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百征文党员篇·四十八】“催”向一流

——记北京化工研究院优秀共产党员周俊领

文/付梅艳 俸艳云 梁晓云 潘亚男

“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这是激励周俊领勇于担当、不畏艰难、敢为人先的原动力。

周俊领的项目永远向新的技术“高地”发起冲锋。

1995年参加工作到北京化工研究院以来,周俊领扎根一线,把责任扛在肩上,致力于聚乙烯催化剂技术升级,实现了北化院Ziegler-Natta聚乙烯催化剂技术不断进步,迈进了世界先进水平行列。在他的努力、带动和影响下,研究院不断打破国外技术垄断,为企业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这是激励周俊领勇于担当、不畏艰难、敢为人先的原动力。

只要你肯干,困难都会靠边站

1995年的夏天,周俊领信心十足走出了象牙塔,成为了北京化工研究院的一名职工,距他用知识回报社会的梦想又近了一步。可当他站在聚乙烯催化剂中试和工业装置面前时,陌生的设备和曲折的管线让他一筹莫展,巨大的心理落差让他顿感失落和迷茫。

我该怎么下手?我的所学还能有所用吗?

一个月后,他赶上了装置检修。时间紧、任务重,无暇休息、连吃饭都在争分夺秒地进行检修工作,对他来说无论是在身体上还是精神上都面临着挑战和考验。面对“煎熬”般的检修工作,他没有退缩,而是虚心学习,用老师傅的经验和设备知识充实自己,让苦累成了“浮云”。

进到己烷储罐中,他才知道原来书中描述的设备“长”这样!

咬紧牙关扛钢管的滋味,着实“不同寻常”。

…………

“只要你肯干,困难都会靠边站。”检修工作让周俊领豁然开朗,重塑了他开拓未来的信心。

三个月后,周俊领接到了筹备聚乙烯催化剂组的任务。他深知,未来之路困难重重。但入职以来的历练,让他勇敢地扛起了这个沉甸甸的担子。

以勤奋找方向,以执着换速度

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国气相聚乙烯催化剂完全依靠进口,但引进的催化剂价格高、活性低,吨产品催化剂成本达到了400-500元,企业甚至面临着生产就是亏损的尴尬局面,开发自主知识产权的聚乙烯催化剂技术迫在眉睫。

周俊领和身边的同事一起,边学习、边实践、边总结,摸索着前进。在国外严格封锁的情况下,他们仅用一年左右的时间便完成了催化剂的小试研究,催化剂综合性能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小试研究完成了,但进一步放大的模试装置还没有着落!

为加快国产化进度,周俊领又和身边的同事认真探讨、反复推敲,自筹搭建了模试试验装置,并对已有的工业生产装置进行了针对性的改造。

催化剂工业生产期间,为确保能在第一时间发现和解决试验过程中的突发问题,周俊领克服了长期高负荷工作导致的身体不适,在工业生产现场坚守了三天三夜,圆满完成了既定任务。

乙烯气相聚合催化剂终于实现了国产化!

催化剂综合性能与当时的国际一流水平相当,企业的吨产品催化剂成本降低了100-400元不等,重要的是我国的聚乙烯生产企业不再“负重”前行。

要做有生命力的技术开发

既要有洞悉市场走向的智慧,也要有应对变化的能力。“不走进用户、不做市场调研的研发工作,是没有出路的。”这是周俊领的工作原则。

1997年开始,周俊领就开始了他的市场调研之路。因交通不便,他常常驱车十几个小时深入用户开展调研,每年在一家企业就往返七八次。扬子石化塑料厂,称他为“名誉职工”。

通过调研,他逐渐掌握了我国在用聚乙烯装置的特点、装置运行的优势与不足,以及用户对催化剂性能需求等。

源于市场需求,他和项目组成员开始了有针对性的技术升级和技术开发。

北化院BCH催化剂在大庆某高密度聚乙烯装置应用时,遇到了产品堆积密度低、装置操作不稳定等棘手难题。他与时间赛跑,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经抽丝剥茧式分析后,终于找到了问题症结,成功解决了企业的难题。

随着国外技术的进步,北化院开发的BCH等催化剂慢慢失去了竞争力。微调式创新已难以满足催化剂升级换代的需要了,下一步究竟该怎么走呢?

严峻的市场形势和家国情怀的担当煎熬着他,食不知味、夜不能寐。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在消化、吸收厚厚一摞文献资料后,从N型催化剂中找到了灵感,并快速行动起来。他与身边的同事一起奋力拼搏,终于开发出了全新的BCE催化剂,再次有了与国外知名公司同台竞争的实力。

以初心笃事业,用数据释情怀

在周俊领的带动和影响下,项目组对BCH催化剂的升级精准高效,先后向市场推出了BCG、BCE(BCE-C、BCE-H)、BCL等系列催化剂,解企业经营于危难之中,为企业带来了上亿元的经济效益,实现了我国聚乙烯催化剂技术从跟跑到并跑再进入到领跑的行列。

周俊领主持、参与的系列聚乙烯催化剂技术,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中国石化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获中国石化科技发明奖二等奖1项。按照“开发一代、推广一代、储备一代”的思路,周俊领主持开发的均相乳液法制备新型钛系聚乙烯催化剂技术,掀开了聚乙烯催化剂制备技术的新篇章,获2016年度中国石化前瞻性基础性研究科学奖一等奖,公开发表文章30余篇,获中国发明专利授权200余件。

2009年以来,他相继获得了中国石化突出贡献专家、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工会会员、中国石化劳动模范,全国石油和化工优秀科技工作者,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等荣誉称号。2016年,他带领的聚乙烯淤浆聚合创新团队获评为“集团公司优秀创新团队”。

创新一直“在线”。

2017年11月,周俊领“跨界”到聚丙烯研究所担任所长。面对催化剂种类繁多、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周俊领带领研发团队潜心钻研,持续提高催化剂性能,保持北化院气相聚丙烯催化剂技术的先进地位;带领团队深入开展市场推广,致力于不断扩大其市场份额。

在聚丙烯催化剂技术开发中,他强调要注重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发挥好几代聚丙烯人积淀的技术优势,开发出满足高质量发展需要的技术。在他的带领下,聚丙烯研究所正向新的技术“高地”发起冲锋……

市场是技术开发的“试金石”。经过不懈努力,BCM催化剂在中韩乙烯装置上得到了长期使用,BCU催化剂工业应用成功迫使国外催化剂大幅降价……聚丙烯催化剂研发团队,再次彰显出强劲动力。

双融双促推动科研发展

从聚乙烯研究所到聚丙烯研究所,虽然研发方向有变,但周俊领一直以来作为一名基层党支部书记,着力推动“双融双促”的工作理念没有变。

“基层团队、一线职工,是贯彻落实集团公司、院党委决策部署冲在最前线的人;党支部是培养人的地方,是在重大任务攻关时发起冲锋号角的地方。我们有责任和义务为职工提供增长才干的平台和展示能力的舞台。”周俊领这样理解基层党建工作。

在工作“账簿”中,他把职工队伍建设摆在了重要位置。主持开发的BCE-C催化剂在扬子石化试车期间,他在连续奋斗开车现场的同时把自己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同事,由此带动了整个团队技术水平的提高。

“在不出差、不开会的日子,周书记会到各个实验室看看,到所有的安全责任区走走,听听大家工作上的进展、讨论下一步的工作方向;工作之余,他还会倾听职工的心声,与职工聊聊生活、畅谈理想,总能在第一时间为需要帮助的职工送上组织的关心和帮助。”对此,聚丙烯研究室付梅艳深有感触。

与他相处过的人都说周俊领不像领导,更像是朋友、“家长”,很多事情在聊天中就解决了,一直以家的温度打造有凝聚力的战斗堡垒。“对外开拓市场他走在职工前面,所内有事无巨细的关心和帮助。我们不努力工作都觉得不好意思。”这是刻在聚乙烯研究所徐世媛记忆深处的印迹。

2018年,中国石化在科研单位开展“示范党支部书记行”,周俊领作为7名党支部书记之一,参加了这次的“示范行”活动。活动中,周俊领以讲座的形式分享了如何打造团队凝聚力的经验,为进一步提升科研单位的党建工作质量,充分发挥各单位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促进科研团队建设、激发科技创新活力,推动科研单位多出一流成果、多出领军人才提供了示范。

2019年,周俊领获得了中央企业“优秀党务工作者”荣誉称号。

报送单位:中国石化北京化工研究院党委

付梅艳 中国石化北京化工研究院聚丙烯研究所主任师

俸艳云 中国石化北京化工研究院聚乙烯研究所副主任师

梁晓云 中国石化北京化工研究院党群工作部主任

潘亚男 中国石化北京化工研究院党群工作部主管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