信大军杀出,将项羽残军几乎尽数剿灭。

项羽凭借高强的武艺突出重围,逃到乌江之时周围已经只剩下26人。项羽深感自己已然无颜面对江东父老,最终自刎于乌江之畔。自此,曾经威名赫赫的西楚霸王就此陨落,后人为缅怀这位无敌的战士,便在乌江口建立了一座乌江亭。

千年之后,在公元841年,有着“小李杜”之称的唐朝著名诗人杜牧就来到了这乌江亭。彼时唐朝朝堂内正是牛李党争十分激烈的时候,杜牧也被卷入党争之中,因此遭到了官场的针对和排挤,在这一年就被从长安调离迁官外放,到地方做刺史去了。

而今,杜牧站上了这乌江亭,遥想当年楚霸王项羽的英雄事迹和悲剧结局,忽感自己此时的经历与项羽居然如此相像,至少二者站在这乌江之畔时,已经都是失败者和失意人。

情之所至,诗之所题,杜牧在这乌江亭下,面对滔滔江水,写下了一首千古佳句——《题乌江亭》: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其中意思是,胜败乃是兵家常事,大丈夫应当能屈能伸,江东还有如此之多的英雄好汉,如果能够回到江东卷土重来,这天下还不知道到底姓“楚”还是姓“汉”呢!

在杜牧看来,彼时虽然刘邦已然势大,但项羽经此一役必当革去久病,以楚地千里沃野作为基本盘从头来过,还是有机会再跟刘邦扳一扳手腕的。另外,与其说杜牧这是对项羽命运的乐观猜测,其实一部分也是对自己的安慰,若是项羽还能卷土重来,或许自己也可以重返朝堂, 实现平生抱负了。

可惜的是,杜牧最终也没能得偿所愿,始终没有得到朝廷的重用,最终在病痛之中死去,一生壮志未酬。

200多年后,另一位宋代大诗人也来到了乌江亭,他就是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

1054年, 33岁的王安石正是意气风发之时,早在12年前他就以21岁的超低年纪高中进士,而今又因为出色的诗才以及独到而老辣的政治眼光而得到了包括宰相文彦博在内的许多人的赏识,在做知县和通判时又以为官清廉、爱民如子而得到了百姓的爱戴,可谓是声名显赫了。

这一年,王安石也登上了乌江亭,同样想起了项羽自刎乌江的故事,也想起了杜牧曾经写下来的这首《题乌江亭》,却越是读这杜牧之诗,心中就觉得越是意难平。

杜牧的《题乌江亭》里虽然是对项羽命运的乐观猜测,但乐观之下其实是悲观消极的心境,这是当时年轻气盛一心向上的王安石所不喜的。另外,在王安石看来,杜牧对项羽命运的假设也是过于主观的,于是王安石带着这种不服气,自己又写了一首诗,名为《乌江亭》: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此诗的意思就是,项羽的军队连年征战,加上垓下一战更是将楚军士气打没了,就算江东弟子都还在,又有谁愿意拥护项羽重新起兵,过上流离失所朝不保夕的战争生活呢?

王安石的这首《乌江亭》,其中意思跟杜牧的《题乌江亭》显然是针锋相对的。如果按照历史史实来看,王安石对项羽的评价其实要更加客观。项羽为人虽然勇猛,但却刚愎自用,用人多疑,以至于韩信、英布等等大将都离楚归汉。

而且项羽得到楚地之后,居然放弃了秦朝的中央集权,采用西周落后的分封制,这种开历史倒车的行为,注定项羽的政权走不长远。加上项羽好战导致江东百姓度日艰难,就算项羽过了乌江,也很难再与刘邦为敌了。

总而言之,杜牧的《题乌江亭》跟王安石的《乌江亭》这两首诗都是千古佳作,前者强调的是为人应当有不屈的意志,这种不屈表现在能屈能伸上,做大事的人不当害怕失败。

而后者则是客观地说明项羽必败的原因,道出了自己对楚汉局势的见解,展现了王安石的才华,也正是因此,王安石后来才得以成为宋朝宰相。但总的来说 ,二者之间其实是没有直接冲突的,都是值得我们鉴赏和学习的好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