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印度穆斯林的温柔你可懂?(图) by 小婧儿
说起印度,大多数人会联想到佛教或者印度教;然而,印度虽为佛教的发祥地,但佛教在这片土地上早已衰落,信徒占总人口还不到1%。
传说唐僧来印度取经,即将回中国的时候作了一个梦:走出寺院,玄奘回首,那烂陀寺竟然一片火海。唐玄奘在印度留学时期,正值穆罕默德出生,历史也终于应验了印度佛教被伊斯兰教毁灭的事实——1193年突厥人带兵侵占那烂陀寺,寺院和图书馆遭受严重破坏,大批僧侣逃往西藏避难,从此那烂陀寺失去了昔日的光辉,并渐渐被遗忘,变成废墟。全世界的佛教中心也从此由印度转移至中国。
伊斯兰教曾一度贵为印度的国教,至今印度仍是穆斯林人口最多的国家前三甲。早在公元712年,伊斯兰教就在印度的信德地区立足;11世纪,阿拉伯人、突厥人前仆后继地入侵北印度,通过武力征服的方式来传播伊斯兰教;1206年,顾特卜-乌德·丁(Qutab Minar“高塔”缔造者)用苏丹头衔统治北印度地区,伊斯兰教大行其道;1526年,骁勇善战的巴布尔王建立莫卧儿帝国,此后不断开疆辟土,几乎囊括整个南亚次大陆,伊斯兰教达到全盛,并留下了泰姬陵、贾玛清真寺等辉煌的伊斯兰风格建筑。
伊斯兰教传入印度后,对印度文化和人民生活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当穆斯林利用统治者地位强迫印度教徒改变信仰时,两个教派展开了激烈的斗争。由于印度教中“种姓”制度,低种姓人为求平等而越来越多地改信伊斯兰教,这也促使了印度教的改革。而伊斯兰统治者通过与印度教徒的通婚、繁衍,也慢慢融入了印度社会,两教之间的矛盾有所缓和,呈现出“和睦”、“合作”、“宽容”的精神。
第一部完整的印度历史是由英国历史学家编写的,加重了宗教对立的笔墨,如伊利奥爵士(Henry Elliot)把印度历史分成“印度教时代”,“穆斯林时代”和“英国(基督教)时代”,他把印度教统治者与穆斯林苏丹之间的战争形容为宗教战争,把一两个穆斯林苏丹的杀戳、压迫普遍化,过分夸大地记载着“印度教寺庙被摧毁,文化财产被破坏,疫症流行,被迫改变信仰”等等“酗酒的暴君(穆斯林)”的暴行。这样的描述容易让人怀有“穆斯林是印度侵略者”的偏见。但实际上,自穆斯林踏上这片土地已有1000多年,他们繁衍生息,早已同印度血统不可分割,他们生于斯、长于斯、殁于斯,印度也是他们的故土。
1947年,英国结束了对印度的殖民统治,并以宗教为划分标准分治,两大宗教发生了最严重的流血冲突,穆斯林占多数的地区建立了独立的巴基斯坦国,大量穆斯林涌向巴基斯坦,包括大多数穆斯林政治领袖和权贵,但还有不少穆斯林由于种种原因不愿迁徙、留了下来。分治初期,穆斯林仍占印度总人口的11%左右;对他们而言,不仅要积极融入印度民族生活,还要在印度教徒的猜疑和冲突中保持自己的宗教特性,可谓如履薄冰。
现如今,印度人口12.7亿,14%为穆斯林,约1.7亿,只略低于巴基斯坦总人口(1.9亿)。尽管一些城市偶有恐怖袭击和教派冲突,但大多数穆斯林温和、宽容,与印度教徒共享许多文化习俗,乐意与其他宗教成员融合,并毫不迟疑地谴责宗教暴力——这与邻国巴基斯坦频频爆发的宗派流血事件相比,有着天壤之别。
分享一组网上看到的有意思的照片,让我们看一看穆斯林的温柔:
1. 孟买:穆斯林在街头集会时,恰逢印度教象鼻神游行队伍经过,他们退让到路的一侧;游行队伍也停止了歌舞喧嚣,默声通过,不打扰他们的祈祷。
2. 比哈尔邦:当地印度教徒试图建造世界上最大的印度教庙宇(占地200英亩,可容纳20000人,斥资50亿卢比),穆斯林不仅投票支持这一决议,还主动搬家,让出了50英亩土地。
3. 克什米尔:尽管当地穆斯林和印度安全部队时有冲突,但当2014年洪灾摧毁了当地的印度教主神Shiva庙后,穆斯林主动帮助修缮。
4. 勒克瑙:Aiku出生在一个印度教家庭,他由穆斯林抚养长大,但仍继承了家族的宗教信仰;也许是命运的安排,当他遇到一位穆斯林孤儿Akbar时,也毫不犹豫地收养了他,不去改变他的信仰。当Akbar有机会回到亲生母亲身边时,他却选择了留下来陪伴Aiku变老。
5. 奥里萨邦:在印度教的“战车节”,穆斯林与印度教徒一同装饰并拉动节日的战车。在“洒红节”,穆斯林也效仿满脸涂抹颜色,更是参加印度教的祈祷和点灯仪式。一同分享节日的快乐。
6. 北方邦:在一个Hardoi的小镇,一位印度教徒在Peer Baba Mazar为穆斯林服务了近30年,当地居民无论宗教信仰,都前往这儿祈祷,并且心愿总能达成。
这些照片看似平凡,但在“伊斯兰国”恐怖主义愈演愈烈、加速对各国穆斯林渗透的今天,它们展现了印度社会穆斯林同胞朴素的善举,传达了不同宗教之间的共生与和谐。印度社会的稳定,真的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
最后,咱也来学术一把,窥探一下现象背后的原因吧!
《经济学人》曾发表过一篇题为“Why India’s Muslims are so moderate”的文章,为什么印度穆斯林很温和?大致观点摘录如下:
1,巴基斯坦与沙特阿拉伯密切的政治关系,以及几十年来大规模迁徙到海湾地区的移民,都有助于更强硬的伊斯兰教逊尼派在该国传播,而印度的海湾移民影响不大,且境内伊斯兰学校受到国家充分警惕和监视。
2,印度作为民主国家,一方面,世俗宪法有助于穆斯林取得政治地位,另一方面,政府弱化宗教问题,例如去年大选获胜的莫迪总理,被认为是印度教民族主义者出身,但他承诺把世俗的宪法作为执政“圣经”,缓解穆斯林的担忧。此外,政府还有针对“落后”穆斯林群体的福利项目。
3,印度穆斯林的识字率和收入水平较低,使得他们与圣战主义的网站、中东反穆斯林暴行的新闻报道等相对隔绝——而在其他地方,这些力量是扩散、推动暴行的催化剂。
4,印度人民确信极端主义对每个人都有破坏性,且印度教民族主义者也较为温和克制,这一事实促使双方和平共处,维持着相对平衡。
注:本文版权归小婧儿所有,由小婧儿供稿并授权在“不可思议的印度”发布。非商业平台如需使用,请提前通过本平台和作者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