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果文化一家独大,李诞的野心藏不住了
第四季脱口秀大会刚落幕,网上热度不减,大家津津乐道杨笠的观点,周奇墨的神来之笔,徐志胜的暴力丑学,何广智的颜值逆袭。
不过有没有注意到,似乎大家对李诞的关注却越来越少了。
他好像变成一个纯粹的主持人,有时更像嘉宾,光芒被众多明星IP掩盖了。
没有出彩的段子,没有创新的炸场,曾经的脱口秀大王,难道不担心自己被后浪拍死在沙滩上吗?
但如果我们把眼光投向李诞背后的笑果文化,就会发现,李诞现在的姿态,早就超出了打造个人影响力的阶段,他开始成为一位打造脱口秀IP航母的领军人。
要知道,中国不缺有才华的人,缺少能够成功打造IP的人。
李诞在接受采访时打过一个比方:
自己讲是刀,主持是鞘,刀和鞘谁更厉害?古龙小说中写,最好的鞘足够牛逼,就不需要套刀了。只要看到鞘,就知道这个人惹不起嘛。所以要从“刀”转变为“鞘”。
李诞最终的“野心”,是将自己和笑果文化作为厉害的刀鞘,让它吸引更多的好刀。
那么,笑果文化是怎么一步步实现的呢?
中国脱口秀兴起,2010年就已有苗头,不过当时的演员只在北上广深等城市的固定场所,小范围演出,远无法像今天这样为大众所喜爱。
2013年,在美国成名的脱口秀演员黄西回国举办了数次专场,影响力十分有限。
不是人们不需要快乐,也不是演员没有绝活,一切都还在等待一个爆发的时机。
2017年,腾讯视频和笑果文化联合推出《吐槽大会》,这节目把明星拉下神坛,大家互相吐槽,观众一看,可太有趣了,节目爆火,单期播放量最高破2亿。
这档节目的走红使脱口秀成为大众熟知的一种喜剧形式,而李诞,也成为了喜剧领域的顶流明星。
资本的脚步是迅速的,2017年的5月,笑果文化就拿到了2亿元融资。这一年,有个喜剧演员叫石介甫,成立了个单立人喜剧俱乐部,在7月份也拿到了200万元的投资。
这就是今天脱口秀行业“南笑果,北单立人”的说法来源。
不过,两家公司今天基本没有可比性,笑果文化经历了八轮融资市场,估值高达30亿,而单立人两轮融资估值也还没过亿。
为什么两家公司区别这么大?
笑果文化成立初期的发展迅猛与李诞个人品牌的知名度密不可分。
李诞在《吐糟大会》《脱口秀大会》频繁登场,高产出、高质量的喜剧段子令人捧腹,以至于很多人只要一看他小眼睛一眯,就马上想笑。
他强势出圈,跨界参加《奇葩说》,带着佛系的笑容与黄执中辩论,又圈了一波粉。
很多人一开始喜欢上看脱口秀,就是直奔李诞而去的。
但是,仅靠李诞一个人的IP影响力无法撑起笑果文化长足的发展,更不用说带动整个行业的进步。
《脱口秀大会》前两季,整个节目组其实都很发愁,“全国也就那么二三十个演员,根本经不起激烈的赛制去玩。”
后来,《脱口秀大会》推行“素人机制”,从各个角落挖掘有潜力又有意愿的脱口秀人才,甚至引进主业并非脱口秀的参演者,哪怕你一辈子只能讲一次段子,也过来玩一下吧。
靠《吐槽大会》和《脱口秀大会》两个知名节目IP的平台,笑果文化得以不断吸纳人才,到了第三季、第四季,全新的IP不断涌现,”又丧又酷“的李雪琴更是成为全网顶流。
这些优秀的人才又确保了源源不断的内容输出,形成了笑果文化强大的底气。
笑果文化已经形成了一个良好的IP制造循环机制,新人要想成名,就很难通过笑果文化以外的平台。
比如单立人旗下曾培养出杨笠、Rock,周奇墨、徐志胜,但他们最后全部都通过《脱口秀大会》才成功出圈。
而单立人也想通过喜剧综艺取得突破,参与了《周六夜现场中国版》《夸就对了》《听姐说》等节目制作,但都难以取代观众心目中笑果文化两档知名IP节目的地位。
想一想,仅仅是李诞的才华,没有遇到电视媒体的平台放大能量,笑果发展能这么顺利吗?
一个人有了能力,要去最好的平台去发展。
这句话对想打造个人品牌的人来说,也一样。
2016年,郭德纲接受某杂志的专访时说过一句话:“我特别悲哀,因为我把这行垄断了。我特别理解这种孤独,一点意思都没有。”
这话可太凡尔赛了。可德云社当年还真是喜剧界的碉堡,似乎无人可攻破。
今天,郭德纲终于不再孤独了,谈到喜剧,人们更多会想到李诞和他背后的笑果文化。
今天的观众更喜欢有综艺感的节目,而德云社的相声演员们综艺感不足。
有人说,人家是相声演员,当然天生缺乏综艺感,但我觉得不是,哪有人是天生就会的呢,还不都是训练出来的吗?
从赛制设计、演员脚本、到舞台效果,你愿不愿意为了综艺感去彻头彻尾地改变,这才是关键。
《德云斗笑社》的导演曾经执导过《极限挑战》,这是一档大型真人秀综艺,他尝试将《极限挑战》的经验运用到《德云斗笑社》中,觉得应该产生不错的综艺效果。
结果一点儿也不好,包括郭德纲自己,都很难融进综艺氛围中。
同样的矛盾其实也曾经发生在笑果文化。
第二季就有演员指着导演的鼻子开骂:“你为什么要把脱口秀变成一个比赛?”
同时,由于脱口秀的性质,笑果的节目一直都是编剧中心制,先保证内容为王,在这样的模式下,导演对节目的设计也不得不让位于编剧的思维,有时就难免发生冲突。
李诞发现了这个问题,他召集大家开会,找了一根马克笔,在白板上写下四个字“节目第一”。
“节目第一,大家的委屈争吵才有第一,节目不好,我们只会一团和气地死掉。”
之后,《脱口秀大会》就是导演与编剧占有同样的分量,编剧负责段子,导演负责节目效果,大家一起碰撞,很多好内容都是导演团队与编剧团队、演员共同的结晶。
很多擅长做内容的人,特别容易陷入一种误区,以为只要产出好的内容就无往不利。在老掉牙时代,这种思路也许还行得通,但在这个时代显然不行。
你看到呼兰段子中的“消费主义”“直播带货”直戳年轻人痛点,看到何广智写的密室逃脱经历特别真实,看到周奇墨在决赛中的表演形式惊艳全场。
但你看不到,他们的背后,是创意——编剧——导演——表演——反馈——调整,一整条完整的内容生产链。
就像我常说的那句话,个人品牌真的不是一个人的品牌。
在这个时代,不管是个人,还是团队,打造IP都必须拥抱平台。你需要了解用户的需求,了解游戏的规则,了解自身的短板和增长模式,才有可能抢占到一点先机,而这些方面,平台比个人更懂得如何拥抱市场需求。
我记得李诞曾在《奇葩说》说过一句话,他说,笑果是家破公司,不像一家公司,而是一个兴趣小组。
这句话挺符合人们心目中对脱口秀演员的印象,小众,随性,有个性,人生处处有灵感,想到什么写什么。
但事实上呢?当喜剧变成一门商业,喜剧演员变成了员工,一切就得有商业的规则对吧,这点李诞心里可明白着呢。
首先李诞在弱化自己的IP形象,力推更多的IP产生。
李诞一个人火,不能说明脱口秀火了,只有王勉火了、李雪琴火了、周奇墨火了,更多人火了,这个行业才是真的火了。
就好像大家传说做一场脱口秀赚几百万,虽然是谣言,但谣言也发出了清晰的信号,做这个行业有前途,才能让更多新鲜血液愿意流向这个行业。
正如笑果文化副总裁刘丽娟所言,笑果文化想做的是一个以内容驱动的喜剧公司,要做完整的产业链,而不是只输出李诞一个大IP。
其次,笑果不是师徒制,而是采用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
就拿池子来说,他是李诞的好朋友,他们曾是脱口秀界有名的兄弟,平起平坐的同事,在公司里谁也管不住池子,只有李诞能管住他。
但是,池子跟笑果文化解约时诉诸法律,李诞全程并未出面,也没有用情分去挽留。
要管好一大群性格各异的内容创作者,就要让他们与公司有共同目标,如果目标产生分歧,对整个团队的发展都是不利的。
最重要的一点,笑果打通了商业闭环。
很多人还认为喜剧的成功重在技术的传承,喜剧学徒就是要守住寂寞,苦等出师。
但笑果文化走的是另外一条路,它打造了国内唯一一家涵盖线下演出、剧场经营、艺人经纪、内容营销与线上综艺的公司。
这样的平台,相当于实现了在脱口秀领域的自产自销,意味着一个新人到我这里来,我可以从培训到造星全方位地提供支持,这是同类型公司目前难以达到的内容制作模式。
今天,很多脱口秀演员的生活境遇已经发生质的飞越,能靠自己的演出赚钱,这对整个行业是大好事。
笑果文化以及脱口秀行业的发展也给了我们打造个人品牌很多启示,如果你要加速打造个人品牌,一定要选择高速发展、有成熟经验的IP孵化平台,只有这样的平台才会有孵化新秀的能力、资源和迫切性,你才会得到更多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