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你玩转唐代越窑
唐代的饮茶史上的里程碑,标志着过去单纯的以解渴为目的饮茶,向讲究品饮艺术的饮茶转变。饮茶提高到了一个新的艺术高度,也使人们对茶具的要求更高,更全面。
每次见到一件精致的越窑青瓷,总让人心旷神怡。那一抹淡淡的青绿哟,犹如天际的碧水,宛若临江的浣女,小家碧玉中总有丝丝粉粉的女儿心,情绪也随之波澜起来了。
越窑青瓷在初唐时胎质灰白而松,釉色呈青黄 色。晚唐时胎质细腻致密,胎骨精细而轻盈,釉质腴润匀净如玉,釉色为黄或青中含黄,无纹片,普遍使用素地垂直划纹的装饰方法。另有一种在器物上堆贴花卉、人物、鱼兽等的方法,器物常见的有碗、盘、水盂、罐、盒等,特色器如瓷砚、执壶、瓷罂等,尤其是口唇不卷、底卷而浅腹的越瓷瓯,风靡一时,成为文人墨客的歌咏对象。
唐、五代时期是越窑发展鼎盛时期,代表了青瓷的最 高水平,尤其是所谓的“秘色”瓷,更是当时越窑青瓷的十分引人注目的产品。 唐代的越窑青瓷,深得当时的诗人喜爱,不少诗人都描述和歌咏过越窑青瓷的美,如陆龟蒙的"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咏秘色瓷器》)徐夤的"捩翠融青瑞色新,陶成先得贡吾君,巧剜明月染春水,轻施薄冰盛绿云"(《贡余秘色茶盏》),就连日本明治时期的日本人石川鸿斋也曾作诗赞颂余姚上林湖的越窑瓷器":上林之窑盛天下,宋社已屋陶亦罢。遗珍谁得雉鸡山,久埋土中犹未化,馀姚沈君藏一瓶,釉色莹澈凝貌青。相携万里来扶桑,割爱贻我何厚情┅┅"。
根据文献的记载,早在唐光启三年(887),上林湖地区就已存在贡窑。在谢西营看来,探讨越窑贡瓷的年代,作为贡瓷的两端——生产地和消费地都是必须关注的方面。古代制瓷业是一个资源密集型产业,上林湖依赖着良好的自然条件成为瓷器生产地,那么生产出来又进贡到哪里呢?作为消费对象,这些贡瓷多与皇 家相关,比如唐两京宫城、皇 城及皇 家园林等地出土的越窑瓷器均属贡瓷无疑,扶风法门寺、西安唐大明宫太液池出土的越窑瓷器也是如此。从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唐两京与法门寺的秘色瓷器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上林湖后司岙窑址生产的,不但生产时间与器物特质相契合,考古人员还在后司岙窑址中,发现了刻有“秘色”字样的瓷器残片,与法门寺“衣物帐”上的记录一致。也就是说,在宋代官窑出现之前,越窑秘色瓷就担任着宫廷供奉瓷器的职能。从这个层面来说,越窑秘色的烧制开创了中国制瓷史的官窑时代。
越窑是中国古代南方著 名的青瓷窑,汉族传统制瓷工艺的珍品之一。窑所在地主要在今浙江省上虞、余姚、慈溪、宁波等地。生产年代自东汉至宋。唐朝是越窑工艺最精湛时期,居全国之冠。越窑之名,最早见于唐代,越窑瓷青瓷与唐代的饮茶风尚关系十分密切,其瓷质造型,釉色之美,深受饮茶者的喜爱。饮茶风尚又影响了越窑青瓷的型制。
越窑,是中国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影响范围最广、内涵最为丰富的古代窑系之一。它是中国瓷器从初生到成熟的见证者和实践者,它所出产的青瓷是中国第 一代瓷器,被誉为中国瓷器的“母亲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