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述重订伤寒杂病论》62-63
分享的是吴雄志老师整理的伤寒论。
吴雄志老师是中医世家,西医博士。伤寒论都是文言文,看起来非常晦涩难懂,通过吴老师讲的伤寒论,就可以思维清晰的从西医和中医的角度来理解伤寒论,及疾病的本质,同时做到中西医汇通
62.太阳病,小便利者,以饮水多,必心下悸,小便少者,必苦里急。
太阳病,小便利者,以饮水多,必心下悸-----太阳病发烧的人要多喝水,因为发汗需要水分,但是喝的太多,容易胃中停水,胃在生病的时候运化能力下降,水容易储留,心下有留饮,甚者则悸。就是小便利,也容易胃中有停饮,这个用茯苓甘草汤治疗,也就是苓桂姜草汤治疗胃中停饮。
小便少者,必苦里急-----小便少,就是膀胱气化无力,下焦蓄水,苦恼于里急,就是被腹泻所烦恼,腹泻的原因就是水都从大便排出,可以用车前子来利小便而实大便。
里急----自觉腹内拘急,疼痛不舒,便意急迫的表现。即形容大便在腹内急迫,窘迫急痛,欲解下为爽
小结:
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 , 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五苓散----热与水互结,一方面解表热,一方面利水。
理中丸---虚则生寒,寒多,就没有口渴的感觉,可能有表证,但是急当救里。
2.自利不渴属太阴,自利而渴属少阴。
渴是少阴病,渴而发热是用五苓散,五苓散是太阳病蓄水,所以有些人会疑惑,为什么会与少阴病有关系?
太阳为寒水之经,本寒而标阳,中见少阴热化。太阳与少阴是表里二经,太阳下面是少阴,少阴的阳气出来就是太阳的热。里面的桂枝入心和膀胱经,可以温少阴心阳帮助心肾气化。
黄疸病,茵陈五苓散主之。
黄疸:是常见症状与体征,其发生是由于胆红素代谢障碍而引起血清内胆红素浓度升高所致。临床上表现为巩膜、黏膜、皮肤及其他组织被染成黄色
中医分为经常分为:阳黄(热重与湿),阴黄(湿重于热)
1.阴黄(湿重于热):症状脉缓,苔白,黄色晦暗,与西医的胆汁郁积性黄疸
类似,是体内梗阻压迫引起来的,表现为直接胆红素高,直接胆红素会兴奋迷走神经,脉就缓,直接胆红素的颜色与间接胆红素对比是偏晦暗的。治疗常用茵陈五苓散。
2.阳黄(热重与湿):症状脉数,苔黄,黄色鲜明,与西医的肝细胞型黄疸类似,表现间接胆红素高,治疗上常用栀子豉汤,栀子柏皮汤,严重可以用茵陈蒿汤。
小结:为什么有些阴黄的人,就是直接胆红素高的人 会出现脉数呢?
因为感染发热,温度稍微变化,脉象是第一个反应出来,苔也会变黄,因为白细胞吞噬细菌,就变成脓细胞,脓细胞的颜色是黄颜色的,这个时候化热,药在茵陈五苓散上加石膏、滑石、寒水石,类似甘露饮。
63. 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
心下有支饮----胃里面停饮从下往上冲。
苦冒眩-----冒是从下往上的上升的状态,眩是眩晕,这个是支饮上冲导致的。为水气上升导致的眩晕而苦恼。
泽泻汤-----里面就泽泻和白术,都是去胃中停水的药,一个寒,一个热。茯苓去胃中水效果不如泽泻和白术,所以眩晕用的少,心悸跳动用的多。
小结:
1. 白术是治疗胃有停水治本的药,泽泻是治表的药,为什么在泽泻汤里面泽泻的用量是白术的2.5倍,所以有个思考题,治疗疾病以治标为主还是以治本为主。
我的回答是,看那个是导致疾病目前状态的主要原因。
泽泻汤里面重用泽泻,是因为这个患者胃寒有,但不是主要原因,胃中有饮是主因,而且还偏热,所以大量用泽泻这种寒的利水药,患者会感觉舒适,症状会减轻。
2. 从泽泻汤的扩展,治本的药是白术,指标的药是泽泻,直取疾病的治疗眩晕的药是天麻。
组方 症状 治本 治标 直取疾病 (眩晕)
泽泻汤 胃偏热停饮 白术 泽泻
半夏白术天麻汤 气虚 白术 二陈汤 天麻
天麻钩藤饮 肝阳上亢 杜仲桑寄生 钩藤石决明 天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