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个月以来,颇看了些游记方面的书,已看完的有花山文艺的《外国游记书丛》、华盛顿·欧文的欧美大洋洲游记系列、比尔·布莱森的《旅行随笔系列》以及他描写美国人日常生活的观察笔记和自我成长史、艾温·威·蒂尔的《美国山川风物四记》等,慢慢感觉有点意思了。当然,有些感觉写得好的作家还会找来他相关的书籍(以散文为主)一并看,加深印象嘛。现正在收集鹭江社的《经典游记译丛》,边买边看,发现其比花山社的质量更优,也许也和译者有关吧。其实,中国古代游记方面的好文章也蛮多,郦道元的《水经注》和徐霞客的《游记》不光文字优美,还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呢。像柳宗元的“永州八记”我们都读过,都能哼上那么几句。中国旅游出版社出版过“中国历代游记选”,将祖国山川的文字记游一并择出,奉献于有此兴趣的人,这真的是件大好事,我也一并买来了,一个礼拜不到就看完了《中国古代游记选》,原来古人就有这么多的好游记啊。于是,撇开其它,专心看这古代、现代、当代的游记选了。我们知道,大凡文章,大小也罢,长短也好,皆有情在里面,寓情于景寓情于物是必须的,也是应有的,无论悲喜,纯描述的那是说明文,是近现代才有的新文体。根据《中国古代游记选》的前言所述,我国先秦两汉没有游记散文,只有山水诗句,此时还没有完整的山水诗,但已是述志抒情记事论理的了;到魏晋南北朝,出现了骈文游记,也有寄情于山水的倾向和现实,但是独立的完整的散文游记仍未出现;唐时韩愈柳宗元的“古文运动”,才使得完整的游记散文以独立的形式出现于文坛,它融会了诗歌的比兴、史笔的褒贬、寓言的讽谕、政论的犀利,又汲取了辞赋骈文描写山水的艺术经验,是奇葩盛开,芳馨永播的文体形式。此后,无论是考察性游记,还是明清的小品文,桐城派方苞也好,性灵派袁枚也好,还是龚自珍的杂感式游记,皆逃不脱这个寓情于景(物)的窠臼。阅读这些古人的游记,可使我们足不出户,卧游祖国山水,神吊历史古迹,了解风土人情,重要的是可欣赏到多彩的散文艺术,能与作者同心身,或高兴,或哀愁,或狂跳,或静坐。
读者阅读时会跟着文字行走,尤其是会心随文意而动,和作者同心情,共进退,这就是优美文字的魅力,好的文章的出彩处。因为作者所写的这些文字,是寓了情于其中的,它是作者当时心情的真实写照。这不,我在翻看《现代游记》陈学昭的《钓鱼台》时,就颇有体会。这是现代女作家陈学昭在其20岁时,一日在秋日午后和朋友雇驴出阜成门游玩的游记,文章不太长,前头几段平淡无奇,述说来由和行动,只在作者看到石匠敲凿石块时联想到自己的人生,而有短暂的无聊的感叹。重点是出城远了之后,尤其是游伴走远自己落下时,看到秋阳在身后照着自己,看到远远青山的影子,合上自己长长的秋影,一人一驴,沿河而行,是大有凄凉意的。故而作者接下来的文字,才是见其文字功力的。试着分析分析。远树夕阳,身后斜照,枯荻摇曳,浅水无波,绿叶辞枝,黄叶浮云,作者以字作画,颇有老树昏鸦之妙处。既是潇洒的清秋,在乐观者看来,秋景灿烂,黄昏可爱;然在失意者或是心境不爽者看来,此景亦是孤凄寂寞的,正是心境的最佳写照。照理作者和友朋星期日同游玩,赏秋,置身于此大秋景,应是容身于境,灿烂开心才对。但作者随后的将此景描述成“是不易完成的春天的幻象”,就隐隐有了某种指向,似心境不开朗,虽然接下来有“何等潇洒的清秋”字样。
果不其然,作者随后就对石桥和树木来了个“秃树古桥”的界定,可见“不去也罢”,因为“我爱游玩,但对于新鲜的景物,我却不愿像猎者一样的去搜寻”,这不近常情啊,原来作者她“为欢喜留着不尽的爱好,无限的趣味”,“愿意在朦胧之中去想象它”,“只是远远的近近的欣赏着”,而不亵玩近身。这确实是一种态度啊,好耶?差耶?孰知,只能说见仁见智吧。庭院寂寥,小桥积灰,亭榭锁闭,青苔满径,衰草残花,簌簌落叶,人去屋空,虽然有“在夕阳里闪闪的映出金光”来,但终究在作者她的眼里皆是秋景凄凉意罢了。睹物思情,由此作者得出“人无千年好,花无百日红”的悲凉念头。悲观耶?然也。虽然陈学昭作此文时才弱冠之年(作者女性,套用而已),按说理应青春开朗,活泼可爱样的,即使面对秋景,也是胸中富有大地灿烂红霞满天的蓬勃收获意的,何来的惆怅凄凉呢?加之作者是“他乡久客,几成习惯”的,还说愿作“无羁似的马,我愿放步走遍全世界”,虽然“为名利乎?为权势乎?我皆不得而知也”。
“何其匆匆”,秋景勾起了心空泛泛无可言说的怅惘,究其因,是作者他乡久居,因景而思人,“仿佛记着”“病睡着的母亲”,日长如年,久不回去,故而想起自己的老妈来了,由此心焦,“引起心灵里的空泛”。原来是因秋景而思人(母亲)之故。可见,一个情字,可致高而下,能导顺为逆,远游的学子因它而思乡,尤其是黄昏时,清秋时。谁也避不开它,除非你是草木!已是深秋,近日,大风,降温颇多,前日已电话叮嘱老妈添衣少外出。今日重阳,早上手机屏幕已提醒,然忙碌一天,忘了。晚上翻书看到此文,方想起。然夜已深,老妈早已熟睡。
作者简介:郑信平,江西玉山人,四川大学毕业,哲学博士,曾在乡镇、县级政府任职,挂职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现为中部某省地级市公务员,从事金融口工作。喜藏书、阅读,也喜动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