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街灯下的人行路

街灯下的人行路
文/郭秀江

那个冬天,我常被街灯下的人行路上一幅图景所感动。
北疆的冬日,天短得很,晚饭过后出来散步,天都大黑了。小区周围路上车不多,人也稀稀落落。几乎每天晚上,那幅图景都准时地映入我的眼帘。
俩个苍老的身影从对面缓缓移近,夜幕下的街灯把橘黄色的光投到他们身上,他们又把自己的影子投到人行道上,那影子时长时短地变幻着。
厚厚的冬装把他们武装得臃肿,矮一头的老妇人显然患有中风后遗症,一条腿划着圈,同侧的手臂垂着。她把难以平衡的重力,通过另一条手臂,传给搀扶她的老者。
她身旁的老者,背明显地驼了,腿也有些弯。搀着老妇人的那只手臂吃力地撑着传过来的重力。因为吃力,那侧的肩头低了下去,显得步履有些蹒跚。
擦肩而过时,听到老者一句叮咛:“不急,慢点”,没有听到回答。
是老妇人的语言也有了障碍,还是她久已习惯了这悉心的叮咛?
没了健康,更没了风韵的老妇人,看来是幸运的,我想。因为她还拥有一份体贴的搀扶。那位老者也应该是幸运的,即使背驼了,腿弯了,他的手臂,依然是一份依靠,他还是某种意义上的强者。
转身望向他们的背影,被橘黄色的灯光笼罩着,就像温暖的黄昏。两人的手臂,依旧牢牢地挽着,形成一个不太规则的“H”。
大半生岁月都没能磨损的他们中间的那道横,究竟是由什么材质打造?又怎样焊接得如此牢固?眼前渐行渐远的“H”留给时下一组强烈的反差。时下的“新新H”和“中中H”们的那道横,愈发地脆弱了。
因为感动,我常常回望他们的背影。
有一次,一声突然地汽车鸣笛,让老妇人受了惊吓,本能地把全身都倾向了身旁的老者。本能是最最的真实,身旁的他,就是她永恒的依靠。远处,俩个身影由“H”变成了“A”。
2017年6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