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云鹏治癥瘕
癥瘕
妇女下腹部包块,伴有或痛,或胀满,或阴道出血溢液的病症,称为“癥瘕”。也可毫无症状,检查时方被发现。其主症为下腹部包块,常包括西医的子宫肌瘤、卵巢肿瘤、附件炎性包块、附件炎性增粗、宫外孕包块、子宫内膜异位症(巧克力囊肿、异位结节)、子宫腺肌瘤等。刘老在临床上多参照西医病名,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进行治疗。
一、子宫肌瘤
1.瘀阻于内 日久成瘤
由于子宫肌瘤患者除腹部可扪及肿块及妇检、B超发现证实外,多伴有经期延长,有瘀血块,经量增多,或有经行腹痛等症状。均为瘀血内停所致。瘀血停滞于胞宫,“恶血当泻不泻,血还以留止,日以益大”,形成肌瘤。瘀血内停,血不归经,故经来量多,经期延长;经血内阻不通则痛,故有少数患者伴有经期腹痛。若经期出血量多,气随血脱,势必导致气血双亏,形成虚实夹杂之证。亦有素体及多方面的原因,造成偏寒、偏热的不同,但其总的病机为瘀血内停,或夹痰湿。
2.癥当早治 治宜分期
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认识到中药对子宫肌瘤较小者疗效较好。因初期患者正气尚强,宜用攻破;久病者正气已弱,邪气日深,应攻补兼施。再者,此病非1日所成,宜采用缓泻之法,汤丸合用,缓以图之。1个月为1疗程。自拟子宫肌瘤非经期方、经期方。
平时用自拟子宫肌瘤非经期方活血化瘀消癥。
方药组成:当归9g 川芎9g 地黄9g 刘寄奴15g
桃仁9g 红花9g 昆布15g 海藻15g
三棱9g 莪术9g 土鳖虫9g 丹参15g
白芍9g 鳖甲15g
每日1剂,分2次服。
本方去瘀生新消包块,方中桃红四物汤养血活血;三棱、莪术破血消积;昆布、海藻软坚散结;土鳖虫、刘寄奴破血逐瘀;鳖甲散结消癥;丹参养血活血。本方攻破之力较强,适用于子宫肌瘤病的非经期治疗。
少腹胀可选加木香9g,香附12g;
腰胀痛者,可加乌药9g,牛膝9g以理气活血止痛;
脉弦硬、头昏弦者,可加夏枯草15g,石决明18g以清热平肝;
失血过多、心慌气短者,可加党参15g,黄芪18g以益气生血。
并配合化癥丸(我院自制药)内服,桂苓液100ml保留灌肠。每日1次,经期停用。
月经期以活血养血、调经消癥为治。方用自拟子宫肌瘤经期方:
方药组成:当归9g 地黄9g 白芍9g 茜草9g
丹参15g 阿胶(兑)12g 川芎9g
益母草12g 蒲黄炭9g 紫草根15g
刘寄奴9g
子宫肌瘤在经期往往出血量多,其治疗应以养血活血止血为法。本方当归、川芎、地黄、白芍养血活血;阿胶养血止血;丹参、茜草、刘寄奴、益母草、蒲黄炭活血止血;紫草根凉血止血。全方养血之中兼有止血之味,调经之时顾及消癥散结。适用于子宫肌瘤的经期治疗。
经来量多如注者,可选加赤石脂30g,棕榈炭9g,乌贼骨15g,煅牡蛎30g以止血固冲;
若偏热者,可加炒贯众30g,地榆炭9g以清热止血;
偏寒者加姜炭6g,艾叶炭6g以温经止血;
腰痛者,可加续断12g,杜仲12g以补肾止痛;
小腹胀,加香附12g,枳壳9g以理气消胀
【按语】 此例患者因上环后导致月经量多,未治。去年9月份取环后月经量未减少,且伴有瘀血块,经B超检查发现有子宫肌瘤,方以癥瘕收住。病乃因瘀血停滞,日久成癥,瘀血内阻,血不归经所致的经量增多。因长期经量过多,导致气血双亏,血失荣养,故头昏;脾气虚,水湿下注,故下肢浮肿;舌质淡暗亦为血虚血瘀之象。药宜分期施治,攻补兼施。平素以活血消癥兼以补虚为法,方用非经期方加党参、云苓以补脾益气、祛湿。守方10余剂后月经来潮,经期改以养血活血之法,方用经期方加党参,用药后经量明显减少,经后继用非经期方加党参、云苓,直至6月底来月经前期,患者出现经前乳胀,肝气不舒之症,原方去党参、云苓等补虚药,加入柴胡疏肝理气;夏枯草清热凉血消癥。因正气渐复,经前肝郁之症逐渐突出,故径用调经Ⅰ号方,以着重疏肝理气调经,并加枳壳以减腹胀,加玄参以消癥。后月经又提前5天来潮,但此次经来已无血块,血量亦明显减少,说明正复瘀去,复查B超证实肌瘤消失。此例随证用药,较为理想,并能坚持治疗40多天,终获佳效。
子宫肌瘤患者除少数浆膜下肌瘤可无症状外,多伴有月经量增多,有血块,为瘀血内阻、经血不畅、血不归经所致。经期若过用活血则血量更加增多,而有形成崩症的可能。若纯用补涩,又因内有瘀血,新血难以归经,止血更难,刘老所制之“经期方”,用四物汤之平剂养血活血;阿胶养血止血;丹参、茜草、刘寄奴、益母草有活血祛瘀之功,而无破血之虑。刘寄奴兼以消癥;蒲黄炭活血止血;紫草根凉血止血,有报道说其具有抗雌激素作用。而“非经期方”所用攻破之桃、红、棱、术等活血力强;土鳖虫为虫类药,具破血之力;刘寄奴、鳖甲能散结消癥;昆布、海藻能软坚除痰散结。总之,为攻破之剂。适合于子宫肌瘤患者在非出血期的治疗。若配合消癥液保留灌肠,使药物从局部吸收,直接作用于患部,并用化癥丸口服,将收到更好疗效。
我们曾总结49例子宫肌瘤患者,痊愈14例(占28.57%),有效26例(占53.61%),无效9例(占18.37%)。并将治疗前后的B超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其有极显著意义。
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观察到中药保守治疗能明显减少月经量,并对小肌瘤、特别是初起者能达到完全消散的作用。且副作用小,值得临床推广。但对多发性子宫肌瘤或肌瘤较大者疗效较差,目前可考虑手术治疗。
二、盆腔炎性包块及卵巢囊肿
盆腔炎性包块及卵巢囊肿属中医“癥瘕”范畴。而炎性包块多见于已婚妇女,一般有急慢性盆腔炎史或妇科手术史。证见两少腹或一侧少腹疼痛,按之明显,或伴有月经失调、痛经、不孕、带下等症。妇科检查:一侧或两侧附件增粗、增厚,可触及包块,压痛明显。B超可见炎性包块回声。而卵巢囊肿也可无临床症状,妇科检查时发现。亦可伴有一侧少腹隐痛,或有月经不调、不孕等症。两者发生部位基本相同(附件处),两者亦可同时发生,个别病例鉴别困难,且中医辨证施治大同小异,故一起讨论之。
1.疏肝清热 活血消癥
刘老认为,本病之形成与气血痰湿有关,但不论气滞痰湿终归于瘀血互结于少腹而成。瘀、痰、湿相互胶结是本病的成因。而瘀血又多因肝郁气滞或经期产后血室已开,感染邪毒;阳虚之人,脾失健运,寒痰水湿下注与瘀血互结而成;或手术金刃损伤,房事不节,损伤冲任,湿热内侵,与瘀血互结于少腹;或久病体虚热象渐去,寒痰凝滞。总之乃瘀血、痰、湿有形之邪留滞少腹,为寒,为热,为癥,为瘕。临床当辨证施治。治要明辨寒热。属热者多证见少腹包块疼痛,按之明显,或伴有月经先期,量多,经期延长,经期腹痛加重,经前胸乳作胀,腰痛,带下色黄或赤白,尿黄,舌质暗红或红,苔黄,脉弦或弦数。此乃气滞血瘀与湿热互结而成癥瘕。治宜疏肝清热,活血祛湿消癥。方用柴枳败酱汤治之。
方药组成:见产后恶露不净、产后腹痛。
方中柴胡、枳实、甘草、赤白芍、香附疏肝理气;三棱、莪术、红花、丹参、牛膝活血化瘀消癥;败酱、红藤、蒲公英清热利湿解毒;大黄清热解毒;昆布、海藻化痰软坚消癥。
痛较甚可加入乳香、没药活血止痛。
同时可配合红藤液(我院自制药)100ml保留灌肠。1个月为1疗程。连用1~3个疗程。此为湿热型,多见于炎性包块。
柴枳败酱汤为刘老自拟治疗盆腔炎及炎性包块的经验方。临床随症加减,具有很好的止痛消胀消包块作用。对于湿热之邪内侵引起的漏下及经期延长也有很好的疗效。慢性盆腔炎服药以1个月为1疗程。一般1~2个疗程即可痊愈,经后可加服数剂以巩固疗效。案3、案4、案5均为用柴枳败酱汤者,案3以腹痛为主,热邪为甚;案4为虚实夹杂之证;案5因包块较大加入己椒苈黄丸。均在本方上随症加减,灵活进退,取得佳效。
2.温阳散寒 化痰软坚
若素体阳虚,或初感湿热之邪,经抗感染及清热治疗后热象渐去,证见少腹包块或痛或不痛或冷感,白带量多质稀,舌质淡暗或有瘀斑、瘀点。此属寒痰水湿下注与瘀血互结而成癥瘕。治宜温化痰湿,利水活血消癥。方用桂枝茯苓丸加味。
方药组成:桂枝9g 茯苓9g 芍药15g 海藻15g
桃仁9g 三棱15g 莪术15g 丹皮9g
昆布15g
方中桂枝茯苓丸活血化瘀,温消痞块。加三棱、莪术、昆布、海藻活血消癥,化痰软坚。
若包块已达5cm~6cm可加入己椒苈黄丸攻坚散结,分消水饮。共奏温化痰水,祛瘀散结之功。
桂枝茯苓丸乃东汉时期张仲景为妇科癥瘕所制定的第一首方剂,至今仍广泛地应用于妇科临床,据医学杂志报道主要用于子宫肌瘤、卵巢囊肿及慢性附件炎的治疗。刘老在临床上用此方治疗妇科癥瘕,常加入昆布、海藻、三棱、莪术等,或配合己椒苈黄丸,若兼夹其他症状,随证灵活加减,均取得较好疗效。如前3例患者主证基本相似,故都用温阳利水祛瘀法,使寒湿得以温化,瘀血得以流通,但因病程较长,湿从热化,后期在不同程度上呈现热象。此时之治,又应在原法基础上,加入清热燥湿药味。案9患者,初诊即是寒热夹杂证,寒凝血瘀夹湿者,治当温通与清热并举,乃于桂己合方中加入白花蛇舌草、半枝莲等以清热解毒。案8服桂枝茯苓丸加味后,出现齿龈红肿、疼痛,乃桂枝所致,临床较常见,可减桂枝用量,稍佐清热之品,坚持用药,终获佳效。
3.疏肝扶脾 攻补兼施
刘老指出:癥瘕虽为实邪,治宜攻之。但若久病,体质虚弱者,尚需固护正气。而少腹乃肝经所过之地,少腹隐痛或有肿块多与肝郁有关。木郁必犯脾土,而致脾虚,脾虚水湿下注与瘀血互结,癥瘕乃成。此为虚实夹杂之证。证见少腹隐痛,少腹包块,倦怠纳差,大便不调,经前乳胀,舌淡暗,脉弦软。其治宜消补兼施,量其虚实之偏颇,灵活进退为治。常用丹栀逍遥散治疗。
方药组成:柴胡9g 白术9g 茯苓9g 当归9g
甘草3g 丹皮9g 栀子9g 三棱9g
丹参15g 莪术9g
方中柴胡、当归、白芍疏肝养血;白术、茯苓、甘草健脾益气;赤芍、丹参活血止痛;三棱、莪术化瘀消癥。
若头昏、心慌、气短者加黄芪、党参以补虚,共奏疏肝健脾、活血消癥之效。
4.养血活血 柔痉止痛
又有部分慢性盆腔炎患者,经抗感染治疗后,仍少腹隐痛,迁延难愈。若舌质淡红,脉弦软为久病未愈,气血失养,余邪留滞之证。方用当归芍药散加味。当归芍药散乃《金匮要略》中治妊娠腹痛之剂,书中谓:“妇人怀妊,腹中痛,当归芍药散主之。”“妇人腹中诸疾,当归芍药散主之。”
方药组成:见产后恶露不净、产后腹痛。
方中当归养血和血,川芎行血中之滞,白芍养血缓急止痛,茯苓、白术健脾以益生化之源,泽泻利湿。刘老用之养血柔痉止痛。配合清热解毒、化瘀消癥之三棱、莪术、蒲公英、红藤、败酱草等药。为虚实兼顾之法,临床疗效显著。
急性盆腔炎转为慢性,湿热之邪虽去大半,尚留有余邪,与瘀互结成癥。其舌质淡红、苔薄黄、脉软弱均为气血亏虚,湿热留恋,兼有肝郁之象。治宜攻补兼施,调理气血。方用当归芍药散加味。以当归芍药散养血活血,柔痉止痛,太子参、黄芪益气补虚;郁金、香附、玄胡疏肝理气止痛,黄芩、黄柏清热利湿;蒲公英清热解毒以消癥。服药后诸症悉解,疗效满意。
临床上常有慢性盆腔炎先用抗生素疗效不显者,多有气血亏虚一面,用当归芍药散加减,对症用药,可取得较好疗效。
三、子宫内膜异位症
子宫内膜异位症乃西医病名。根据其临床表现的不同,中医归为“癥瘕”、“痛经”范畴,临床主要表现为渐进性痛经,或伴有月经紊乱,不孕症。妇检:后穹窿可触及痛性结节,子宫均匀性或结节性增大,一侧或双侧附件可触及严重粘连的囊性包块,中医多辨证为气滞血瘀型癥瘕。治疗以理气活血消癥为主。刘老在临床上治疗此病时灵活用药,活血之中兼用化痰之法;或伴久病气虚,兼以益气,攻补兼施,内外合治,取得较好疗效。
刘老根据包块囊性、腹股沟结节、腹痛等诊断为痰瘀相结之证,用消瘰丸治之。以昆布、海藻、苡仁除湿化痰、软坚消癥。以山甲珠、牛膝、皂角刺活血化瘀;木瓜配苡仁治下肢酸痛;木通利湿。用药对症,故获捷效。
刘老认为,子宫内膜异位症,以渐进性痛经为主证,或伴有腹部包块、结节,乃瘀血为患。若伴有气虚、阴伤以消癥汤治之;若气滞血瘀,以棱香手拈散治之,配合灌肠及消癥散温热敷可取得较好疗效。
四、宫外孕包块
异位妊娠属中医学“妊娠腹痛”、“胎动不安”、“癥瘕”范畴。其主要病机是血瘀少腹,刘老用活血化瘀方法治疗亚急性出血型、陈旧性异位妊娠取得较好疗效。
【按语】 患者停经50天,阴道不规则出血18天,血β-HCG明显高于正常,其妊娠存在而B超检查宫腔内未发现孕囊,在左侧附件区见非均质性包块,伴有左少腹疼痛,其输卵管妊娠可确定。由于腹腔内出血量少,适合于中医保守治疗,方中重用益母草活血祛瘀兼有收缩子宫之效,桃红四物汤去熟地以养血活血,莪术、卷柏、泽兰均为祛瘀消癥之品,大黄炭、蒲黄炭活血止血,适用于有阴道出血的患者,天花粉有杀胚之力,黄芩清热祛湿,三七粉活血止血,共奏活血化瘀杀胚消癥之功。守上方4剂,包块消失而月经正常,并终获1正常胎儿。
若异位妊娠破裂,腹腔内出血较多,证见下腹一侧撕裂样剧痛、面色苍白、血压下降、晕厥,甚至休克者,则非本方所宜,仍需手术治疗。
据研究,活血化瘀方药能增强单核吞噬细胞系统机能,使血管舒张,血流量改变,以及纤溶活性增高。使用本方后,β-HCG下降,包块消散较快,腹痛停止,可能与上述原因有关。使用中药保守治疗异位妊娠,需严密观察病情,特别是动态观察β-HCG,以了解胚胎的存活与否。
癥瘕是妇科常见病、多发病。临床常伴有崩漏、带下、不孕、痛经诸疾,也可无任何临床症状,仅在妇检或B超时发现。中医治疗本病当辨病与辨证相结合,采取多种治疗手段(如灌肠、外敷及丸药等)治之。若伴有出血者以止血为先,血止后缓消癥瘕。因其病程较长,不可操之过急。总以祛瘀化痰利湿散结为主,辅以调理气血、寒热为法。临床常虚实夹杂,应仔细辨证施治。
刘老治疗此病三棱、莪术为必用之品,虚证亦不必禁。张锡钝曰:“三棱、莪术非但以之消癥瘕也……与黄芪并用更有开胃健脾之功,脾胃健壮,不但善消饮食,兼能运化药力,使病速愈也。”而水蛭“善破冲任中瘀”,用其“治妇女月经闭,癥瘕之证”,又谓“无论脏腑何处之积,鸡内金皆能消之”,是以男子癥瘕,女子癥瘕,久久服之都能治愈(《医学衷中参西录》)。所以刘老治疗本病也常用水蛭、内金研磨吞服,获得较好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