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分数扔进垃圾筐,让目光落在孩子闪光的地方,每个孩子都是太阳
【平湖一柱 第1042期】
很多学校领导常讲的一句话是“不让一名学生学生掉队,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很多学校都会给教师配备一本工作记录——《转差培优工作记录》,里面记录着给优生吃的“偏饭”,给差生的辅导补习情况……
应该说,这些学校、老师的想法、做法是好的,但是,其最终效果却并没有那么理想,无论学校教师做多少工作,付出多少努力,班里的差生却是永远不会被转掉,差生永远会存在着……
我想,这并不是学生的真的差,学校教师努力不够,是我们用来评价学生的标准出了问题:无论班里有多少学生,无论学生个性差异有多大,我们都用同一个标准——考试分数的高低去评价,所以,只要有两个学生,就会有一个是差生。
多年前,北师大首都基础教育研究院梁威副院长在出访日本时,去一所学校参观,在教室里与学生们闲聊,询问学生班里哪个同学学习最好?聊得正起劲的学生竟一时语塞,大眼瞪小眼,满眼疑惑的反问梁院长:“你指的是哪个学科?”
答:“国文吧。”
问:“你指的是哪个方面?”
答:“朗诵吧。”
问:“你指的是朗诵什么?”
答:“诗歌吧。”
足足15分钟,梁院长也没有问出班里到底哪位学生学习最好。
梁院长感慨说,在国内,仅用了60秒甚至更短的时间,就能获知班里谁是学习最好的,可在日本,这个问题竟然比比哥德巴赫猜想都难。
在我们国人看来,日本人真是太笨了,连一个班孩子学习谁最好都测评不出来?
其实,不是人家日本人测评不出来,而是人家根本没有想着要去测评。
你看孩子们对问题的疑惑:“你指的是哪个学科?”“你指的是哪个方面?”“你指的是朗诵什么?”在孩子们那里,要问谁最好,要具体到某一个方面,甚至某一件事情。这也就意味着,在孩子们的观念中,人人都有最好的方面,最棒的地方,没有谁能是“全能冠军”,反过来,当然也就没有谁最差,每一个学生都有闪光的地方,每一个人都是成功者。
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更没有完全相的两个孩子。在这个世界上,这个孩子和那个孩子是不一样的。张三作文写得好,李四算数算得快,王五画画最好看,赵六动手能力最是强……摘下成绩的有色眼镜,你会发现,每个孩子身上都有闪光点,现实中你也更会感觉到,不同的活动,需要派不同的孩子去参加:作文大赛派张三;绘画比赛,却一定要派王五,他们之中有的人成了差生,完全是你拿着一把分数尺子去量所有人的结果。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人的能力是多方面的,但各种能力在每个人身上表现出的形态却各不相同,人与人之间在某些特定方面是存在着差异的。独特性是每个人的本质特征,是学生发展的前提,更应是教育的起点。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说过:“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因此,我们的教育应注重学生个体的发展,最大程度地了解每一个儿童,洞察出他们的长处和短处,扬长避短,因“才”施教,激发起学生的潜能,让他们的聪明才智显露出来,让他们的“天生丽质”得到完全、自由的发展。
可喜的是,我们现在的教育改革,正在改变这种唯成绩论倾向,倡导多元综合评价。
最近,浙江衢江区莲花镇中心小学六一班语文老师徐新利把这种多元评价学生的方式,又融入了创新的元素。期末也对全体学生发奖,但这奖不是学校、老师给发,而是自己给自己发奖。(1月19日中国教育网)
徐老师之举真是高明之极,让学生自己给自己发奖,一方面祛除了“差生”的自卑感,让所有学生都平等起来,不会再因为自己成绩“差”,甚至因为没有考第一而低人一等。还可以让学生自己了解自己,发现自已的亮点长处,增强自我信心。自信的人,就会有前进的动力,向着自己的梦想不断前进。
另一方面, 让学生自制奖状发给自己,将奖励变身为好玩的“作业”:在奖状上画什么、写什么、版面怎么设计、颜色怎么搭配全由自己发挥想象去做,这是一份综合性极强的“作业”,不仅让学生动手,更让学生动心:奖状上写的内容实事求,别人才能认可,自己才会心安;奖状做得光彩靓丽,方能显示自己水平,“面子”上才会好看……不得不说,这不仅是一份极好动手作业,更是一份触动学生的“心灵作业”。徐老师此举创意,真是极具教育的智慧。
班里没有差生,更没有最后一名学生!每一名学生有自己的闪光处,每一个孩子都有获奖的理由。我们的教育,当将狭隘的分数眼镜扔进垃圾筐,将目光定格在每个孩子的闪光点上,他们才会向着我们期望的方向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