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前预学会吞噬孩子的学习兴趣,家长是在花钱雇人害孩子啊
【家教智慧 第875期】
“非补无以度假,非预无以成学。”当今的暑期,无论城市还是乡村,孩子几乎人人进补习班,而多数补习班,打的是补习的名义,干的却是超前学习的勾当。
7月12日,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出台的《关于规范校外线上培训的实施意见》和去年出台的《关于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意见》虽然都明确规定,校外培训,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都不能超标超前培训。然而,到现实中的各种培训班走一走,看一看,超标、超前培训的情况仍然普遍。无论是幼升小、小升初、初升高,包括暑假后的新升年级,“超前学”都是最主要的内容,有很多培训班还美其名曰“预学”。这是因为:
第一,预学新知比补习旧课更好操作。培训班师资有限,招聘的大多是在校大学生或是大学刚毕业正在找工作的学生,他们不是教学经验少,而是根本没有经验。而辅导学生旧课——也就是查缺补漏,则需要了解学生过去的学习情况,需要一定的耐心和方法,无论知识和能力,这些“教师”是不能胜任的;而讲新课,无非是拿过课本,照本宣科就行了,反正学生也没学过,学会学不会,也不打紧,即便讲错了,他们都不一定能听得出来。培训班赚的是“时间钱”,混过这个假期,钱到手就行了!
第二,预学新知有“成就感”,会让家长觉得“这个钱掏得值”。如果辅导学生过去内容,学生进步不进步,提升不提升是很难判断的;而学习新知,拿着新课本往后捋,学一课是一课,学过一天,学生多多少少会知道一些“新东西”,记住一些新知识,这可让家长“看得见”,会让家长觉得“孩子这天没白来”“这个钱掏得值”。
第三,对于整班培训、补习的学生来说,考试成绩50分、60分、70分、80分、90分、100分的孩子都在一个班里补课,如何补?没法操作,唯有预学新课,才是补习班唯一“正确”的选择。
但是,我们家长朋友岂不知,这种超前预学,对大多数孩子的学习来说,不仅无益反而有害。
大家都知道,吃东西,讲究原汁原味,很少有人愿意吃他人咀嚼过的东西,即便是自己咀嚼过的,也不会再愿意吃。这不仅是“讲卫生”问题,更是因为第二遍再吃,食物便没有了原汁原味的香美甘甜。
孩子的学习也是如此,某个知识初学,充满了好奇与兴趣,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而当下培训班的所谓预学,就像吃甘蔗先粗嚼一遍,到了学校正式上课时再嚼第二遍,当然就索然无味,这就会大大降低学生学习欲望。长此以往,形成习惯,孩子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没有了兴趣,就像人没有了食欲,面对山珍海味,也会无动于衷,从此上课会很难集中精力。
再有就是,学习如吃饭一样,是一个天长日久的过程,要天天吃、消化了才能再吃,一口吃不了个胖子,没有人、也不可能一天吃下一月甚至一年的饭食。学习也是这样,非得慢慢地一点一点地跬步前行才行,突击不得。一学期的内容,不可能一口吃下,如果强吃,则会造成消化不良,严重者会吃腻了、伤了胃口,今后再也不愿吃这种东西了。
在这里,家长不要受培训班蛊惑,将暑假预学混淆甚至等同于课前预习。学校的课前预习对孩子学习确有益处。但预习本质上是学习者本人,在新课学习之前的个性化自我学习。就像我们出门旅游,要先从地图上预览一下路线一样,弄清出行的方向,提前知道在哪里转弯,以便实地行走时心中有数。所以,真正的课前预习,并非把内容全部学会,重点是提前发现自己不易懂的难点,以便课堂上学到这个地方时注意细听或直接向老师请教。现实中每名学生的知识储备不同,思维特点各异,对同一堂课的难点也会因人而异,因而预习是一种自我学习,而非是补习班预学的“50分和100分同学并排同时的齐步走”。
暑假就两个月时间,培训班的预学,为了赶进度,一天要学习很多内容,是在老师的带领下,全体学生一齐学。此种情况下,不要说没登过讲台的大学生们,就算是教师教学水平再高,也只能是把内容讲得飞快,学生学习也只能是蜻蜓点水,前面知识还未消化,后面新知又涌了上来,学生学习便会如听天书,云雾参半,其结果注定是囫囵吞枣,一知半解。
当下,不少孩子对学习提不起兴趣,上课注意力不集中,随着年级升高成绩愈来愈差,原因虽然有多方面,但不得不说,校外补习班的提前“预学”功不可没。最能说明问题的就是幼儿园孩子,很多上学前识字多、会算数、唐诗宋词能背几百首的孩子,上学后,特别是进入高年级后,不但已然没有了一点优势,甚至还沦为学习困难者。
分享教子心经
成就精彩人生
敬请扫码关注
作者,李玉柱,中学高级教师,中国教育新闻网蒲公英评论特约评论员,山东省教育技术装备专家委员会委员。 此为平湖一柱公众号原创首发作品,转载请务必标注来源,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