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青生改作文(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春秋时期,齐国的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夺君位,管仲和鲍叔分别辅佐他们。管仲带兵阻击小白,用箭射中他的衣带钩,小白装死逃脱。后来小白即位为君,史称齐桓公。鲍叔对桓公说,要想成就霸王之业,非管仲不可。于是桓公重用管仲,鲍叔甘居其下,终成一代霸业。后人称颂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春秋五霸”之首。孔子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司马迁说:“天下不多(称赞)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班级计划举行读书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任务驱动
0.背景指令 班级读书会
1.作者指令 我(第一人称) 高中学生(身份) 当代公民(文化理解与时代责任)
2.内容指令 齐桓公(气度格局、知人善任……) 管仲(才干国人、感恩图报……) 鲍叔牙(慧眼卓识、无私坦诚……) 哪个(只得选其一,不可综而述之) 感触(由材料而发,大而化之,落于现实) 感受(主观情感) 思考(理性分析 认识与行动)
3.文体指令 发言稿(个体对群体 受体为班级同学 情发于个体,理述于群体,感情要真,说理要清)
4.主题指令:历史人物的品性、格局、人格、境界、先国后己、天下己任的精神与魅力在今天仍熠熠生辉。
以吾百尺条,破尔寸茎荫
(标题有文采,化用古诗,反弹琵琶,观点鲜明但未完全切中材料主旨)
泊头市第一中学1901班 韩韵洁
尊敬的各位老师、同学:(格式规范)
大家好,(后面内容需另起一行,逗号改为叹号,应用文基本格式)今天我演讲的主题为《以吾百尺条,破尔寸茎荫》。
背景,是许多人超于他人的资本,而背景只决定一个人的起点,不决定一个人的终点。(简洁明了,快速入题 不拖沓,有力度!)
春秋时期,公子纠与公子小白征(错别字,争)位,管仲辅佐公子纠。在小白登上王位后,他想要杀了当年辱他的管仲,可谓(删掉)在公子小白处,管仲的背景是人人所厌的(这里算不算背景?略有牵强,历史?经历?)。在他努力上升时,总会有声音在提醒“曾经亡国之臣”。但管仲知自己有能力(加一个逗号)并不甘自己的能力被舆论所淹没,被背景所误,只有自己再努力才能冲破那失败后的黑暗(驱散失败笼罩的阴霾)。所谓“桓公重用管仲”只不过是他在拼命地努力,拼命地为国效力,致光芒超越群臣后,才能遮住(是遮住,还是驱散?哪一个更准确?)那心中的黑暗,(分号)也是那份出色,让人们渐渐忽略他的曾经,齐桓公治政数载,终成一方霸王,管仲之功甚也。(这一句和后面引用孔子的话语义重复,可删掉)“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孔子如是说。(这一段引用了材料,靠拢了自己的主题。但是所用材料已超出文本范畴,在这一段已经完成了偷换概念。)
管仲以己能力示天下,而晋左思以勤奋示天下。(举一反三,以点带面,使论述更有说服力。)
西晋左思少时“貌寝”“口讷”,天资平庸,其父失望而言:“思所晓解,不及我少时”然而这并没有让左思放弃自己的梦想,他依然勤奋学习著述,为写作一篇《天督赋》穷尽十年之功,一篇《三都赋》,致洛阳纸贵。(这里还是所谓的背景吗,更像是在论述天赋与勤奋的关系,背景是人文差异)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左思如是言,这句既写了寒门的艰难,也是左思当时的处境,一口齿不清的孩子,成长为西晋最有名的才子,其中艰苦他人何可知。而管仲曾落魄阶下囚,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人臣,其中辛酸谁可知?在背景全无甚至让人嫌弃时,努力,实干才能打破制约。(这一组并举,非常有力度。)
纵观古今,以己低背景创高未来的例子何少之有(很奇怪的表述,不胜枚举就可以了)?朱元璋本一农民(一介草莽),奋发图强成为明朝开国皇帝;杜甫,一落魄才子,奈何世俗,我自言诗,终成“诗圣”(在举例的时候要注意先后顺序,先古后今。杜甫在唐代,朱元璋在明代)……而那些出生于高官甚至皇家的公子、子弟,在历史上留下美名的少之又少(这一句没有说服力,可以具体举几个不成器官宦子弟即可。立自己的观点就行,没有必要一打一片,避免误伤与自伤),所谓的低背景都是磨炼,而要以勤奋作蚌,让人生之沙璀璨夺目。
于我们而言,即使有挫折让我们身处逆境,有背景的束缚让我们留在黑暗,要相信皇天不负有心人,只要奋力拼搏,未来不会辜负我们。(联系当下,彰显文章现实意义,可谓画龙点睛。)
以上便是我演讲的全部内容,感谢聆听!(太啰嗦了,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这里“聆听”用错了,应该是“倾听”,倾听是敬辞,聆听是谦辞,用聆听显得不礼貌。)
总评:韵洁的文字功力深厚,通篇几乎没有错别字,而且语言蕴藉,表达有张力。文章的结构清晰严谨,有层次,环环相扣,完整美观。文章观点鲜明,能由小见大,透过现象洞察本质,有思考,有升华!如果不考虑作文材料,单文章本身来看,这篇文章应在50分以上。
但是,本篇文章对作文材料的理解偏颇,造成文章偏题,用“背景”偷换了概念,所以作为一篇应试作文,非常吃亏,只能打到40分。行文前一定,认真审读材料,不要过分解读,任务驱动作文,就事论事就好。(点评人:王青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