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四僧——髡残(三)

髡残(1612-1673),清初四高僧之一,俗姓刘,字石谿,号白秃、天壤残道者、石道人等,湖南常德人。他是一位传统功力深厚的山水画家,与弘上于同一时代。甲申间逃避战祸于常德桃花源。当抗清斗争处于低潮时,于1651年出家为僧。他成长在改朝换代时期,几乎与同代僧侣画家一样,始终其学术和艺术态度上流露出一种“遗民”思想,并以信奉已儒化了的佛教子弟的身份面对时代。他勤学苦练,学养渊博,画学王蒙、黄公望,而自具风貌,功底扎实。他以书画倾泻胸中块垒,寻求人格的完善。喜游名山大川,尤喜黄山,在那里住了年余,作图不下十数幅。其丹青奥境奇辟,魅力长存。

拟元人笔意  1663年作

山水  立轴

秋山晴岚  立轴 设色纸本 1663年作款识:涧泉何清深,苔径夕阴满。讽咏紫霞篇,驰情文采馆。晴岚拂书幌,飞花浮茗盌。阶下松粉黄,窗间云气暖。石磴萝茑垂,翳翳尘迹断。非与世相违,冥栖久忘返。手把玉芙蓉,青天骑白龙。出入人世间,飞鸿踏雪踪。瑶草粲可拾,群峰森森立。秋色满天南,离离山影湿。君今在山时,玉韫山有辉。因同白云出,更与白云归。氤氲无定处,只在山中住。河汉共萦纡,经天复东注。扰扰何时己,千年聊寄耳。良也拂袖去,言从志相子。去山今几年,还山大学仙。天台有仙宅,云气相近连。癸卯浴佛日,壤石溪残道者。钤印:石溪、电住道人
石溪此幅《幽涧听瀑》画轴,但见奇峰峻岭,磅礴逶迤,古树苍翠挺拔。涧谷横霭迷蒙,飞泉壁挂,曲径蜿蜒通幽,岩坳间楼阁生辉,茅舍藏于山麓浓荫之中。对岸江水荡漾的岸边平台上,水阁林立,隐约有两位高士在亭中坐而论道,离亭子不远的桥上,另一高士正急忙赶来赴会。石溪在此幅创作中,融“三远”法于一炉,构图奇辟幽深,尤得五代巨然、元代王蒙等名家之笔意技法。中、近景山树多以渴笔秃毫勾画,兼施披麻、解索等皴法,以水墨、浅绛等层层渲染,变化丰富多姿,仿佛“千笔万笔方如此”,由衷地展现出一种幽寂繁茂的画意氛围;复以湿笔作远山,尽显山重水复、深邃缅邈之境;从中亦可窥见,石溪“墨分五色”的表现技法以及高雅的艺术格调。

山居图  水墨纸本

款识:山中云雾弥,不识人间世,偶然此山游,还是山中是。钤印:石溪(白文)

春山知音图  镜心 1664年作

山高水长

雨洗山根图  纸本墨笔 1663年作 纵103厘米横59.9厘米

此图近画岩崖古木,虬松阁榭等,淡水一泓,高士独钓舟首。中景白云缭绕,峰峦叠翠曲径间有石级可缘攀而上。远景幽岫逶迤,整个画面表现了雨后山川的洁净与幽寂。此图笔墨苍润,结构繁简得宜,本幅左上行书自题五言诗云:“雨洗山根白,净如寒夜川。纳纳清雾中,群峰立我前。石撑青翠色,高处侵扉烟。独有清溪外,渔人得已先。翳翳幽禽鸟,铿铿闻落泉。巧朴不自陈,一色藏其巅。欲托苍松根,长此对云眼。”

溪桥策杖图  轴

寒林待客图  纸本

溪山垂钓图  立轴 水墨纸本款识:峯头长啸韵泠泠,云自行空月自停,忘议拟时真笔墨,非图绘处有丹青,斟来白乳供茶雪,钩得鲈鱼易酒星,芦荻何人同伴侣,相期抱臂注山径。石溪残道者。钤印:石溪、电住道人
题跋:石公笔意得香光神髓,此忽作迂态,在狮林鹤林间,宛转心目,令人意远,可谓桧矣。绣山先生具赏鉴家,珍藏玩味如对古人,此亦自出手眼,独行不求伴侣者也。青溪道人揆观题。钤印:正揆之印、先代一人师
此图山坡用湿笔挥写,笔墨流畅滋润,山峦显得浑厚,松林、树木则用焦墨勾点。画上方有长篇诗句,画与题相得益彰,意趣非凡。此件作品与他的代表作《江上垂钓图轴》十分接近。下有程正揆题跋,整幅画面诗意盎然,用笔雄浑、谨严并举,干湿恰到好处,墨色分明,造型概括精练,浅绛设色,清雅怡人。程正揆(1604~1676)初名葵,字端伯,号鞠陵,别号青溪道人,歙县人,侨居孝感,是明末清初的著名画家。他工诗文,善书法,擅长山水画,著有《青溪集》等。

苍山结茅图  纸本淡设色 1663年作

山 水  立轴 1663年作

书画卷  纸本设色 1666年作

作于康熙五年(1666)的《书画卷》充分展现了髡残组织画面的能力。此图截取千岩万壑、雄山秀水的一段横景。图右边一策杖老人,后随一携琴童子,自右往左,正在过桥。桥前一片苍松,水阁临溪,石壁、平台之后有梵宫数栋。后山脚下水湾一处,水面浮泛一叶扁舟,渔翁正于船头垂钓。整幅画面诗意盎然,用笔雄浑、谨严并举,干湿恰到好处,墨色分明,造型概括精练,浅绛设色,清雅怡人。

行脚风雨图  立轴 纸本 1667年作

款识:丁未夏五月,坐竹关无事,忆余十年前行脚风雨中,每山峰突出相值,溪水傍,人行作互答声。既归而兴到笔随。辄喜有生趣。今老矣,不任此事,觅竹杖亦不知何处。视门外踵相接,犹时时过索。恐东涂西抹,不似阿婆少年时也。因题云,十年老向寺门中,西抹东涂路不通,却忆崎岖风雨里,一条拄杖更谁同。石秃道者画并题。钤印:石溪、电住道人
髡残山水受董其昌影响,取法于黄公望、王蒙,但旨在表现“吾之天游”,布境多山重水复,层次深远,笔墨苍茫厚重。他的画以老辣、苍健见胜。髡残得力最多的是王蒙,其次是黄公望和沈周。他的画构图奇特,意境深幽,和他广师造化有关,他的风格形成最关键的还是来自他的豪迈倔强的性格,作为一个明末遗民,内心充满了对一个朝代逝去的无奈和欲与新世界抗争的血气。
 《行脚风雨图》轴是髡残苍辣作品之典型。画中山峦起伏,重复层叠,远近分明,云壑幽深,一条山路自下而上,蜿蜒曲折,路旁房屋院落,历历可数,这种画法在明代已不可多见。似元代王蒙的构图法,其用笔之法也颇似王蒙,然只是用笔的大概方法似王蒙,精神状态则有异。用干枯而松毛的笔法分披、勾点,轻重缓速,洒脱多变。墨色浓重沉着,层次丰富,显得异常苍浑老辣。丁未年髡残五十六岁,回首往事,感慨世事变迁,人间坎坷,唯有寄寓于书画之中。画中一老僧拄杖于山道之中,眺望远山,山高云阔,恐怕是髡残的自我写照。人生渺茫,一条山道由过去而来,通向云谷深处,也通向漫漫浓云的无尽禅意。由是,有诗云:“即忆崎岖风雨里,一条拄杖更谁同。”此长款颇多自我感慨和禅意的诘问。“四僧”中他的画存世最少,历来为世人所珍视。

白云隐者  浅绛山水 1669年作

款识:白云有隐者,遥望白云深。隐者岂尝见,白云无古今。自怡老明澄君,何惟辨汝前后身。分明忘却来时路,一日尺竿头问去津。丹青写意不写形,一丘一壑须其人。层峦叠嶂不厌崄,抱枯采苔不厌贫。自笑、自舞、自歌、自吟,唯白云兮知音。自怡翁流入白云写此为赠,缀之以歌虽然倩人搔囗所见大意之耳。己酉中秋望后一日。电住残道人。钤印:介丘、残道者、石谿

秋山环翠图  立轴 设色纸本 1669年作

绿树听鹂图  庚戌(1670年)作

款识:绿荫初集北窗下,黄鸟时鸣高树间,安得心如墙壁似,一炉柏子对青山。一春为风雨摧折,余亦因老病困之,开眼见新绿黄鸟,忽忽动笔墨之兴。日染数笔,画口颇自适,青溪司空曰:得失寸心,非可向人道也。黄鹤山樵深得此意,虽从古人窠窟出,而却不于窠窟中安身,枯劲之中发以秀媚,广大之中出其琐碎,讲尽生物之妙。司空家藏真迹可为甲观,近来临摹家往往鞭策皮毛,未得神理。况稍顷便欲弃去,盖不得古人意耳。余画岁不过数帧,非知画者亦不能与。韫居土不但鉴赏具眼,其为人也高远有致,以此赠之,后之观画而得人知余不谬。庚戌三月,电住残者识于幽栖之大歇堂。
 髡残作此画时,正隐居于南京城南幽栖寺,潜心于佛理研究,时年五十八岁。大自然的美景引动了画家的绘画兴致,遂作成此画。画中近景,长松立于山脚下,旁有山溪潺湲,溪上有一水轩,有人凭栏远眺。轩外绿树垂荫,黄鸟啼鸣,其上云烟缭绕。嘉木成荫,山重水复,逶迤远去。此画构图繁密,直追王蒙。但他“虽从古人窠窟,而却不于窠窟中安身”,并不拘泥古人陈法。他用短促的牛毛皴表现山石,林木勾出树干,树叶则随意点染,山石上以焦墨点苔,整幅画中以溪流、云气以及山石的向阳处留白,使画面疏密有致,浓淡相宜,极富节奏感与层次感。设色以淡赭为主,辅以花青,清雅喜人。

黄山图  立轴 设色纸本 1670年作

山水册页

石溪以自然的纯朴、宁静作为人世矫饰、争斗的对立面加以歌颂。以自然净化无垢之美,对比人生坎坷、世俗机巧,从中感悟禅机画理。因此在他的笔下大自然充满活泼生机,变化无穷,元气淋漓,雄浑苍古,而毫无剩山残水,荒寒萧瑟之感。
此山水册页,随意点染,似不经意,用笔如乱头粗服,造景小中见大,最能代表石溪山水画的特色。第一幅:此幅群山环抱,巨木苍古,屋宇参差,烟云流动,把观者带入了一个变化迷人的境界。使人感到可居可游。图中景色的描绘超然脱俗,特别是烟云处理更具特色,以钩勒的手法表现,粗犷浑沦,有纯朴之美。给人以飘飘欲仙之感。第二幅:图中上半幅为山岩绝壁,飞瀑直泻。高山流水间一游者携杖探幽。全图构图奇特,笔墨苍茫高古,引人入胜。第三幅:画中构图采用平阔视野的景色,空山烟云,村舍小桥,宁静无比。一带远山,均用泼墨法画成,效果淋漓生动。第四幅:此幅近景林木繁茂,烟雾飘渺,其后绝壁峭崖,奇峰高耸,山道间一老者骑驴而上。观者可以沿着画中的山路盘旋而上,每登高一处便有一处佳境,领略不尽。第五幅:此幅水气氤氲,江南田园风貌跃然纸上。茅堂中幽人对坐,似不知有世外。全图干湿互用,淡着色,优雅绝伦。第六幅:此幅似写山雨欲来之时,风摇树动,浮云低压之景。特别的表现出草木枝叶随风摇曳之势,以及瀑布奔流,云雾流动这些与雨有密切联系的事物。髡残对自然的感受与观察是细腻的。

山水图  册页 纸本水墨设色 纵37.5厘米横76.2厘米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