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集体时有担当的干部给百姓“瞒产私分粮”

〓 第 1406 期  〓

文|王万荣  编辑|王成海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浮夸风仍然刮得很厉害。有的地方干部为了一己之功,勒令各公社所属大队的各个生产队多交爱国粮。这样就使已经缓和下来的虚报浮夸之风在一些地区又刮开了。

一个生产队本来能生产二十万斤粮食,却要多报三到五万斤。这样一来,就得将那些碾打后剩余作物的副料,如莜麦、小麦等作物的秕子、淤子(余子,下脚料),还有谷糠、黍糠等,都统统估产,以达到上级的要求。其结果是那些下脚料,顶作牲口饲料,坑了牲口。如果不够,就再空报一些,凑够总数。这样就卖了过头粮,社员就得少分口粮。本应该吃三百八十斤,或者四百斤。却只能吃个三百五六十斤。如果给社员的口粮分得再低,就得向国家申请吃救济粮。如果那样,丰收年,再向上级申请吃救济粮,是会挨上级批评的,因此就不敢给社员再少分口粮了。

社员们丰年吃不饱,灾年就往粮站跑(买救济粮)。社员们无论丰年或灾年,一直过着糠菜半年粮的清苦日子。

然而有的地方干部不争名利,只是坚持实事求是,同情老百姓,关心百姓疾苦。反对虚报浮夸,反对向上级邀功。坚持实事求是,这样一来,一些地方的基层干部就胆子大起来了。为了不让社员饿肚子,就搞起了瞒产私分粮的暗箱操作活动。

这种情况,上级领导是不清楚,不知道的。因为都是基层干部搞的“鬼"。这种做法,坑了国家,饱了社员。所以这种做法,就一概没有露陷,干部社员们的保密性很强。直到包产到户后,才将“瞒产私分粮"这个天大的秘密传了开来……

“瞒产私分粮"是从一个小村子,并且是一姓一家的村子开始的。慢慢地周边村庄通过直系亲属得知后,也就开始模仿学习。并且每个村子里的社员们,都与队长签下了保密协定。谁也不准外传,泄漏秘密。不然的话,会惹祸烧身的。既害了全村人,又害了队长和大队干部。社员们也得饿肚皮,谁也担不起这个责任呀!

因此,社员们为了填饱肚皮不挨饿,这个天大的秘密,就没有泄露。因为周边旗县的亲戚们忍饥饿挨,过着食不裹腹的日子,他们是知道的。

记得有一年,大概是1970年春夏之交,我们家全靠向生产队借用探前粮度日。由于一九六九年欠收,生产队当时给成年人每人分口粮为三百四十斤。孩子们七周岁按成人,五六岁的孩子给分百分之八十的口粮,三四岁的孩子给分百分之七十的口粮,一两岁的孩子给分百分之六十的口粮,零周岁的孩子给分百分之五十的口粮。这样下来,一家子十几口人,小孩子又多,分得的口粮却又少,根本不够吃。俗话说,半大小子,吃死他老子(指父母),因为孩子们好动,又是长身体的时候,很能吃的。口粮又分得少,哪能够吃呢?

没办法,探前粮又借给的少,小弟弟、小妹妹们饿得只哭。

实在没有办法,老父亲就带着弟弟去到一个远房表叔家,厚着老脸向人家借了五六十斤莜面回来,才度过了当年的饥荒。

原来老父亲知道这个远房亲戚家所在的村子,也就是一个能私分粮的村子。据老父亲所讲,表叔他们村每年场收时,都要在夜深人静的时侯,全村(全生产队干部、社员)集体私分粮。他们将碾打或者脱粒机脱下的毛粮私分,即没有去掉杂质的粮食,装作分沙粮食。分毛粮时,场面四周还设置了岗哨,防止外来人员发现后泄密。同时也给分配员(外村派来的)分一份,以防泄密。这种做法,虽然骗了国家,却使社员们免受饥饿之罪。

这种现象,已经过去几十年了。但是,那种食不裹腹的日月,令人终身难忘。然而,当时,一种现象是卖过头粮,另一种现象则是瞒产私分粮。这两种现象,都是那个年月发生的不正常现象。如今看来,实在是让人难以理解,不可思议。

喜欢本文就在最后右下角点个“在看”让更多朋友看到!

【作者介绍】王万荣,兴和县赛乌素镇小学退休教师。1978年参加工作,2016年退休。爱好文学,有时写些散文、打油诗、小说之类的东西自娱自乐。

(0)

相关推荐

  • (长篇报告文学连载)我们走在大路上(第八章4) ||张学武(河北)

    第八章 ( 4 ) 晚上,苏斌回到了大队部,大队部的炕上坐着几个人,大家一人抱着个烟袋在抽烟,屋子上空烟雾弥漫.常德顺把炕上的人一一介绍给苏斌,有的坐起来跟苏斌拉拉手,有得点点头,有的低着头嗯了一声继 ...

  • 六七十年代农村生产队劳动,农民一天挣十分工,仅值几毛钱!

    一.六七十年代的[工分制]:▽ 四十多年前的生产队劳动,一天挣10分工,仅值几毛钱,是全国农村农民的真实生活写照,也是过去那一代人终身难忘的艰辛岁月:大集体时代生产队社员参加队里劳动称之为" ...

  • 生产队的建筑(下)

    本文作者:陈文章 生产队的建筑(上) 生产队时代是向国家缴售粮食最多的时代.1962年,我们队180几口人,仅这一年就缴了28万余斤公粮.1974年到1976年三年,我们生产队上缴了83万斤粮食.粮食 ...

  • 徐良观:老队长

    老队长 作者:徐良观 那年(2012)6月,老队长离世了.这位在大呼隆时期叱咤风云把一个六七十户人家的生产队管理得调调适适的硬汉子,在遭受病魔两年多的折磨后离开了人世.那些日子,我的心情和他的家人一样 ...

  • 往事如烟之三——四十年前的农村生产队

    四十年前的农村生产队 这些年,总是想起农村集体化时的情景.现在把那段深刻的记忆写出来,或许会引起人们的共鸣. 那时候,乡镇叫人民公社,村叫生产大队,自然村叫生产小队,农民叫人民公社社员.每个生产小队的 ...

  • 老家的土地

    家乡的土地 文/张喜龙   我的家乡在关中平原渭河与它的支流零河交汇的西南方,地势南高北低,村子地处中间偏北位置. 村北不远处,是滩地,河堤路以北靠近渭河的滩地村里人称为嫩滩,河堤路以南靠近村庄的地村 ...

  • 【灵璧故事】挣“工分”

     挣"工分" 文/同龄人       人们都知道"分.分.分,是学生的命根",很多人不知道"分.分.分,是社员的命根",只有接近五十岁及其以 ...

  • 四十年前的生产队,还是能吃饱饭的

    一九八一年以前,农村还是生产队,一天吃完早饭,就到生产队等派工,在我们小队只是在春耕或秋收时,地里忙不过来,因要抢农时,才有的事. 庄稼要紧,可以说春耕种要抢天时,抢土头(湿度墒情),在适种季节必须抢 ...

  • 看了莫言的《拾麦穗》,就想起了刻骨铭心的“收入户”

    看了莫言的<拾麦穗>,突然就想起了当年农村生产队的"收入户". 别看我都是六十几岁的老人了,事情也都过去50多年了,却仍然不寒而凛,噤若寒蝉,一阵阵恐惧.悲哀.压抑.被 ...

  • 乡村粮事 / 文: 曲雁羽

    乡村粮事 曲雁羽 东方刚露鱼肚白,爹一咕噜从炕上爬起来,胡乱的在炕柜里摸着什么,随后便是穿衣的窸窸窣窣声,脚步挪动声和"吱吱呀呀"的开门关门声.倏忽间,父亲的背影便淹没恬淡静谧的乡 ...

  • 我所经历的那个年代(连载四)

    生产队和人民公社 一.工分与分配 农村实行集体经济时期,行政模式是"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在"公社"."生产大队"."生产队&qu ...

  • 新塬大牧官岔记忆 || 作者 辛俊烈

    新塬大牧官岔记忆 作者  |  辛俊烈 作者辛俊烈,中学一级教师,现退休居平川区.喜欢写作,有作品在<白银文学>和<陇上风情><平川在线><天南地北会宁人&g ...

  • 贾龙杰:票证时代的记忆

    无论走多远,家乡总是我们最温暖的牵挂 Hometown Central Plains 给在外打拼的家乡游子一个寄放心灵归宿的地方   乡土文学    票证时代的记忆 作者 |贾龙杰 原创 | 乡土中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