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阅读】《论开放式纠错的一个前提性的三一模型》

论开放式纠错的一个前提性的三一模型

「你必终身劳苦,才能从地里得吃的,地必给你长出荆棘来,你也要吃田间菜蔬。你必汗流满面才能糊口,直到你归了土,因为你是从土而出的,你本是尘土,仍要归于尘土。」

这是三千多年前的老格言,我第一次读到这些话,悲从中来,嚎啕大哭。他告诉我,苦难才是人生的真相,我别无选择,必须迎接挑战。

汉语的容量向来窄小,靠天人合一的模糊想象所营构的思想的深刻性,其实是一种虚假的深刻。结果是把人的意义嫁接在自然事物之上,遮蔽了人的灵魂的深度。所以,必须要有一种新的直面人性的深刻的语言技术,绕过传统的比兴手法,撑大汉语的容量,指向对人的永无止境的怀疑与怜悯。

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就可以撬动整个地球。」请注意,阿基米德比中/国/人聪明,他请求外力给他一个支点,而没有说自己就是支点。能把这句话想清楚,一个中/国/人就开始学会思考了。否则,一辈子糊涂吧。中/国/人发现不了科学,是我们自己太把自己当圣/人了。所有高估自己的人,最后一定变得无知,无知又愚/蠢。

关于这个世界的分/权原则,《创/世/纪》开头,十次提到了一个著名的秩序原则:「各从其类」。而在《马/太福/音》22章21节,耶/稣更是石破天惊地说出:「凯撒的物当归凯撒」,上/帝的物当归给上/帝」。 在文献的意义上,这当然是人类知识谱系中关于社会分工、政/治分/权最早的陈述。上/帝以如此坚定的语词,向世界颁布了道和命令。许多年之后,人们因为这样的命令得益处:分类的智慧让我们变得更聪明更有知识,政/教/分/离被看成是一个文明的国家和地区首先必须要遵守的原则,市场的分工原则让人类社会终于摆脱贫穷。

爱默生说:「去爱你的婴儿,爱你的伐木工,不要用你对千里之外的黑人的不可思议的温柔掩盖你此时此刻冷酷和毫无仁慈的内心。多年以来,你对遥远的人给予爱,却对周围的人充满怨恨。」这是在说我么,我从乞讨的残疾人面前一千次走过,从来没有施舍一次,然而我却对欧/洲人的苦难,流下了廉价的泪水。我对美/国的政/治新/闻热血沸腾,然后对我身边的公/共/事/件却掩面不顾。我真是够伪善,真是够怯懦,真是够鸡/贼。然而更有趣的是,很多时候我甚至都不愿意承认我的伪善、怯懦和鸡/贼,我还给自己戴上了信心的冠冕,貌似我已经不关心世界,只关心上/帝。

人啊,总是要想尽办法给自己寻找一块遮羞布,不然我们的幽暗的人生实在是装不下去。

当牛顿第一次用「第一推动力」假设世界的能量的终极源头的时候,我想牛顿唯一的思想资源就是他对上/帝的信心。日月星辰们都是运动,这种运动的力量来自哪里,牛顿相信,上/帝是永恒的上/帝,上/帝是力量的上/帝,所以我们这个世界处在永恒的运动之中。当牛顿把知识放在一边,心中仅仅存留着他对上/帝的信心,他的思想终于开始。

怪不得诗人蒲柏给牛顿写下了这样的墓志铭:

Nature and nature’s laws lay hid in night

God said “Let Newton be”

And all was light.

自然和自然的法则隐藏在黑夜里

上/帝说:让牛顿出现吧

于是一切都明亮了。

维特根斯坦以语言为基点,形而上思考终极的一般形式,指向超验精神;形而下的思考世界的原子性构成,指向科学解释。他认为这个双向的哲学逻辑完全解决了人类哲学的困境问题。所以他选择去乡村当小学老师,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避免自/杀,同时沉入人的原子性状态。不过他失败了,也许是因为人的意义高于世界。维特根斯坦的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不要试图通过对世界的枯燥的沉思来理解世界,更不要通过避开世界的方式解释世界。一个听到了真/理的声音的人,应该到人群里面去,像羔/羊进入狼/群,驯良如鸽,灵巧像蛇,直面人生的悲/剧,刚强壮胆,勇往直前。

真正有智慧的人,对此只有一种解释:他在一个偶然的时刻忽然听到了来自上/帝的啓示,在简单相信理所当然的终极前提和终极结果之后,一个人开始在过程涌现秩序之内展开自己伟大的好奇心和想象力。

但/愚蠢之人却总是表现为两种复杂的形式:第一种愚/蠢是我们在终极命题上,以多样性为理由,高估自己的理性张力;第二种愚/蠢是我们在终极命题上,虽然看到了人类理性的无知和无力,但却懒散且随意地低估甚至放弃了我们的理性张力。如果一个人或一个民族同时陷入这两种复杂的形式,那么就只能永远陷在无知,贫/穷和愚/蠢之中。

按照三一模型的局面,我把这三种情况小结为人的景况:

——第一种景况:理所当然地简单相信

——第二种景况:按照多样性原则走向理性自负

——第三种景况:放弃人所独有的理性张力

三种景况之中,只有第一种是合宜的,但留给人错误的空间。当合宜的前提成为事实,一个人得以看见自己的错误和困境,并对此展开开放式纠错。这构成了思想的形式和逻辑的形式。(文/卢克苏)

(0)

相关推荐

  • 你与我之间同质化的哲学人生系列讲座1

    新系列讲座的开篇之作,重点讲解哲学常识化转向理论的终极自圆其说能力对人类认知在理论层面的开放性的封闭能力,从而给大家在哲学的终极自圆其说能力上有一个相对通俗的认知视野.

  • #我要上头条# #生活杂谈# #人生哲理...

    #我要上头条# #生活杂谈# #人生哲理# 请相信: 那些走过的路, 看过的风景, 增长的阅历, 在不断丰盈着灵魂. 终有一天, 会成为你身上闪耀着的光芒. 生活,就是人生最好的启蒙老师, 它教会我们 ...

  • 《如此而已的哲学》第二集——关于哲学转向

    任何不能终极自圆其说的思想都必须适时转向,包括哲学,而哲学转向不过是基础认知体系的颠覆式创新而已,它的创新极点,就是人的可复制性的终极自圆其说能力.

  • 闲言碎语(三十五)

    世人于当下世界是普遍性的愚的存在,肯定是一个真理,我想如果你足够聪明,就不要跟我辩白,因为真正智慧的人肯定不屑于辩白.如果你对如此狂妄的我感到不舒服,对不起,这说明你根本不够智慧. 不够智慧的人,即便 ...

  • 幸福的自我发现

    回首往事,我在长期迎合别人的生活中时常感到无奈与无助,虽然总是对别人笑脸相待,但发自内心的迷惘时刻触发我的不安心理,其中滋味当然只有自己知道,总想抗拒或拒绝,又总是在难为情中顺水推舟.终有一天因为四十 ...

  • 【休闲阅读】《论无神论者》

    一个人不要轻率说自己是无/神/论 真正的无/神/论者是不存在的.在印度,人们把恒河当成神:在日本,人们把一个战士或者一根筷子当成神:在韩国,人们把一块火山石当成神:在中国,人们有时候把皇/帝当成神,有 ...

  • 【休闲阅读】《宣称自己正确是一个巨大的玩笑 》

    宣称自己神/学正确是一个巨大的玩笑   有些华人基/督/徒/信/主之后,有一种摇身一变什么都懂的幻觉.其实之前你不懂,之后你也不懂.一个人信主之后应该做的是承认自己完全无知,而不是换一个姿势把无知当资 ...

  • 【休闲阅读】《论一个人认识自己的三种进路的选择》

    论一个人认识自己的三种进路的选择 封闭意义上的中国传统文化,最大的问题是没有深度思考人的意义和人的价值,不理解人的存在的境况,但却又费尽心机设计出一套道德规范,拼命地抬高自己,压制别人.这么做导致了三 ...

  • 【休闲阅读】《论人生最大的愚蠢是什么?》

    人生最大的愚蠢是什么? --論人生的主要工作是開放式纠错 1.我的信仰是基/督信/仰,我信/仰的是:主.耶/稣.基/督这样的一位三一神.也就是说,我根据我的信仰,相信主耶/稣基/督就是真/理,就是我的 ...

  • 【休闲阅读】《人生最大的愚蠢是什么?》

    人生最大的愚蠢是什么? --論人生的主要工作是開放式纠错 1.我的信/仰是基/督/信/仰,我信/仰的是:主.耶/稣.基/督这样的一位三一神.也就是说,我根据我的信仰,相信主耶/稣基/督就是真/理,就是 ...

  • 【休闲阅读】《论死亡》

    论死亡问题意识为我们带来幸福 我们习惯性的观念秩序说,人死如灯灭.日本人谷崎润一郎也跟随着说,死是nothing,是无.这些话是典型的人性骄傲,也是东亚人基于R家传统文化观念发展出来的死亡意识. 问题 ...

  • 【休闲阅读】《论有灵魂的活人如何被压缩在经验的盒子之中》

    现代科学家如何变成一群作恶的人 --论有灵魂的活人如何被压缩在经验的盒子之中 长久来看,人类死于经验.这意味着所谓读史明志,读史知兴衰,都是伪命题.何况我们所读到的历史,不过是一堆谎言!人类是观念的载 ...

  • 【休闲阅读】《论向着标杆直跑的观念秩序意义》

    论向着标杆直跑的观念秩序意义 基督信仰是一套超验的.先于人类心灵存在的观念秩序. 上帝说,我是阿尔法,我是俄米嘎,也就是说,上帝是起点,上帝是终点:上帝是开始,上帝是结束.一个人面对这样的话语,如果有 ...

  • 科研院 阅读社 万达茂 休闲村——这样的“栖霞”不一样

    通常人们对栖霞区的印象难免有些奇特.南京栖霞,既有燕子矶大江东去的豪气,又有迈皋桥破败脏乱的不堪:既有化工厂环境污染的阴影,又有栖霞山秋暖枫红的温情.这便是栖霞区:正是此种感性认识交织在一起,形成了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