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老街巷之(19)—西中市
苏州老街巷之(19)—西中市
西中市是城内直对阊门的一条路,从皋桥至阊门450多米。对苏州老城格局和历史稍有了解,就可以想象这是一处显要位置,历史的丰厚自是难以言尽。五河汇聚阊门,其中“十里枫桥塘”是运河入城的主航道,阊门是天下财货和四方人士入城的第一大门,也会是征战双方拉锯撕扯的关口。和平年代,就如阊门内吴趋坊本土名人唐伯虎《阊门即事》诗中所说:“世间乐土是吴中,中有阊门更擅雄。翠袖三千楼上下,黄金百万水西东。五更市卖何曾绝,四远方言总不同”。西中市是阖闾建城之初兴盛不衰的苏州最古老商市。到了清朝前期的《姑苏繁华图》时代,图中皋桥北侧神仙庙仍在,四月份一年一度苏州人的狂欢节“轧神仙”就在这里,苏州方言“轧”就是挤的意思,这一天万人空巷汇聚挤在神仙庙。明清时期的东中市布行、绸庄、钱庄、粮行、药铺、酒楼饭店罗列。而在战争年代,阊门记下了不少次的血腥场合,从南宋末元兵的破坏、元末朱元璋和张士诚的攻守、清兵的入城、晚晴太平天国与清军的攻守互换。好在民国末年,解放军过江后国民党军已无抵抗意志,战争是一边倒,也是从枫桥铁铃关发起,阊门是军队进城最主要的突破口,当天就进入苏州城。最后的这场战争持续时间短,没有造成太大的破坏,所以,今天的西中市就保留了民国风味。清末民初,苏州二十四家钱庄,西中市就集中了二十一家,是真正的金融中心。如今的西中市多少还有些民国时的痕迹,是一条民国特色的老街。
西中市宋元时名为皋桥西巷,清代起称阊门大街,民国时期道路拓宽后才改为东中市,文革时期还曾用过“井冈山西路”的名字。早期的名字用了这条街两头的地标,能更准确表达这条街的声名。阊门的名气自不用多说,它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是苏州的代称,虽然在现在的苏州城门中阊门并不显眼,从目前保存最好的水陆城门格局的盘门,可以想象以下当年的阊门。西中市东头的皋桥也有很深厚的内涵。地方志里说皋桥名字源于汉代皋伯通居于此,皋伯通好像没留下什么履历,有记载说他是汉代一个议郎,是个官员。后有人论证说朝议郎一职始于隋朝,汉代没有这一职位。也有人说他是一个大户。不过这些都没关系,他成就了“举案齐眉”这个有着通俗故事的成语,让后人记住了他的名字。举案齐眉是表达夫妻相敬相爱的,主角梁鸿有传记在正史《后汉书》中的《逸民列传》,历史给他的定位是隐士、诗人。他的诗存世三首,其中有一首《适吴诗》说明他的确如历史记载,最后从陕西咸阳老家到了吴地。正史记载到吴地以后,受雇于大户皋伯通,为东家舂米。干的虽是粗活,归家以后,“妻为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举案齐眉故事还有一个重要的信息是他们到吴地之前的嫁娶情节,孟光“状肥丑而黑,力举石臼”,是一个黑而丑,力大可以举起石臼的女人。而梁鸿是高节之士,很多人家想嫁女儿给他,他都拒绝,好像就为等孟光这样的。这样的故事很有典型性,成为成语的来源很自然。
除了皋桥留下了成语举案齐眉的痕迹,在今天的无锡南靠近苏州地界,还有一个梁鸿湿地公园是以梁鸿孟光夫妇举案齐眉为主题的一个公园。
皋桥附近有神仙庙、有纪念吴地始祖的泰伯庙,神仙庙的“轧神仙”一直就是为促成街市商业繁荣的一个市民活动。很多诗词中留下西中市当年热闹商业的记忆。按照陈寅恪以诗证史的研究方法,诗词中留下很多的信息可以补充和修正历史。号称明末清初词坛第一人的陈维崧有关于皋桥的词,“茶铛正稳皋桥畔,好风光、摘船试约闲寻”,就在说皋桥是一处好玩的去处。听老苏州人说,过去大人哄小孩有一句:乖囡囡,听话就带你去皋桥玩。也可见皋桥的热闹足可以满足小孩的好奇爱动。
更早的唐朝,刘禹锡曾有一首长诗《泰娘歌》也说到阊门内外的娱乐,摘录诗首几句:
泰娘家本阊门西,门前绿水环金堤。有时妆成好天气,走上皋桥折花戏。风流太守韦尚书,路傍忽见停隼旟。
刘禹锡的诗特写了泰娘在阊门至皋桥这一段的行踪,诗中可见西中市正是市民、歌女、官宦、诗人游冶之地。刘禹锡还特别把比他大三十五岁的韦应物拉出来戏说一番,韦应物在任苏州刺史。苏州人现在还在说在苏州为官不易,需有大的诗才,顺便也会提到另外两位诗人刺史白居易和刘禹锡。
据说白居易写《琵琶行》就是与刘禹锡的一场比拼。对于雍容恢弘气度的大唐时代,一个以诗为关键词的时代,这两个同龄朋友以诗比拼,是极有可能的。《泰娘歌》和《琵琶行》写的都是迟暮倡女,在《琵笆行》出世以前,《泰娘歌》天下皆知。白居易一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就黯淡了刘禹锡的《泰娘歌》,让后人记住的不多。
如今的西中市已经不复当年的繁华,还有两家大一点的宴客饭店,大多数是特色小吃。其中一家“阊门姚记豆浆”,本地居民和网上搜索而来的游客常常赶来排队。几块钱或十来块钱一餐,可以吃到好多的品种。在老城改造中,神仙庙搬到了护城河外的万人码头,每年“轧神仙”的人群也就转移到石路一带。
创于清雍正年间的吴门医派老字号雷允上诵芬堂老药铺还在,还可以在一些建筑的门额上见到民国记号,比如:当年的官营钱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