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逸春生—迎新书画展之画家刘临
刘临
个人简介:
刘临,1959年生。1990年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
现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绘画系副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重彩画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工笔画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工笔重彩画会副会长,文化部现代工笔画院副院长。
作品多次参加全国美展和重要学术大展、获奖,并被中国美术馆、中央办公厅、中国孔子基金会、北京大学、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等学术机构收藏。并在《美术》、《美术观察》、《江苏画刊》、《中国画家》、《中国书画》、《美术大观》、《美术向导》、《中国青年报》、《人民日报 海外版》、《北京晚报》等数十种报刊发表作品并载文专题介绍。曾应邀赴韩国、加拿大、日本、讲学举办画展。
出版著作有:《取精用弘-工笔画精神与教学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刘临工笔画集》(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刘临线描集》(中国电影出版社)、《中国当代美术家—刘临》(日中友协出版)、《线描造型基础》(中国电影出版社)、《动画速写基础》(清华大学出版社)、《艺术美学导读》(合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等。
雅静与清虚
众所周知,中国画是追求审美类型化的艺术,类型化对表现对象的审美属性进行了提炼和强化。常常,它能够引导观者直抵审美之核心取向,便于在类型化的意境和氛围中寻到精神的所指。同时使观者和创作者会合于一个相对稳定的范围,完成情怀与意趣的对接。
在提供便利的同时不免因为形式的重复而失去活力与生机,艺术家的任务似乎注定要不断注入新的元素,使艺术传承有续。工笔画作画程序的相对稳定和严格在一定程度上规范着审美主体及对象的性格,也使之不易突破形式的限定。
当代工笔画,在语言创构的同时能够具备深切的人文关怀与曼妙的诗意表述,用现代的方式言说古典情调与意趣,确乎有相当的难度,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刘临的工笔画既是在此方面成功的范例之一。
· 刘临《迎春之一》 迎新书画展参展作品 ·
我对刘临的关注源自1990年左右他所创作的一批少数民族题材的工笔作品,那些作品色调柔淡雅静,用线用色皆简洁明快,已经具备了对工笔艺术的个性发挥,已然从众多精工细描之作中脱出。
此后的创作,画家进一步深化他的自家话语,大致的走向为:强化人文意识和语境意识。刘临是一位风格清新独特,具有当代品格的画家。他围绕传统、当代和自我三点一线地进行创作,其方法是简化和纯化语言,这恰是当代艺术语境变化的一个主要特点,纯化语言是在单纯中求取现代感,从各种视觉经验和资源中整合和创造出新的画面语言。
简约而丰富,是当代艺术的重要性征,它常在看似简单的画面语言背后隐藏着画家的深入思考和艰辛创造,因为其中有着形式的新创。换句话说,形式的新造是在前代艺术样式中抽取、整合和创造出来的,愈往后,它前面的积淀必然愈是丰厚而复杂,当代艺术经历了传统形式的不断演化和派生,叠加和改造——这正是愈简愈丰的一个深层涵义。
另一涵义是,简实在不易做到,愈简愈丰含蕴了语言的提炼和精神深化的任务。好的画家都于此着力。刘临作品从早期的少数民族题材到现在的日常人物题材或静物题材,都遵循着简化的脉络而来,是当代语境下的和音,且日益清虚和雅静。
在我看来,刘临作品之人文意识以对诗意和文人意趣的传递为主要切入点,同时以超越时俗的精神和强烈的课题意识为推动力。
· 刘临《迎春之二》 迎新书画展参展作品·
工笔画中的文人意趣自魏晋始,经顾恺之、李公麟、陈洪绶等历代画家的努力,使工笔画在状物、记事之外平添了风格与意韵。当代工笔画家的使命是续接这一传统使之具备“个人化”的语言特征,在借助多样的审美取向和参照系,强化人物写生等因素中,将文人意趣和现代形式感融合为一。
刘临参破其中玄机,他的作品常常设定一个特定的情景,不论人物画虚空的背景处理,还是静物画中的古典家具、花瓶、莲蓬、荷花或不知名的花草,都为传递一种人文情调而选取。这些有象征意味的 “心像”和所散发的诗思无疑是古典范畴的,有着书斋中精雅和静谧的典型文化特征。手法的现代和情景的古典构成了一个并行不悖的纯美世界。
这样的情景,是文人雅玩的范畴,一尘不染,浸润着道家追求恬淡、含蓄的精神写照,在和谐与纯净的空间里,放置着中国画艺术所追寻的高妙精神,是个体生命和自然世界、艺术修为和时代审美相统一的一个整体。
· 刘临作品·
刘临在《实画实说》中说:“热衷于写实性表达不意味着被动的如实描绘,既有生活形象又不完全依赖于形象是否逼真,而是融入自己对形象细致入微的观察体悟与理解,综合个人感受后所形成的全新的艺术形象”,“我尝试在传统神韵与现代绘画语言中寻找新的造型语汇,使作品既把持传统的传承基因,又不失为自由的、意向性的甚至超越边界的个性化形态”——这段自述基本概括了画家的审美取向和艺术追求,也是我们解析刘临工笔画艺术的一个入口。
这是一个具有折中性质却颇有建设性的思路,一个理想化的构架。问题的关键是,完成这样的理想需要画家具备调和其中内在矛盾的能力,所谓的矛盾之存在正是画面张力之所在,比如写实性与个人感受,生活形象与全新的艺术形象,传统与现代,传承基因与超越边界,自由的意向性的与写生的——这些元素不是因果关系,而是具有置于两端的双向的张力感,化解这些矛盾的最后指向是个性化形态的建立。
在这里,“全新的艺术形象”从写实状态中得来却糅入了个人感受,这样的结果是在强化画家内心世界存活的感受强烈的形象的主要特征,一些不重要的细节有可能被弱化或省略,而强化的手段则在主观意识的取舍间。
在此,画家综合运用了各种手段,比如轮廓求简约,概括和饱满;色调求亮灰,柔和而丰富,物象处于一种朦胧虚淡的氛围中,等等。造型的饱满与简约,色调的统一和弱对比,均与现代艺术观念和审美取向相一致。刘临的作品是推远给观众看的,它不是突兀而是亲合着画面,与画面的关系极度拉近,使之含蓄、虚静和蕴藉。
在《秋暝》中,画家进一步纯化语言,轮廓的简化为色彩的单纯化提供了必要的通道,一些繁缛的细节被省略,加强了流畅感。工笔画易于显现刻画之功,却不易引人抵达超越的精神境界。
读刘临作品,我想到了明代家具的流畅,想到风行水上的轻柔,想到了玉以及书斋中的静谧。我想,画家刘临试图在清虚、澄澈和雅静的意境体认中,接近他心中的“道”,并以“道”来统领艺术语言的创构,在亦道亦艺、道艺一体的境界中生长。
· 刘临作品·
工笔画从传统形式到当代语言的转换,是一个整体工程,每个环节需要协调,才能生发出力量和感染力。刘临作品为形式因素与精神传达的内在关联探寻到一种可能性,并且,在对诗意的守护中我们看到了画家生命深处的景象。
· 刘临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