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茗香斋主——王锋,内蒙古赤峰市松山区人,1959年10月3日生,蒙古族,1980年毕业于昭乌达蒙族师专中文系,中学高级教师。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曾任政协松山区第五、六、七届委员,中国教育学会中青年理论工作者分会会员。先后从事中师、高中语文教学和校园文化宣传工作。自幼喜爱文学,参加工作以后,致力于语文教学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先后参编和主编了《实用议论文写作指导》《初级作文例话》《创造性思维开发导练》《作文思维趣练》《写作与写作教学》等书,事迹载入《中国文艺英才词典》。
命运在这里转折 ——师专生活琐忆(一)
1978年11月份,经过高考之后漫长的等待,我终于接到了录取通知书。我考入的是昭乌达蒙古族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这所学校是在赤峰师范学校基础上升格为专科学校的。我接到录取通知的时候,学校还没正式批复下来,通知书上的学校名称仍然是“赤峰师范学校”,只是在上面盖一个“大专班”的戳儿。接到通知书后,家人都很高兴,但我却不十分满意,对自己只考了一个专科院校感到遗憾。本想再复习一年,可是考虑到自己对数学一窍不通,加上下一年会有恢复高考后新一届高中毕业生投考,不得不放弃了这个念头。 离入学时间越来越近了,家里开始为我准备上学的物品,所谓“准备”只不过是把被褥拆洗一下,把原来的衣服清洗一遍,放在一个木箱子里。由于学校离家不远,开学时爸爸找在县物资局开车的朋友毛成章直接把我送到了学校。自此我第一次走上了在外求学之路,迈入了改变命运的大学之门。经过近一个小时我们到达了学校,报到之后我被指引到中文系(当时叫中文科)办公室。一个戴着眼镜,围着一条长长的灰色围脖儿,很瘦削干练的中年男子热情地接待了我,后来知道他是中文科主任苏联绍老师。苏老师把我介绍给班主任张先声老师,张老师送我到了宿舍,帮我安排了床铺之后就忙着接待其他同学去了。由于我家离学校近,是较早报到的学生,也是我们宿舍第一个入住的,所以选了一个靠窗的单独铺位(那时学校住宿条件差,住的大都是通铺,后来我们宿舍几经调整,我也住了大通铺)。放好行李之后,爸爸说:咱们在学校转一转,熟悉一下环境,特别是明确一下厕所的位置,以免内急时找不到出处,这也许是爸爸经常在外工作的经验。在我当时看来,我们的校园可真大,校园南面隔墙是盟医药公司,北面是赤峰二中,西面是贾家营子村。学校正门朝东,临着园林路,马路对面是盟建公司。进入校园首先是学校行政和教师办公区域,我们报到就在那里。在行政和教师办公区往里走有一个大大的礼堂,在当时应该是学校的标志性建筑了,紧邻礼堂的北侧是学校图书馆。校园东南面是一排排教室,我们的教室就在最前一栋的最东面。校园西南面是食堂,后面便是一排排宿舍,再往后面走有学校后勤、医务室等部门,最后面与校园隔开的是教师住宅区,也是一间间的平房。校园最西面是运动场,运动场很大,大约占整个校园的三分之一。运动场是用灰渣土垫的,春秋季节一刮风,整个操场就尘土飞扬。这就是我们当时的大学条件,现在无论城市还是农村,任何一所学校的建筑和运动场都不比我们那时的学校差,但是当时在我的眼里,我们的学校还是蛮好的,我为能到这里读书感到自豪。在学校转了一圈之后回到了宿舍,这时已陆续有其他学生入住了,我只记得先后有冯向功、赵方敏等同学和我住在一个宿舍。冯向功是翁牛特旗毛山东人,是个蒙汉通,记得上学时他带了很大一袋莜面炒面;赵方敏是沈阳人,可能是下乡到赤峰的知青。最初在我们一个宿舍的还有周久生、胡连玉、赵春海等同学,后来宿舍又几经调整,因为时间久远,同宿舍的同学现在记不起来了,只记得曾经和崔学文同学住过邻铺。安排完住宿之后,爸爸就回家了。下午中文科负责人苏联绍、蒋春翔,辅导员张先声等老师先后来到我们班的两个宿舍看望了我们这些新生。此后蒋春翔老师经常光顾我们宿舍,记得他总是提着一个布袋,里面装着象棋,找胡连玉等年纪大的同学下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