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阵磨枪——作文素材积累(人物篇)

平常积累不够,只好临时拼凑。

本公众号关于作文素材的积累,一共分三类:名人名言推荐、高考佳作汇编、人物素材积累。希望能给需要者一点点帮助。

链接如下:

素材积累│名人名言推荐及实际运用举例(一)

素材积累│名言推荐及实际运用举例(二)

素材积累│名言推荐及实际运用举例(三)

素材积累│名言推荐及实际运用举例(四)

素材积累│名言推荐及实际运用举例(五)

高考作文题汇编及佳作推荐

高考作文题汇编及佳作推荐(第二辑)

高考作文题汇编及例作推荐(第三辑)

高考作文题汇编及例作推荐(第四辑)

高考作文题解读及例作推荐(第五辑)

一、皮埃尔·约瑟夫·雷杜德

雷杜德出生于比利时的一个绘画世家,被誉为“花之拉斐尔”。他一生专攻一件事:画花,尤其是玫瑰。

为了增进自己对玫瑰的了解,雷杜德拜植物学家德布鲁戴尔和德方丹为师,系统的掌握了植物在形态方面的特点。在这期间,不断有人建议他去画其他花卉,并且预言,以他的绘画功底,一定同样能取得成功。而雷杜德却一直不为所动,因为他认为当前画玫瑰是他的工作重心,他需要全身心投入。

在法国大革命时期,皇后约瑟芬在巴黎郊外的梅尔梅逊宅第建造了一座宏伟的玫瑰园,几乎包括了世界各地珍贵品种的玫瑰。早对雷杜德的声名有所了解的约瑟芬邀请雷杜德去玫瑰园画玫瑰,他欣然前往。此后,任凭政权更迭,腥风血雨,他丝毫不为所动,只钟情于玫瑰的浓墨重彩,专注于自己的创作。

不仅如此,他还记录下169种玫瑰的姿容,绘成《玫瑰图谱》,如今已有200多种版本,这是他的作品更具学术性,也将他对玫瑰的钟爱表现地淋漓尽致。

历史上,有精通绘画、音乐、建筑、天文、数理化生的达芬奇,有兼具书法家、大文豪、工程师于一身的苏东坡,但那毕竟是少数。俗话说,365行,行行出状元。但并非所有人都能成为“行行”中的“状元”。我们渴望丰富多彩的人生,广泛涉猎固然是好事,我们当然该多方面发展,挖掘自己的潜能。但如果我们做事三心二意,就可能毫无所获。当代作家池莉说过:“一个人一生可做的事情很多,但世上不知多少聪明人,一生没有做好一件事。”所以,倒不如将自己的热情倾注在自己热爱的事情上,并将这件事做到最好。正如雷杜德一样,在他醉情于玫瑰的二十年间,或许他错过了其他靓丽风光,但他却用自己专注的力量将玫瑰之美表现到极致,让200多年前的玫瑰芬芳遗留至今。我们惊叹于“宝剑锋从磨砺出”的凛冽寒光,也要看到这背后“十年磨一剑”的执着。

虽然我们无法拥有所有的浩瀚星辰,但只要我们聚焦于所钟爱的那一颗,细细欣赏,又何须为了错过其他星星而遗憾呢?

二、林怀民

林怀民是一位舞者,台湾第一个现代舞剧团“云门舞集”的创始人,他对于观看舞蹈的观众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想必在座各位都有所耳闻。

1988年到1991年,云门舞集的活动暂停,林怀民背起行囊出走。他去了许多人不愿去的印度,一个脏乱而贫穷、火车飞机从不准时的国家。为姗姗来迟的火车生了两回气之后,林怀民有了顿悟:” 即使慢上七八个小时,火车一定会来。”他放下焦躁,在火车站安心读了一本又一本平日无暇顾及的书,在他的著作中写道:“人生可以不必急吧,我终于摆脱时间表!”

林怀民不是火车司机,他无法控制火车进站的时间点。如果他选择了书本,火车会迟到;如果他选择在站台上大发脾气,火车照样迟到。在这段不短不长的时间里,大部分人选择后者,让自己失去了十几分钟的快乐;林怀民却欣然翻开书页。他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在不如人意的现实面前,将损失降到最低。

有一句老话说:“改变能够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当得失成为既定事实,为之产生的愤懑情绪就成为浪费,坐视不管的漠然更加黯然失色,唯有着手改变能提供更多可能性。往小处说,别为打翻的牛奶哭泣,有这时间不如再去倒一杯喝;往大处说,你我成为圣贤的

几率极低,但人人都能够做最好的自己。改变不了大环境,就从小环境做起。这并不仅仅着眼于一时之利,也有可能使大环境为之改变。郝劲松为了一瓶矿泉水的发票打官司,打赢了铁路局。他说他想要“宪法赋予我的那个世界”;黑人女性罗莎·帕克斯拒绝了白人青年的让座要求而被捕,引发黑人民权运动,她被尊为“民权运动之母”,她说:“我只是讨厌屈服。”他们将自己所能做的发挥到极致,而这些在事与愿违的环境中做出的小小努力,最终成为他们面对这个世界的筹码。

做自己所能做到的,改变自己所能改变的,诚如熊培云所说:“你不能够决定太阳几点升起,但你可以决定自己几点起床。”

三、唐纳德·道格拉斯

唐纳德·道格拉斯是享誉全球的道格拉斯飞机公司的创始人。

年轻的道格拉斯仅用了两年的时间便拿到了麻省理工大学的航空学学位。随后,他为许多飞机制造公司工作过,并于1920年在加利福尼亚州开创了自己的工厂。

在公司发展初期,道格拉斯非常希望东方航空公司能购买他制造的首架喷气式飞机,因此去拜访东方航空的总裁——雷肯巴克。雷肯巴克告诉他:他的飞机可以同波音707抗衡,可两种飞机的噪音太大,假如道格拉斯能保证降低噪音,就可以取得订购合同。

这笔生意对道格拉斯相当重要,假如他能签约,他就能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反之,他或许就从此在行业内消失了。道格拉斯同工程师经过一番认真的讨论后,再次去见雷肯巴克,头一句话就是:“老实说,我不能确保能把噪音降低。”

雷肯巴克则表示他也不能并说道:“但我希望知道的是你是否对我诚实无欺。”

最终,道格拉斯得到一亿六千五百万美元的订单,并着手研究如何降低飞机的噪音。

由于“诚实无欺”,道格拉斯的公司声名远播,他不断改进飞机的质量。信守对客户的诺言,事业越做越大。如今,已经是世界排名第二,仅次于波音公司的商业客机制造业的领头羊。

道格拉斯之所以能取得如今辉煌的成就,是因为他早年间所做的努力,其中包括他在技术上的精益求精,而更为重要的则是他真诚的品质,这是他能立足于航空制造业。

若道格拉斯在回复雷肯巴克是说自己保证能做到降噪,我相信,在获得资金之后道格拉斯定能成功地研究出解决方案,这是聪明的商人肯定会选择的策略,但道格拉斯却选择了说实话:他确实没有十足的把握。

然而,他就赢在了这一点——与人真诚。正如孙中山先生所说:“有至诚,就是学问少口才拙,也能感动人。”

三、姚崇

姚崇,本名元崇,字元之,避唐玄宗“开元”年号讳,改名姚崇。他历任武则天、唐睿宗、唐玄宗三朝宰相,有“救时宰相”之称,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宰相。特别是在玄宗朝早期为相,对“开元之治”贡献尤多,影响极为深远。

在开元前几年,蝗灾爆发了,面对灾荒,姚崇马上提出:各地立刻组织人力物力,补杀蝗虫。这个做法在我们看来是理所当然的东西,而在当时却马上是一片反对之声。

首先,玄宗觉得这是天灾,人是灭不了蝗虫的,并且灭蝗也会被上天惩罚;平时从不反对姚崇的“伴食宰相”卢怀慎也提出蝗虫同样是生灵,杀生就会伤和气,会招祸。对此,姚崇则表示所有后果他一人承担,在他的奋斗之下,终于下发了牒书。可是地方官们又冒了出来,他们也觉得蝗灾是上天的警示,应该让皇帝修道来解决。姚崇表示,若是照这个理论,那蝗虫出现的地方,官员的道德都是有问题吗?于是把他们都堵了回去,同时姚崇还把各州捕杀蝗虫的情况作为赏罚的标准,谁勤谁懒,随时通报,这样一来各地都不敢偷懒,最终消灭了灾荒。

这件事中,姚崇充分发挥了他的务实精神,在一片反对之声中力排众议,不受当时佛教和传统迷信思想的影响,着眼于现实,相信人定胜天,最终不仅成功灭蝗,更是使唐朝的经济步入正轨。

如今,在这样一个流言纷飞的时代,越来越多离谱的言论充斥在世界的各个角落,形形色色的事物常常会蒙住我们远眺的双眼,在这个时候,我们更加需要一种务实精神,无论面对着什么,都应该从实际出发,抵抗住外界的干扰,务实求真。

虽说有时候并不是务实就会成功,但成功一定是基于务实之上的。我相信,只要我们能在务实的基础上,加以自信与坚持,就一定能结出成功之果,反之,若是让空想主宰自己,一味随波逐流,必将以惨败告终。

因此要想有所成就,就应做到:务实之道,守之不失,实干之志,始终不渝。

、子贡

《孔子家语》里有这样一个故事:鲁国制定了一条法律,如果鲁国人在外国被沦为了奴隶,如果有人肯出钱把这些沦为奴隶的鲁国人买回来,可以凭“发票”到鲁国国库领取“国家补偿金”。这个法律出来后,大大推动了鲁国的人救赎行动,产生了极好的社会效果。

子贡是孔子门下最有钱的弟子之一,也是一位成功的商人。他在周游列国途中,遇到了一位鲁国奴隶,于是花钱把这个人赎出来。子贡觉得自己应该做得更高尚一些,于是把那些“收据”、“发票”全部当众撕毁,并声称:愿意自己承担所有的费用,不向国家报销。这个行为轰动了整个社会。

子贡回国去见孔子,孔子吩咐学生说:“子贡来了你们拦住他,从此我不想再见这个人。”子贡感到很委屈。于是他冲破阻挡,见到孔子。孔子说:“你的行为没有损害你自己的行为价值,却损害了国家的法律。”

果不其然,子贡的榜样被舆论传播之后,产生了极大的恶劣影响。因为后来者再也不能以正常的心态去国家报销,而因为不能有效地实施这种报销制度,肯于出钱赎买的人就越来越少。

再来看,鲁国制定这条法律就是为了让人们能够惠而不费地做一件功德无量的大好事。即使你的财力连预付赎金都做不到,也应该为同胞赎身,不需要损失任何东西,只要有同情心就可以了。但子贡的做法不但挑战了法律的威严性,而且加之他的“名人效应”,对他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的这种“高标道德”却把原本平淡无奇波澜不惊人人都能做到的事情拔高到另一个高度,一个正常人无法企及的高度。既然“道德”标准如此之高,那么本来符合道德的代偿赎金的行为却变为了“不道德”。设想一下,在人们看到子贡这种高尚的行为之后,除了赞叹,定会想:“唉,如果是这样,我赎到了人,却要求国家的报销,这不是不太高尚吗?”于是你当然就不会这么做了,更糟的是,你连赎人这种原本的初衷都变为了担忧和犹豫,你还会这样做吗?

这也就是孔子批评子贡的原因吧。

道德的目的并不是要任何人做损己利人的重大牺牲,而是乐于做无损于己却有利于他人的好事。就像现在有个制度:对拾他人丢失物品并归还者,失主应给予10%的酬谢。乍看之下,有人认为这是道德沦丧,拾金不昧居然没有得到提倡。可是仔细想想,是不是在这样的规定下,失主挽回失物的可能性更大一些呢?

五、约翰·格登

英国发育学家,有“克隆教父”之称的格登,于2012年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5岁时,格登在英国著名的贵族学校伊顿公学求学。当时,在250名学生中,格登的生物科成绩排在最后一名,其它科学科目也排名靠后,被同学讥笑为“科学蠢材”。虽然成绩差、不被老师和学校看好,格登仍然非常坚持自己的想法,他对生物学的热爱从来没有减少过。64年以后的今天,他成为公认的同时代最聪明的人之一。他曾被老师如此评价:“我相信格登想成为科学家,但以他目前的学业表现,这个想法非常荒谬,他连最简单的生物知识都学不会,根本不可能成为专家,对于他个人以及想教导他的人来说,这个根本是浪费时间。”

格登回忆说:“每当遇到什么麻烦,比如实验无法进行下去等情况,我都会看看这份评价,来提醒自己要努力坚持,不然真的就被以前老师说中了。”

也许,格登不是最有天赋的人,但他正是靠着自己对生物学的热爱和坚持,将他人的批评当作垫脚石,化批评为动力,不断鞭策自己、激励自己,无论在何时都不放弃,努力坚持,在科研生涯中一直兢兢业业,刻苦工作,在细胞研究领域中取得一次次惊人的突破。

六、约翰·保尔森

约翰·保尔森是美国的一位投资大亨,身家亿万。美国哥伦比亚公司旗下的CBS电视台曾邀请他讲述成功之道。节目中,当主持人问他成功的诀窍时,保尔森不做回答,而是让工作人员拿来一个大苹果。之后他亲自操刀将苹果切成了大小不一的三块,放在了主持人面前,然后才说:“如果每块苹果代表一定程度的利益,请问主持人,你会选哪块?”

主持人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最大的一块,而保尔森选择了最小的,并且让主持人一起开始吃所选的苹果。保尔森很快就吃完了自己手中的一小块苹果,然后拿起桌上剩下的那块仅仅比主持人手中小一点的苹果继续吃起来。最后,他问主持人:“谁吃的苹果更多?”

毫无疑问,保尔森吃的苹果更多。他一开始放弃了最大的苹果,即眼前相当大的利益,但他最终却获得了总和更大的利益。这便是保尔森的成功之道。一个人如果总想着把眼前的利益紧紧抓住,就很容易导致被从四面八方而来的看似诱惑的“苹果”搞得晕头转向,无法把目光放得更加长远。因此,我们应该学会适当地放弃一些东西。放弃,有的时候是为了更好的得到,况且,人也不可能总是获得。在一定的时候放弃也是为了让自己更好地观察时势。就好像主持人那样刚开始就吃一大块苹果就无法顾及到剩余的那两块总和更大的苹果了。

很多人都认为“锲而不舍”是高贵的品质,但恰当的时候的放弃也是一门学问,一种智慧。

七、哈莱德·桑德斯

提起桑德斯上校,想必吃货们都应该不会陌生。肯德基招牌上那个一身白西装,系着黑领结,一脸慈祥笑迎八方食客的老先生便是他。他命运多舛、大器晚成, 65岁时才创立肯德基,于古稀之年拥有了600多家炸鸡店,对于这些方面,在座应该都有所耳闻。因此我在此便不加赘述。

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已过而立之年的桑德斯上校失业,当过轮胎推销员的他感到汽车将是美国未来的必需品,于是立即决定从事大有前途的加油业,他在公路旁开了个加油站,但恰逢美国大萧条时期,桑德斯生意惨淡。

一次,来此加油的卡车司机向他抱怨周围很难找到合适的地方用餐,桑德斯感到自己又一个发展机会来了。他将一间小储藏室改造成能容纳六人就餐的小餐厅,开始做快餐,这便是肯德基的前身。随着一次次扩建,四十多岁时,桑德斯的烹饪技术已获得广泛好评,但他不仅仅满足于此。

四十年代末,美国高速公路建设大规模兴起,美国人开始前所未有的远行,伴随而来的是旅游业的发展。桑德斯发现了这一趋势,并在餐馆旁建起一所旅馆。他一改当时许多人对汽车旅馆“脏乱差”的偏见,把自己的旅馆办得相当干净舒适;他还在餐厅中央拨出一间房作为样板房间,供顾客事先参观以决定是否在此住宿。这一成功的促销使得旅馆常常爆满。

有人说:“等我有了钱,我一定要周游世界。”

有人说:“我将来一定要考上麻省理工。”

有人说:“我长大以后一定要当一个美食家。”

然而,当未来降临,现在的希望还在未来;当明天变成今天,今天的追求还在明天。真正用行动把握住“今天”的人,少之又少。

桑德斯上校并不是一个作出杰出贡献而被粉饰得天花乱坠的伟人,他贴近着我们普通人的真实。他没有始终做出最准确的决定,失误是他人生的常态,但他却能做到不辜负每一次酝酿而出的念头并付诸踏实的行动。正是这种用行动把握当下的精神成就了他的传奇。

桑德斯上校用行动告诉我们:认准一件事便勇敢去做,不必瞻前顾后,无需畏首畏尾,哪怕是最朴素的行动都胜过一切天马行空。虽说并不是只要行动就能成功,但只有行动才有精彩,就像桑德斯上校,就算他最终没有成功,他敢于去行动的人生也足够精彩。完全将成败之忧抛开也许不现实,但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成了的成为光环,败了的成为经历;只要你勇于行动,那些成败终会化作不同的调味品;只要你用行动把握当下,生命终将醇香入味。

斗志往往在不必要的犹豫中消磨殆尽,而生活永远在每一个你不确定的现在准备与你擦肩而过。

八、池田菊苗

1908年的一天,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的池田菊苗教授和家人围坐在桌旁正津津有味地吃着晚饭。吃着吃着,池田菊苗突然停住了。原来,他发现今天饭桌上的黄瓜汤格外鲜美。家人们都没有注意到这个细节,池田菊苗问妻子是什么原因,妻子也说不上来。他用勺子搅了搅汤,发现这碗汤比往日喝的黄瓜汤里多了一些海带。他觉得一定是海带里面暗藏奥妙,所以他从这时起开始认真研究海带的化学成分,并成功提取出一个叫“谷氨酸钠”的物质,也就是后来家家户户餐桌上的美味调料品“味精”。

池田菊苗教授的故事告诉我们。在生活中,我们往往可以发现很多东西,无论是发明家的奇思妙想,还是艺术家的创作灵感,甚至哲学家的哲学理论,都来源于在生活中的发现。池田菊苗教授正是从餐桌上发现了黄瓜汤不同于往日的鲜美味道,才因此造福了此后一百多年间人类的味蕾盛宴。努力去探寻、发现,比坐在那里空想要好的太多。没有留心野草上锋利的齿,鲁班空想一辈子,可能也发明不了锯子;没有发现蜻蜓轻盈的飞翔姿态,就算科学家们绞尽脑汁地空想,我们的航天梦何时才能实现?不懂得观察生活,不懂得从中获得启发、启示,一味地空想是没有用的,毫不客气地说,一个只会空想的人,只是一个做白日梦的人。

当然,也许我们不能像牛顿那样聪明,从掉落的苹果中发现万有引力;也许我们不能像伽利略那样细心,从教堂顶楼摇摆的灯里发现摆的定律;也许我们不能像谢皮罗教授那样认真,从浴缸水流的漩涡中推论出北半球台风的旋转方向……但是,没有谁规定,发现这个词一定要用伟大来修饰。在座的五十个人,并不是人人都能名垂千古,人人都能为人类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但并不意味着我们就没有必要掌握 “发现”这项技能。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会在生活中去发现,发现小细节、发现小美好,会给我们的人生增添一抹亮色。你发现今天的黄瓜汤格外鲜美,也许你未曾想过发明什么调料品,但你轻轻一说,你便能收获一家人进餐时的愉悦;你发现了树上落下的苹果,千亿人中只有牛顿想到了万有引力,不过你仍可以觉得这是上天赐予你的一份惊喜;你看见了窗檐下筑窝的燕子,你明白季节的一抹绿色已经悄然来临;你发现灰蒙蒙的天晴了,你的心情好像也跟着放了晴。甚至发现一些不好的事情也没有关系,大则给你向上的动力和激情,最不济,也丰富了你人生的阅历。学会在生活中发现,才能体会漫长岁月所带给我们的每一份礼物。也许我们的人生确实不够伟大,但我们的人生也可以不平凡!

学会在生活中发现,我们也说不准当下的一次小小留意,会不会像池田菊苗教授一样造福人类,但至少,我们的的确确明白,生活中每一次小小的发现,都有它存在的意义。

九、俞伯牙

一提起俞伯牙,人们首先想起的便是与钟子期的高山流水遇知音。伯牙善古琴,演奏时心中怀着山川河流,再加上娴熟的技艺,无不令人动容。但伯牙并不是生来便善琴,生来便能把自己的情感托付于琴声中的。

俞伯牙当年师从成连先生,学了足足三年,技艺都学到了,他可以丝毫不错的将繁复的琴曲流畅的弹奏,只是心境过于浮躁,琴声太飞扬,尚未有古琴的空旷落寞的传神之感,于是,师父成连先生将他带到东海找老师方子春,想让他学会“移人情”,也就是将天地自然的情怀,移到琴声中。

但当他们来到一个孤岛上后,师父却把伯牙一个人留下,自己驾船离去了,俞伯牙身处荒岛,不知如何度日,他心思焦虑,延颈四望,却奈何寂寞无人。周围只有一望无际的海水,波涛连天,偶尔能听到海鸟的悲鸣。俞伯牙只能日复一日的生活在琴与自然中。渐渐地,他从最初的焦虑,慢慢静下心来,从虫鸣鸟叫,从高山流水中领悟心境,将自己全身心的融入自然。最终,他顿悟长叹,他明白了老师是让他自己从自然中领悟,从空寂中体会什么是寂寞。自此,俞伯牙寄情于琴,了解到了古琴的真谛。进而,他发现,自然中并不仅仅蕴含着寂寞,自然中的各种声音,都仿佛琴曲,其中饱含着灵魂,或深沉,或轻巧,或悠长,或急促。终于,俞伯牙奏出了《高山》、《流水》等传世名作,从而成就一代大师。

在忙碌的生活中,有多少人带着浮躁的心,只注重着表面的技艺,而对更为重要的本质置之不理。熟能生巧固然重要,但若要精益求精,更重要的是静下心来,对于内在进行深入的了解,直到领悟其中的真谛,才能算是对于这种能力的掌握。如果仅仅是对于技术的熟练,就仿佛木偶,与人类只有外表的相似,却永远也无法拥有人类的灵魂。

而浮躁,从来都不是成功的方法,唯有静心,方能领悟、古人说“宁静而致远”,当你面对事物时,只有学会平复焦躁,以一颗平静的心,来分析事物,才能“拨开云雾见青天”,才能体会事物的真谛。而这些,是浮躁时所不可能达到了。

所以,当我们自认为已经将某种能力掌握的完全时,我们不妨静下心来,去思考一下,它是否真如我们所了解的这么简单,它是否还有更深的内涵而我们并未发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