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嘎尔尼来热河见皇帝跪与不跪,怎么跪,根本就不是乾隆的意思。

文华不如简素,读今不如述古,

点击上面蓝字关注老羊铲史。


俗话说,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俗话说,很多事情大领导本人都不知道,都是秘书和手下的瞎捣鼓。

这事儿也是。

1793年,马嘎尔尼带领庞大的访华团,来大清帝国,以祝寿的名义拜见乾隆皇帝,想借此机会,和中国达成贸易关系。

但结果非常的不理想,后来很多人分析,说合作的不成功,是因为在外交礼节上,乾隆想让马嘎尔尼跪拜,而马嘎尔尼不跪,最后闹得不欢而散。

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一、英国人眼里的礼仪之邦、泱泱大国。

1793年,马嘎尔尼带领庞大的大英帝国访华团,历尽十个月的海上漂波,不远万里,来到天津。

当时正处于康乾盛世的大清朝,有很多附属国,年节什么的都来给皇帝进贡,大清朝就把大英帝国也当成和那些属国一样来朝贡的了,安排人员做好接待。

当时的直隶总督叫梁肯堂,老头儿这年已经78岁了,这么大岁数了还没退休,坚守在工作岗位上。

梁总督早就做好的接待准备,安排伙食,安排去见皇帝的行程。

他给英国使者马嘎尔尼留下来非常好的中国官员儒雅的印象。

这是1793年8月6日,马嘎尔尼这样描述:体不高,目小而有英光流露,须白如银,下垂及胸,容貌蔼然可亲,举动雅驯有儒者气。

这才是当时高级领导干部的形象。

英国使臣来到中国后,朝廷派了两个大臣负责接待,一个是王文雄王大人,一个是乔人杰乔大人,这两个都是汉族官员,(刘半农翻译的《乾隆英使觐见记》给译成了樊大人和周大人),这两个人很客气,对马嘎尔尼提出的问题,都非常礼貌的答应、解释。

其中包括去热河的行程,因为带的礼物比较多,有跟多精密器材和玻璃器皿,英使的意思是,一部分娇贵的礼品就放在北京,别运到热河去了,路途遥远,又是山区,路途颠簸,容易弄坏了。

包括需要有英国人自己想用的翻译什么的,

这两位大人都表示理解,好商量。

可是,马嘎尔尼很快就知道:在清政府里,汉族官员说话不如满族官员说话管用。

11号的时候,又来了一个满族官员,叫征瑞(刘半农给译成了金大人),他的职务是长芦盐政,负责盐业公司的官员。

管盐的官员不管醋事,但管闲事,

这位就是,一路上没少给找麻烦。

二、下跪这事怎么来的?

说话这事儿有玄机,千万不要把领导随便说的一句话随便对待,外交场合更是。

这嗑是这么唠起来的:

8月16号,行程都安排好了,几个人坐在一起说闲话。

清朝政府这三位说:哎呀,你们这衣服和我们的不一样哈,你们的衣服窄小轻便,我们的宽大舒适,两个比较,还是我们的衣服好一些。

 马嘎尔尼表示赞同。

接着说,我们皇帝见大臣时,大臣们都统一着装。你们穿的衣服,和我们不一样,有碍观瞻,尤其是你膝盖的绑腿,这在觐见时行礼可能不太方便,应该先去掉为好。

马嘎尔尼说:这不用您操心了,我们在我国,见皇帝行礼时没有觉得不方便。这次我们来,准备用我国的礼节拜见贵国皇帝陛下,我想,贵国皇帝也不会强行让我用你们国家的礼节吧?

清朝这几位说:我们认为拜见皇帝的礼节各个国家应该是一样的,我们是双膝跪下,磕响头九个,想必你们英国也是这样吧。

马嘎尔尼说:我国礼节与此略异。我们这次来,尽管想用至诚之心,让你们的皇帝事事满意,但我们还必须尽职于我国皇帝。如果强行让我们舍弃我国的礼节,而按照中国礼节,我们就没法和您说话了,如果非得让我们说,我们只好到北京给您书面意见了。

话不投机,这事儿就撂下了,开始说别的。

8月19日,做第二天向圆明园进发的准备,大家到一起检视物品,然后又说起了这事。而且王大人和周大人说的比较坚决,没有回旋余地。

马嘎尔尼说:我们是奉我国皇帝的命令而来,按理说不能改变我国的礼节,现在即便是能改,恐怕我们也学不会,到时候有可能失礼,这样还不如不改。

两大人说,我们的礼节非常简单,来,我教你。

马嘎尔尼说,我们的礼节肯定不能改,你们也不要教了。

三、在北京,马嘎尔尼说要对等外交。

29号,马嘎尔尼找到了他最信任的在北京的传教士劳克斯神父,让神父翻译他写的到热河后的觐见之礼,对见到皇帝行礼这件事写了书面意见。

大体意思是:我们这次出使中国,虽然想尽全力使贵国大皇帝满意,我们认为合宜之事无一不可实行。但我国皇帝是西方第一雄主,我们奉我国皇帝的命令而来,必须以我国皇帝为主。我服从我国皇帝,就如同你们服从你们皇帝是一个道理。这次觐见的礼节,如果非要我们改变礼节的话也行,但你们也得要派一个和我级别相等的官员,来我们住的地方向英国皇帝、皇后的画像行礼。

这次,金大人(征瑞)立即摇头,说此事万难办到。

王大人和周大人则说:此事必可如命,我二人去向贵国皇帝皇后画像行三跪九叩大礼。

马嘎尔尼却嫌这两个人的级别不够,这事就又撂下了。

四、乾隆皇帝根本就不知道这件事。

从北京走了几天,转眼到了热河,马上就要见到皇帝了,这件事还没有定下来。

征瑞(金大人)对马嘎尔尼说,你把你写的书面的东西给我,我去交给相国和中堂,必得适当的答复。

著名电视剧演员和珅此时陪着乾隆皇帝在承德。

9月9日早晨,三位大人又来,劝马嘎尔尼勉从中国礼节。

马嘎尔尼说:“我是西方独立国帝王派来的钦使,与贵国附庸国君主派来的贡使不同,贵国一定要让我用中国礼数,我宁死不从”。

争论多时,又一次无果而终。

后来有一个和马嘎尔尼关系好的中国人对他说:此种争执,乾隆皇帝一点都不知道,患在左右之人,欲藉此邀功固宠耳,其然岂其然哉?

这次争论之后,还有一种说法,随员爱尼斯.安德逊说,这次谈崩了后,中国接待他们的人把伙食先给减了下来,原来是吃不了,现在是不够吃,想把他们饿死。

马嘎尔尼提出抗议后,才又恢复原样。

第二天上午,大家到一起又说这事,马嘎尔尼态度非常坚决,一点也不让步。

这个时候,三位大人才想起来问,说你们英国的礼节是什么样?让我们看看。

合着争论这么长时间,根本就没想看看人家的礼节是什么样。

天朝自大到如此地步。

马嘎尔尼说:英国礼乃系屈一膝,引手伸嘴,握皇帝陛下之手而亲之。

三个人很惊诧,这在咱们皇帝面前使得吗?

马嘎尔尼说,使得呀,我用见我们皇帝的礼节见贵国皇帝,已属万分恭敬,怎么能使不得呢?

说着,马嘎尔尼单膝跪下,表演了一次,

这三个官员看了看,也行,走了。

下午,乔大人(周大人)来了,说把你的意见汇报给和中堂和皇帝了,很快就会有消息来。

晚上,钦差又来,说:目下已决议请贵使行英国礼,但照中国风俗说来,拉了皇帝的手亲嘴,总不是个道理,拟请贵使免去拉手亲嘴,改用双足下跪以代之。

男人亲男人,总是别扭。

马嘎尔尼说,这不还是中国礼吗?不行!

这时,征瑞因为接待英国使臣不周,已经被贬职了,态度好多了。

他说,既然这样,单足、双足下跪先不管他,你就把拉手亲嘴免掉就得了。

马嘎尔尼说,好吧,本来想向贵国皇帝行个全礼,现在只好行个半礼了。

至是,辩论已终。

从天津到北京再到承德这一路上,朝廷官员和英国使臣就没说别的事,全是礼节这点事。如果说是因为面见皇帝下不下跪,导致中英贸易关系没有形成,也只能说大家没有把贸易作为重点去谈。

五、皇帝根本就没有那么多事儿。

和珅给马嘎尔尼留下的印象非常好,他说和珅是一个政治家。

11号,几位大臣陪同马嘎尔尼见到了和珅。

和珅说:凡中国风俗,贵使以为不适应者自不能相强,将来觐见时,贵使可即用英礼,不必改用华礼。

至此,礼节上的争执完全终结。

9月14号,礼拜六,早晨四点多钟,马嘎尔尼就被领到了万树园,等待觐见皇帝。

皇帝来了。

马嘎尔尼记述:皇帝坐于一无盖肩舆中,用十六人抬之,吾等屈一膝以为礼,华官则行其本国礼节。

和马嘎尔尼一起来的副使史但顿勋爵被皇帝接见时也是用同样的礼节。

第二天,马嘎尔尼向皇帝请求去离宫里参观,皇帝准了。

早晨三点多钟,马嘎尔尼就到了行宫门首,等待皇帝驾临。

乾隆皇帝看见他们在门口等候,让轿子停下来,招呼马嘎尔尼过去,说,朕此时要往宝塔上礼佛去,每天早晨,我都要去的,你愿意跟我去吗?

马嘎尔尼说,我信奉的宗教与您信奉的不同,礼佛就与教义有背。

皇帝说,你不跟我去也好,我找几个人陪你去万树园玩儿去吧。

就这样吧,也去万树园玩儿去吧。

去万树园玩儿,不要忘记推荐朋友关注文史公众号“老羊铲史”。

六、遗憾的事情总会都成为历史,但历史从不会主动告诉未来。

在这次来访的成员中,副使是史但顿勋爵,副使的意思就是一旦马噶尔丹尼在途中出现意外,副使即可担任出使的主使职务。

史但顿勋爵带着他十三岁的儿子,小史但顿,乾隆皇帝还接见了他,知道他在船上学会了几句简单的外语,皇帝非常高兴,赏赐给他礼物。

在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刘半农翻译的《1793 乾隆英使觐见记》里,关于这个小史但顿有如下注释:

小史但顿:托马斯.史但顿(1781——1859)。副使史但顿的儿子,英国首位汉学家,1823年为下院议员,在鸦片战争前夕发表的演说,促成了英国议会通过鸦片战争。


与承德有关的几篇文章,还可以看看。

关于承德的这几个地名,他们都错了!而且错的一塌糊涂。

如果不努力,即便天上掉馅饼,你也抢不过狗。

走!跟着康熙爷一起去承德泡温泉!

康熙题写“避暑山庄”的“避”字为什么要多写一笔?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