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旧梦影痕(四十七)
图461-1:1940年代初,爱多亚路东望外滩,南侧近处建筑为爱多亚路九号方西马大楼
图461-2:美商汇众银公司(红线所示,1941年版《上海街道名录》爱多亚路截图)
图461-3:1946年,美商汇众银公司股票,面额1000股(每股银5两)
图462:1940年代初,爱多亚路50号四川路口东侧,美孚加油站(图via老壶嚼早兄)
图461为爱多亚路东望外滩,机位在四川路口。片中一辆租界装甲车正由东向西开过来(图461-1),右侧近处是方西马大楼( FONCIM BUILDING,爱多亚路9号),美商汇众银公司等曾入住楼内(图461-2)。镜头转向路北侧,可见大北电报局西侧之美孚加油站,加油车队已排成长龙,生意蛮好(图462)。那时,在爱多亚路四川路口还有一个壳牌加油站(即亚细亚加油站),地处爱多亚路27号天主堂街口西南角,与斜对面的竞争对手美孚油站隔路对峙。
PS:爱多亚路(外洋泾桥至成都路)辟路前,东段为黄浦江支流洋泾浜。上海开埠后,英、法两租界以此为界,浜南为法租界,浜北为英租界。两岸各筑碎石和砖砂沿浜道路,南称孔子路,北名松江路。浜上架设外洋泾桥、二洋泾桥(四川路)、三洋泾桥(江西路)、三茅阁桥(河南路)、带钩桥(山东路)、郑家木桥(福建路)、东新桥(浙江路)、西新桥(云南路)等桥梁。迨至清末民初,洋泾浜垃圾遍积,河水污浊。民国3年(1914),公共租界和法租界当局达成协议,以开浚黄浦江之泥填洋泾浜、北长浜及沿边小浜,东起外滩,西近跑马厅(今人民广场)。民国5年(1916),筑成当时上海最宽的道路,以英王爱德华七世之名命名为爱多亚路。1943年,爱多亚路易名大上海路。抗战胜利后,更名为中正东路。1950年,以陕北革命圣地延安命名为延安东路至今。
图463-1:1939年,爱多亚路19号天主堂街口,大美晚报社(戒备中的洋商华文报《良友》1939年第148期,12页)
图463-2:思带《责任声明启事》(《大美晚报晨刊》1937-12-17,第1版)
图464:1941年,爱多亚路19号天主堂街口东南角,《大美晚报》社(Shanghai Evening Post and Mercury)(图via老壶嚼早兄 )
图465:1941年,天主堂街爱多亚路口南望,左侧路口即大美晚报社(图via老壶嚼早兄)
《大美晚报》(The Shanghai Evening Post)是由在美国注册的公司在上海创办的报纸。1929年4月,英文《大美晚报》创刊。1930年6月,英文《文汇西报》并入英文《大美晚报》。1933年1月16日增出中文版,中文版创刊号采用小型报的形式,4开4栏横向排印,每份16页,同年9月改为对开大报。该报最初的发行人兼总编辑为石克雷。1936年,改由史带(C.V.Starr)任发行人,中国人张似旭为总经理兼总编辑;翌年起由白罗司担任总经理,高尔德任总编辑。该报每天刊载大量中国国内和国外新闻。
上海沦陷后,租界成为日军包围的“孤岛”,日军通过工部局通知各华人报馆必须向日伪新闻检查所送检,否则不准出版。《申报》等采取严正立场而宣告停刊,《大美晚报》发行人史带则在中文版《大美晚报》上发表《责任声明启事》,拒绝接受伪新闻检查所的检查(图463-2)。由于该报凭借美商报纸身份,使日伪无法控制,刊载的新闻迅速翔实,一时颇受市民欢迎,每当下午报纸印出时,读者争相购阅。
1938年2月,朱惺公进入《大美晚报》担任副刊《夜光》主编。朱君名松庐,笔名惺公,江苏丹阳呂城人,他以“惺公”、“惺”等笔名在《夜光》小言论专栏《夜谭》中发表大量杂文,痛斥日本侵略者和汉奸卖国贼,激励国人抗日斗志,同时组织编辑《民族正气-中国民族英雄专辑》等专栏、专版,托物言志,借古喻今。由于朱惺公主编的《夜光》对日军及其走狗进行口诛笔伐,严厉声讨,敌伪势力恨之入骨,向他发出附有子弹的恐吓信。朱惺公毫无畏惧,1939年6月20日,义正词严地在《夜光》发表公开信,宣告:“余不屈服,亦不乞怜,余之所为,必为内心之所安,社会之同情,天理之可容!”8月30日下午,朱惺公在赴报馆途中遭敌伪特务枪杀身亡,年仅39岁。
此后,敌伪势力对《大美晚报》(中文版)继续采取卑鄙手段,多次向报馆大楼投掷手榴弹、炸弹。1940年7月1日,汪伪政府发布对83名中国新闻文化界人士的通缉令后,又将史带等列入外国记者黑名单。史带只得离沪返美。同年7月19日 大美晚报社经理张似旭被日伪特务刺杀身亡;8月19日,寓居于西爱咸斯路20弄顺安里17号程振章(国际版编辑)步行出外,至金神父路口等候廿一路公共汽车赴报馆时遭遇日伪特务枪杀,身中两弹,旋由救护车送至广慈医院救治,21日因救治无效身亡,年仅三十。程长期从事国际新闻编辑工作,揭露德、意、日军国主义的侵略暴行。同年冬,高尔德也无法立足而返美。该报由美国人奥柏主持。1941年6月23日,《大美晚报》副经理李骏英被刺身亡。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进入公共租界,8日上午,日军查封了《大美晚报》等9家外商新闻机构。1942年6月15日,日本宪兵队以间谍罪逮捕了记者奥柏,《大美晚报》被迫停刊。抗日战争胜利后,《大美晚报》由美国随军记者玛诺主持复刊,前主笔高尔德返沪主持报馆事务,聘吴嘉棠、袁伦仁为编辑。日出两大张,对有关美国商情消息报道迅速翔实,广告也以美商为主。对当时中国如火如荼的反内战、反独裁群众运动只作简单报道,不加评论。1949年5月上海解放后,该报因报道失实,受到上海市军管会警告,后报馆又发生劳资纠纷,于同年6月下旬停刊。
图464中有一辆21路公共汽车正由东向西驶过路口。1927年2月,法电开辟汽车线路。先辟线两条:一条为21路,行驶于外滩至打浦桥之间,配车5辆,线长5.34公里;另一条为22路,行驶于外滩至贝当路(今衡山路)之间,配车6辆,线长8.71公里。1948年,增车5辆,辟23路,行驶于斜桥至徐家汇之间。1940年代,法电21路公共汽车行驶于中正东路外滩至大木桥之间,途经郑家木桥、西藏南路大世界、中正东路嵩山路、中正中路中正南一路、林森中路、复兴中路、广慈医院、建国中路、打浦桥、徐家汇路陕西南路。
图466-1:泰晤士报大楼,爱多亚路160号(戒备中的洋商华文报《良友》1939年第148期,12页)
图466-2:爱多亚路160号,泰晤士报大楼内设《上海泰晤士报》、《密勒氏评论报》、《大陆报》、《大美报》等多家报馆(1941年版《上海街道名录》爱多亚路160号名录截图)
图467:1940年代后期,中正东路(江西中路至四川中路段),长耕里(158号)内设有《时事新报》社等,长耕里西侧即泰晤士报大楼(160号)
图468:华美晚报(华美出版公司),爱多亚路172号长耕里西首(戒备中的洋商华文报《良友》1939年第148期,12页)_副本
图469:华美晚报被炸,图为被流弹所伤之三路人(《中国画报(上海1938)》1938年第1卷第1期,15页)
图470:1947年,中正东路近江西路口东望,左侧近处为华美晚报(172号),右侧近处有鑫记酒吧PALAIS BAR。金石声摄
1901年,英文《上海泰晤士报》(The Shanghai Times)创刊。日报,美商创办,1914年后转为英人所有。报馆初址为英租界南京路41号,1920年代初迁至爱多亚路32号近二洋泾桥(门牌后改为160号)。日伪统治时期,《上海泰晤士报》由日伪政权接办。1945年8月后,国民党政府接管《上海泰晤士报》,并更名为《自由论坛报》(China Daily Tribune),1949年停刊。
图467可见爱多亚路158号长耕里,弄口悬挂《时事新报》招牌。弄内设有多家报社:《大陆报》、《自由西报》《大晚报》、《自由论坛报》。
1907年12月9日,《时事报》由邵松权等集资创办,日刊,汪剑秋主编。1911年5月18日,《时事新报》创刊(《时事报》易主后改名为《时事新报》,汪诒年任经理,汪剑秋任主笔)。同年增出《时事新报》月刊、星期画刊和午刊。1918年3月4日,《时事新报》聘张东荪为总编辑。该报副刊《学灯》创刊。1920年9月,《时事新报》与北京《晨报》联合聘请瞿秋白、俞颂华、李崇武三人为赴苏俄特派访员,10月出发。1928年,《申报》和《时事新报》编辑部部分同人合作建立申时电讯社,由《申报》经理张竹平负责。1932年4月,时事新报社工人罢工。上海报界工会号召全市报社举行总罢工,给予支持。同年,《时事新报》、《大晚报》、英文《大陆报》和申时电讯社成立联合公司,被称之为“四社”,张竹平任董事长。1933年2月,《时事新报》驻南京记者王慰三遭暗杀,引起新闻界的强烈抗议。1935年,张竹平被病缠数月,精神颇感不支,故辞去“四社”总经理,暂由杜月笙代理。
1936年8月18日,《华美晚报》由朱作同与旅沪美商密尔士(H.P.Mills)在沪创刊,美商华美出版公司出版发行,馆址在爱多亚路172号。该公司是由朱作同与旅华美商密尔士(H.P.Mills)合作创办,资金由朱作同筹集提供,邀密尔士参加,以借用外商公司名义办报,避免国民党当局的新闻检查。《华美晚报》主要由部分脱离《大美晚报》的人员所经营,在美注册,以报道消息为主。自1937年11月25日起出版《华美晚报-晨刊》(又名《华美晨刊》),成为上海最早由晚报馆创办的日报,同时也是“孤岛”时期创办最早的“洋旗报”。梅益、林淡秋、王任叔、杨潮等进步作家经常为该报撰稿,宣传抗日救国。由于《华美晚报》坚持宣传抗日救国,敌伪势力指使暴徒不断向该社投掷炸弹或寄恐吓信;发行人密尔士寓所附近也不时出现汉奸特务踪迹,总经理朱作同还接到一只死人的手,威胁他改变抗日立场,朱未予理睬。1941年4月30日晚,朱作同在北京路850弄宏兴里口正拟登私家车外出时,遭遇”七十六号“特务枪杀,当场毙命。1941年12月8日停刊,1945年12月1日《华美晚报》复刊,由民国政府接办,不再挂美商招牌。张志韩任社长兼任总编辑,以国民党人之身份代表上海晚报界参加国民党的新闻党团活动,并出面组识了上海市晚报联谊会。《华美晚报》在上海解放以后还曾出版过数天,旋即停刊。现存最后一期的《华美晚报》是1949年5月30日出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