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鼎卦几个名词的分析

易经鼎卦几个名词的分析

文/闻双全

本人《由易经鼎卦讨论轩辕黄帝荆山铸鼎》和《再由易经鼎卦讨论轩辕黄帝荆山铸鼎》两篇文章,认为鼎是衽器,是做饭的工具。黄帝在荆山不是冶铜铸鼎,而是试制成功了烧不烂的可以连续使用的衽器。然而,易经是上古典籍,诘屈聱牙,晦涩难懂,故对鼎卦的实物名称分析,尚须继续。

鼎卦全文:

“《鼎》:元吉,亨。
《彖》曰:鼎,象也。以木巽火,亨饪也。圣人亨以享上帝,而大亨以养圣贤。巽而耳目聪明,柔进而上行,得中而应乎刚,是以元亨。
《象》曰:木上有火,鼎。君子以正位凝命。
初六,鼎颠趾,利出否。得妾以其子,无咎。
《象》曰:“鼎颠趾”,未悖也。“利出否”,以従贵也。
九二,鼎有实,我仇有疾,不我能即,吉。
《象》曰:“鼎有实”,慎所之也。“我仇有疾”,终无尤也。
九三,鼎耳革,其行塞,雉膏不食,方雨,亏悔,终吉。
《象》曰:“鼎耳革”,失其义也。
九四,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凶。
《象》曰:“覆公餗”,信如何也。
六五,鼎黄耳金铉,利贞。
《象》曰:“鼎黄耳”,中以为实也。
上九,鼎玉铉,大吉,无不利。
《象》曰:玉铉在上,刚柔节也。”

易经鼎卦的实物名称有多个,然而为器的有:

得妾以其子,

1. “鼎颠趾”,鼎;

2. 趾;

3.“利出否”, 否;

4. “得妾以其子”,子;

5.“鼎有实,”,实。

6.“雉膏不食,”雉膏;

7.“鼎折足,” 足;

8. “覆公餗,” 餗;

9.“鼎黄耳金铉,” 黄耳;

10.金铉;

11.“鼎玉铉,”玉铉.

分析易经鼎卦里的名词非常有意义,因为它和上古爨灶有关,对我们研究上古爨灶非常有帮助,下面研究:

关于“鼎颠趾”,鼎,鼎好理解,为讨论方便,我们把上古的衽器都归纳为鼎。鼎是衽器,做饭用的,也就是我们后来的锅。但是鼎是怎么做饭的应该考证清楚。

本人考证曾经明确,上古灰坑是原始爨灶,在爨灶里做饭的工具就是鼎,其实当时是无法用明火的,就是用灰坑里的热灰蒸焪做饭。

曾经有学者质疑本人:在上古部落遗址的房室内,既有坑灶又有火塘,它们不是可以做饭吗?

余回答:上古室内火塘,主要是取暖,坑灶可以烧制东西,但是绝对无法用鼎做饭。现在发现的上古夹砂陶罐(图)其直径一般20多公分,高度40多公分,是无法直接做饭的,必须套装,因为夹砂陶罐非常容易坏,一坏就报废一锅饭。应该排除其单独使用的可能,如果在室内坑灶套用,则没有蒸焪作用,装水蒸,罐烂了还是问题。还有一点是关键,上古的用柴,是先民在大自然取得的,当时没有斧子,只能靠手工。而且捡回的树木和树枝变短小,小柴可以,大树枝则比较费力,但是在室外灰坑就可以直接仍进去燃烧。关键问题是上古的房子都是非常矮小的草棚,用火必须慎重,小火可以,大火容易失火,这是上古室内无法做饭的原因和理由之一。

现在新石器遗址夹砂陶罐比比皆是,其如何做饭,应该现场实物分析,经发掘,是新石器遗址的地方,必然大片的灰坑,灰坑(图)内不仅仅有灰,还有比比皆是的夹砂陶。如果站在灰坑前面对大量的夹砂陶残片硬说灰坑是垃圾坑,就有些信口雌黄了。

所以上古新石器遗址夹砂陶罐的尺寸和夹砂陶材质,是其在爨灶做饭的实物证据。

不然可以质疑任何一位专家:夹砂陶罐是干什么的?是怎么干什么的?是在什么地方干什么答?本人敢肯定没有一个专家学者敢站出来面向国人侃侃而谈。这是时代的悲哀。

关于“趾“,”鼎颠趾“,这里颠当做”垫“理解。本人在《由易经鼎卦讨论轩辕黄帝荆山铸鼎》和《再由易经鼎卦讨论轩辕黄帝荆山铸鼎》两篇讨论文章考证“趾”为支石。不再赘述。

关于”否“,“利出否”,利出,在哪里出?鼎卦,当然是在鼎中出,岂有它哉?

”否“有两个读音,fǒu或pǐ,本人认为,”否“在这里应该读fǒu,其内容明明白白的归“缶”了。说明,在易经由口传记载变文字记载时,“缶”字还没有诞生。一个”否“字,爨灶做饭,鼎内套缶,明明白白,不必再费笔墨。

“得妾以其子”,子通(假)趾,同样不必再费笔墨。

“鼎有实,”,实,鼎内装了东西,装了缶(图)。这个本人在其它论文也已经讨论清楚,现在重复一下,在爨灶做饭,鼎内套缶,缶内盛装食物。鼎有实,其实是鼎有食。

关于“雉膏不食,”雉膏,待解。

关于“鼎折足,” 足,鼎折足说明鼎足一体,说明易经形成文字的时候是鬲(图)时代。鬲之前夹砂陶罐、缶组合做饭时代夹砂陶罐是没有足的。易经、文字和鬲,说明了中华民族历史上一个文化飞跃的时代,这个时代的中心在关中。

关于“覆公餗,” 餗,应该是鼎内缶中的食物,具体一点,应该是盛食物的缶包装后的总称。鼎足折了,鼎倒了,其中的盛食物的缶必然倒出来,到出来的“餗”必然上下颠倒,所以“覆公餗”。

关于“鼎黄耳金铉,” 黄耳;当为鼎的耳,和足一样,是鼎的组成部分之一。金铉和后面的玉铉,本人认为是在上古灰坑常见的陶环(图)。鼎内的食物熟了,不可能连鼎一起搬出灰坑,只取出其中的餗就可以了,怎么取,得凭这个陶环。餗是盛好食物包裹了的缶,为什么,一是避免抛洒,二是取出方便。三是蒸焪保温。取出方便就必须在餗上有一吊绳,吊绳顶头栓陶环。食物熟了,钩住吊环吊出餗,如此而已。当然,金铉、玉铉,也可能一是陶环,一是吊绳。

一段易经鼎卦,就这么活生生体现着上古爨灶做饭的内容,典籍和实物,二重证据法,惟妙惟肖。

不要小看鼎卦,其记叙的中华民族爨灶做饭,至东周才逐渐在人们生活中淡出。证据是沣镐西周遗址中仍然有大片的爨灶群。这样,我们就可以肯定的说,爨灶和农耕文明一体,支撑了中华民族的前6500年。是中华民族历史文明的主要组成部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