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海战

清军入关后,明朝余部一路南逃。其中,郑成功占据台湾,将其作为抗清大本营,成为当时抗清实力最为强劲的一方势力。清军紧跟逃窜的明朝余部南下,一路势如破竹,不可抵挡。随主降清所向披靡的清军却对郑成功犯了难,因为清军起源于草原游牧民族,论陆地战可以说鲜有敌手,面对海战就成了束手束脚的旱鸭子。无奈之下,清朝多次对郑成功进行劝降。郑成功是出了名的抗清英雄,骨头硬的不行,就算老爹郑芝龙在清军手中,也威胁不了他。

此时,清朝并不敢贸然对郑成功用兵,除了不擅海战,胜负难料外,还有一个原因就忌惮镇守云贵的吴三桂。虽然吴三桂是清军得以入关的大功臣,但是清朝对其并不信任,时刻提防着他有什么异动。综合考虑,清朝只能决定暂缓解决郑成功一事,等政权彻底稳固后,再腾出手来收复台湾。公元1681年,解决吴三桂后,康熙政绩再次加一,没有了三藩的潜在威胁,康熙再无后顾之忧,就开始将目光放在了郑成功身上。此时,被搁置了十几年的施琅再次走向了历史舞台,成为了康熙收复台湾的第一功臣。施琅年少时就展现出了惊人的作战天赋,年纪轻轻就投入明朝将领郑芝龙,即郑成功父亲的麾下。后来随着郑芝龙归降清朝,对于前朝反将,清廷是打心底不信任的,也不敢委以重任,所以一开始的施琅投奔清朝后混得很差。

反清复明事情也因此出现了反复。郑芝龙降清后不久就去世了,施琅等人划归同样降清的李成栋管理。后来李成栋不满于清朝授予的官职低,还处处受到限制,从而决定反清,再次加入复明大军。此时,施琅却遭到李成栋的暗算,几经波折,最后投靠了郑成功。两人的父辈就是至交好友,加上施琅颇有才能,郑成功起初也就非常信任他。施琅就此成为郑成功麾下最得力的左膀右臂,即使是机密要事,郑成功也丝毫不避讳施琅,甚至还多次询问其看法和建议。再度降清可惜好景不长,再合拍的人,也有意见相左的时候。施琅为人比较耿直,几次三番地公然反对郑成功的主张,引起郑成功极大的不满。施琅的兵权被收回,一向受到施琅压制的曾德见施琅失势,自认为是天赐良机,前去讨好郑成功。施琅得知此事后,怒而杀了曾德,对郑成功勒令不要杀曾德的命令视而不见。郑成功对此大为震怒,认定施琅已有反意,欲准备将其缉拿但被施琅逃脱。施琅虽然逃脱了,但是其父和其弟都因此被郑成功处斩。施琅与郑成功结下死仇,施琅无处可去,只好再次投靠清朝。

收复宝岛施琅本身就擅长海战,对郑成功的部署极为熟悉。施琅要报仇,而康熙帝要对付郑成功,两者一拍即合。只需要等待一个时机,可是谁也没想到这一等就是十多年。郑成功去世后,长子郑经也因病离世。郑经长子郑克臧和幼子郑克塽展开了一番权力的争夺,郑克塽背后实际发号施令的人是他的岳父冯锡范,最后郑克臧被冯锡范毒杀,其势力被冯锡范摧毁殆尽。康熙帝招来施琅,任命其为福建水师提督,全权负责收复台湾事宜。施琅也没有辜负康熙帝的期望,花费了将近一年的时间,造战船练海军,建立起一支足以与郑氏一族抗衡的海军。

1683年6月,施琅从铜山出发,顺着季风穿过海峡,在南部的八罩岛登陆,因为这里是郑氏防御最为单薄的地方。施琅直接向澎湖主岛出兵,首战却失败了。施琅也不气馁,总结经验并且进行相应的战术挑战,决定先扫清主岛周围兵力,除了正面进攻主岛之外,还兵分两路,从东西两面发起进攻,呈包围之势,歼灭敌人。从开始进攻到最后胜利一共耗时九个小时,施琅以最小的损失取得了最大的胜利。清军伤亡加起来两千余人,郑氏死亡一万两千人,五千人被俘虏。这场战役施琅自打了一个多月,但真正战斗的时间仅为八天,施琅就取得了胜利。

收复宝岛,施琅自1652年再次投入清朝后就开始谋划,直到1683年才得以如愿,整整等了30余年。在此期间,施琅十年如一日,密切关注福建沿海动向,研究风向等问题,静等康熙重用。施琅对郑氏并没有赶尽杀绝,而是实施怀柔的策略。郑氏也心知大势已去,于是决定投降。施琅还去到郑成功庙进行祭奠,前尘旧恨此时都已放下,施琅想起昔日挚友,如今两人却是这番境遇,不禁痛哭失声。宝岛收复,康熙完成了中国疆土再次统一的壮举,成为名副其实的千古一帝,抛开成见不说,不吹不黑,康熙的确是一位出色的皇帝。当然,郑成功郑氏一族也是民族英雄,是他先从荷兰手里收复的宝岛,才有了后面康熙的一统,两者不能混为一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