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不止有眼前的高楼大厦,还有街头巷尾的小地摊儿

01
前些年被城管满街狂追、狼狈地推着小三轮满城跑的流动小商贩,终于迎来了行业的新风口:中央文明办确认,今年的流动商贩不是文明城市的考核内容。
根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已经有27个地市明确鼓励地摊经济发展。
政策刚出,第一批人就立刻行动起来:各大夜市开张,几个月前冷清封闭的大街,瞬间多了些许烟火气。
电影院早就安排上了,爆米花、小零食、冰激凌,你如果喜欢连海报都能卖你;
图源于:影投人阿凯
幼儿园也行动起来,有人用园里的桌子椅子卖烧烤,有人捏卖可可爱爱的彩色包子,有院长直接转行卖童装;
图源于:梨视频
某机构的英语老师已经转行去和歪果仁砍价了,你别说,干零售的的确需要这一技之长……
仿佛是一种新生事物、一种久违的体验、一种压抑了太久的欲望,忽如一夜春风来,摆地摊成了又一种万众狂欢。
有人说:听到地摊的吆喝声,才觉得生活真的回来了。
这句话,真的很难不赞同。
大家其实很懂生活,没了烟火气,人生就是一段孤独的旅程。
烟火气是小龙虾的麻辣裹着隔壁摊炒米粉的鲜香,冰镇啤酒瓶被掼到地面上的清脆声响;是女孩手挽手在小摊上挑发圈,孩子吵着爸妈要买便宜玩具,老奶奶摆出自己纳的手工鞋垫,大叔用老式爆米花机突然发出巨响,各种各样便宜的日用品、服装、零食……
人味,生活味,就是烟火气。
自古以来,一座城市最温暖、最繁华的地方永远都是那街头巷尾一夜不灭的灯火。几串烤肉、一杯美酒,这就是深夜路边的那份得意,才是平凡热辣的市井人生。
02
李克强总理在考察时表示:“地摊儿经济、小店经济是人间的烟火,和高大上一样,是中国的生机。”
两会闭幕后,总理答记者问时曾夸过一个西部城市:“按照当地的规范,设置了3.6万个流动商贩的摊位,结果一夜之间有10万人就业。”
10万人,就是形形色色的浮世绘,《楚天都市报》在武汉的街头也截取过这样一些侧面。
61岁的妈妈和儿子生涩地搞起了直播,一边在闹市摆摊卖化妆品,一边在直播间互动介绍;
图源:楚天都市报
59岁的婆婆卖一些袜子布鞋,她的客户大多数都是老年人;
两个年轻漂亮的姑娘,一个是被解雇的网红,一位是店里没生意的宠物销售,两个人合计了一下,在街头摆起了冰粉摊;
58岁的秦师傅之前在方舱医院被照顾的很好,现在出院卖短裤。虽然生意一般,但是他仍然心怀感激,他觉得自己“足够幸运”……
每个人都仿佛一本书,背后站着有关坚强的故事。那都是普通人的奋斗史,代表不服,代表不认命,代表欣欣向荣的希望。
还记得疫情时在街头,一位老人在卖自己种的蔬菜,可是街道人烟稀少,半天都没有人问价。寒风萧瑟,老爷爷摸摸自己的菜,然后擦了擦眼睛,抹掉眼角的眼泪。
那些菜,可能是他唯一的经济来源。
还有水果卖不出去的老板,只能一箱一箱的倒掉,看着那些腐坏的水果
谁不心疼,香蕉10块钱一箱都无人光顾。
本来这些都是他们的希望,现在却成了绝望。
别小看那一辆辆不起眼的小车,那一个个不靓丽的门面,它们都是一家家的希望。
疫情总归是要结束的,生活依然还在路上,即便是明天没有梦想,但在烟火中,留下的笑声和闹声,给人的感觉,就是繁华和人气。
03
周末去感受了一下地摊经济带来的热情,这让我一个宅在家小半年的心再次跟着起舞了,贩夫走卒、引车卖浆,这才是人间该有的样子,要是街上空荡荡,哪来的清明上河图?
其实,地摊从来没有消失过,只不过从暗处摆到了明处。
当城市化一轮轮地扩张,当街角的小广场种满了绿植鲜花,当马路边画上停车位,又赶上疫情,很多人宅在家里靠外卖续命,地摊越来越少见了,以至于在大多数人的印象里消失了。
真正的地摊精神,草根生存和创业的艰辛是一直薪火相传的。
看到过一个帖子,一位35岁的工程师,因为工厂只发基本的生活费陷入焦虑,他想拿出50万元的积蓄开一家店,征询网友的意见。
网友们比他还焦虑,纷纷拿出血的教训,劝他先别急着盘店面搞装修,先买辆小三轮从摆摊开始学着做生意,隔行如隔山,还是放下架子从头学起吧,好不容易积攒的养家保命的资本千万别糟蹋掉。
一个夜市小摊既可锻炼自己随机应变为人处事的能力,也提升自己炒菜做饭做甜品的技能,帮助自己提炼出适销对路的产品。
生活本身就是酸甜苦辣,变通和坚持才是度过艰难的法宝。每个没有放弃生活的人,每个努力生活的人,才不会被生活放弃。
如果哪天失业了,那就一起去摆摊吧!

互动话题

真诚发问:

摆摊买什么最赚钱,方便又来钱的那种?

留言告诉追风,

暴富了给大家开大奖。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