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从严监管的中医市场中突围,是中医馆行业迟早面临的问题。
■ 医馆界 忍冬
上海自1843年开埠后,很快发展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时值西学东渐,上海成为中西文化交融之地,形成独特的海派文化。经济的繁荣也吸引了五湖四海的中医人才来到上海创业,这些医生大多在家乡已经是名医,带着自己的本事闯荡大上海。按照今天的说法,这些来上海“创业”的外地医生个个是精英,要不然也不可能在上海立足。另外,受“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以及新文化运动思想的深刻影响,形成了开放、兼容、吸纳、创新的海派中医文化。在20世纪上半叶,上海创造了中医界的无数个“第一”,成为全国新的中医学术中心。近代上海的中医教育非常鼎盛,自上海的第一所中医学校——女子中西医学堂始,到著名的沪上中医"老三校"(原私立上海中医学院、上海中国医学院、上海新中国医学院),解放前在上海开办的各类中医教育机构不下40所,是全国开办中医教育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办学形式最培养人才最多的。据不完全统计,至1949年,上海的中医教育机构共培养各类中医药人オ约5000余人,其中仅上述3所学校就先后培养了近2500人,为全国输送了可贵的中医力量。那时的上海中医教育主要是私立机构,与之配套的临床中医院也扎堆涌现,从1904年,由李平书等开办上海最早的中医医院——上海医院,到1949年,在上海创办的各类中医、中西医结合医院多达30余所。好医配好药,近代上海的中药业十分发达,传承至今的著名中药老字号蔡同德堂、胡庆余堂、童涵春堂与雷允上药业合称为“上海四大户",都曾经在近代上海中药业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篇章。上海还诞生了我国近代的第一个中医药团体、第一张中医药报纸、第一部中医大辞典、第一部中药大辞典……,既提升了上海中医的名望和影响力,在当时的特殊时期起到了引领行业潮流和中流砥柱的作用。上海中医从服务规模上看,不如其他人口大省;从中药材资源上看,也不如那些中药材生产大省。但是,海派中医在全国的影响力,却是数一数二的。这其中的原因,主要是海派中医人才济济,名医大家数量多。丁甘仁、陆渊雷、章次公、祝味菊、陈存仁、程门雪、秦伯未、陆仲安……民国时期的上海名中医灿若星辰。在近年评选的三届共90名“国医大师”中,上海共有6位:张镜人、裘沛然、颜德馨、石仰山、刘嘉湘、朱南孙。近代的上海中医创造了无数个“第一”,当代中医人依然开拓创新,特色鲜明。上海中医药大学是全国中医“老五校”之一,在校的研究生比本科生还多,以创新科研闻名全国。上海的公立中医体系以上中医附属的龙华医院、曙光医院、岳阳医院和市中医医院四大医院为龙头,分别带动上海各区域内的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建设医联体和专科联盟。海派中医可以说是中医百年发展史的一个缩影。在现存的50多个海派中医流派中,有的枝繁叶茂繁荣至今,有的则逐渐萎缩失传。为了传承和发展海派中医,2011年,上海首开行业先河,开始推进流派传承工作,包括丁氏内科、顾氏外科、石氏伤科、丁氏推拿、蔡氏妇科等15个流派纳入其中。此举获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高度认可,从而启动全国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如今,流派传承早已超越体制的界限,从上海幅射到长三角地区,成为江浙沪民营医馆的重要特征。其实,每个有历史的城市都会形成自成派系的中医学术特色,流派的发掘、保护、传承与发展不是体制内的专利,也是民营中医最好的特色竞争力,应该成为所有中医人的责任与使命。当年闯荡上海滩的创业医生们,因为身处华洋杂处的地界,海派中医很早就接触和了解西方医学,并且以一种开放的态度来看待西医。上海一开埠,就有西方医生到上海行医,可以想象,上海滩上的中医诊所,不仅要与同行竞争,还要与西医医院竞争。所谓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海派中医当时的名医们,他们了解西医,所以更知道中医的优势在哪里,他们很早就懂得扬长避短,用中医特色诊疗技术和注重整体的理念差异化竞争。上海作为西医入华的重要桥头堡,医疗学术风气开放包容,中医学术界逐渐形成了“发皇古义,中西汇通”的治学特色,临床上中西并举,以疗效为最终准绳。诚如裘沛然老先生谈海派中医时说,“海派”是无派之派,即海纳百川,包罗万象,各派均归于海,精英高才,聚集上海,汇集成大派,学术海量,不拘一格,吸收众长。如今,以中西医科研支撑的上海泰坤堂,以中医妇科专病为突破口建立特色专科,在业界最早总结出“中医擅长、西医无奈、市场可为”的十二字中医专科建设的指导思想。我想,与其所处的海派中医环境也不无关联。相比于历史上的辉煌和如今体制内中医的繁荣,上海的社会办中医显然是委屈的,行业存在感远低于周边的杭州,甚至不如成都和北京。以至于每年大量慕名去杭州医馆考察者,鲜有同时去上海的。其实论中医资源与人口经济,上海远胜杭州,然而民营中医体量则小得多。究其原因,制度使然。从社会办中医的几个维度看,上海目前大约有8800位中医师,数量不少,且名医辈出,有上海中医药大学做为优质人才基地,中医资源属于非常优质的水平。作为中国第一大都市,经济基础好,人口基数大,医疗市场庞大。然而,上海的西医实力雄厚,处于全国一线水平,在中医整体式微与上海开放的风气浸淫了半个多世纪后,如今的上海人对于中医的认知并无优势。一个地区民营中医的发展程度,更多地取决于相应的政策开放程度。上海的医疗监管之严业内皆知,医保可以纳入统筹,但审批严格,据《医馆界》收到的数据,上海至今纳入医保的中医馆(含各类民营纯中医医疗机构)约五六十家,申请条件中仅需要有市级名中医坐诊这一条,就大大提高了医保定点的准入门槛。多点执业的开放程度较低,好在上海已退休的存量医生相对丰富,且作为一线城市对青年中医的虹吸效应,才得以支撑今天的民营中医体量。上海的民营中医市场与北京有诸多相似之处,但凡事都有利弊,从严监管的政策环境,同样催生出诸多创新。或者说,上海从开埠至今,从来不缺乏创新。从1984年龙华医院首开膏方门诊,到童涵春堂等国有老字号模仿做膏方节,可视为现代膏方复兴之始。可惜类似膏方节这样的创举,在民营医馆真正将其发扬光大的却是后来者杭州。上海首开全国体制内的中医流派传承,但今天对中医流派最重视并最繁荣的民营中医依然在浙江。上海的体制内中医之强如此可见一斑,民营中医也各具特色,除了以中西医结合主攻妇科专病的泰坤堂,还有明医好药君和堂、专注妇儿的素问中医,西医主刀专家转行中医开医馆的上工坊、中医高端医疗服务典范的应象中医等一大批特色医馆。其实,上海的医保能用统筹,也有一批年营收数千万乃至近亿元的医馆,但和如今各地严重依赖医保的医馆一样,往往特色缺失。在各地医保资金愈加严控的背景下,如何在从严监管的中医市场中突围,是全国中医馆迟早面临的问题。百年来上海的海派中医之所以能够代代相传、发展壮大,最主要的原因是,从来就不会故步自封,相反,各个流派之间经常交流切磋、取长补短。
(《老中医》剧照)1929年的民国政府“废止中医案”,在上海召开的“全国医药团体代表大会”上呼吁:近百年前,我们的中医前辈们就有这样的觉悟,而我们现在只能时常回味慨叹“那时的中医……”,反观当下,今天中医界的现状比那时开放包容的自信相去几何?在上海举办全国性的社会办中医行业论坛有着特殊意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上海论坛的主题就是“融合 · 共生”。议程只有一天,但干货满满,带上笔记本,用心度过这9个小时,与跨界医馆精英、一线大咖、新锐黑马……最优秀的中医馆人共聚一堂。我们,也诚挚地,对同样优秀的你发出邀请!《简述海派中医及其流派传承特点_杨杏林_中医药文化》《海派中医在当下的生命力:传承与发展_文汇中医药文化讲堂_文汇报》主办单位:医馆界、长城医馆学院
协办单位:泰坤堂、宏济堂、君和堂、素问中医、固生堂、九楚大健康、应象中医、中域教育
支持单位:上工坊、辅仁药业、桐君堂中医、豫九药业、古阿井、彩虹大药房、东健药业、良春中医医院、圣爱中医、九膏堂、华仔艾烟、瑞来春堂、同和堂、医联管家
合作媒体:医馆界、凤凰网、腾讯、搜狐、网易、新浪
活动规模:400人
活动时间:2020年8月12日(周三)9:00-18:00
活动地点:上海 · 青浦区虹桥西郊假日酒店3楼竞衡厅
参会对象:医馆创始人、医馆高管、医馆准创业者、产业链相关核心人员
张怀琼 上海市卫健委副主任、上海市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
武大圣 上海泰坤堂董事长、上海市社会医疗机构协会中医药分会秘书长
涂志亮 固生堂中医连锁集团董事长
米医生 素问轩&素问中医创始人
潘学才 上海君和堂创始人
杨永晓 上海应象中医创始人
邵俊杰 上海上工坊创始人
王庆刚 山东宏济堂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兼OTC事业部总经理
林 坚 杭州桐君堂中医连锁创始人、浙江省中医药学会社会办医管理分会主任委员
李桂德 宁波彩虹大药房&新城中医会馆董事长
李英卫 湖北九楚大健康产业有限公司董事长
朱婉华 江苏省人大代表、南通良春中医医院院长
单 江 圣爱中医集团副总裁、南京本草堂中医养老院创始人
李腾飞 中域教育集团总裁
林兴龙 福建瑞来春堂总经理
吕 雯 福州同和堂创始人
王中华 《医馆界》创始人、长城医馆学院校长
▷ 如何购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