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充满希望的漂亮话
图:辰巳菜穂
小县城体制内,感觉自己不适合体制内环境,想出去,去一线大城市,家里条件不支持,目前的想法,先攒当地省会首付,四五年之后出去再就业,期间一直保持学习,为将来就业做准备。问,等到二十六七岁,前期积攒哪方面的储备会有更好的就业前景。
读者的一个问题,也是一种常见的心态。
我直白点,大概率是没戏。这里不说小县城与大城市的幸福感差异,这个因人而异,不能说大城市里的人幸福感一定更高。但这种看似特别完美的计划只是一厢情愿。
若有机会重来一次,我会在还没毕业的时候就去大城市,而不是等到浑浑噩噩过了四年实在不知道干嘛才决定出去看看。对你而言,这里有个机会成本问题,小县城体制内工作在当地人心目中是非常好的工作,只有极少数人敢下决心放弃。但同样的,越到后面越舍不得,心理成本和环境的压力越大。如果早早结婚生子,就更走不动了。
说到保持学习为将来准备。人都要保持学习,这没错,不管从事什么行业,都应该活到老学到老,也是充实生活的重要手段。但是,功利地想到要为将来做准备的那种跨行工作性质的学习,考虑到难度,考虑到多数人的坚持和执行能力,这几乎是一句充满希望的漂亮话。现实一点,可行性不高。
想想看什么工种可以在体制内一边工作一边修炼,等到差不多了,出去就能有份工作。得是某种技能吧?由于缺乏相关的工作经验,这技能还得如火纯青才有机会。比如当个设计师又或者写作能力。与其说通过学习,不如直接点,需要大量的练习。但这么一想,为什么不直接就专注练习,尽可能去就业机会更多的城市,先进某个公司(无论大小),可以更快地积累经验和工作履历,总是好过自己一个人在家摸索。
当然我们也不能排除各种运气,说不定有贵人相助。
互联网上机会不少,可以当微商,也可以当个网红。走上这条路,若是有些成绩,也不会想着去大城市打工了,明显只需要手机电脑即可完成。但正因为看起来零门槛,所以全民都在努力当网红,看到的都是头部成功案例,脱颖而出非常难。但有条件的有才艺的可以试试,从好的一面看,确实每个人都有机会。
所有从体制内出来的人都是大概知道自己要去哪个领域试试,而不是刚上班就想着不适应,又完美计划暗地里好好准备几年,学个什么,之后逃离。这太想当然了。
说到这些,无法不想起我的好朋友阿乙。以前在小县城当警察,那还是90年代,什么概念,穿上制服昂首挺胸,乡亲们都得过来敬烟敬酒。在《寡人》这本随笔集里,阿乙敞开心扉碎碎念,谈到某次在跟几位领导一起打麻将时清晰地看到自己的未来,无非就是一个层级一个层级地熬,麻将桌上的几个领导就是未来的他,不仅仅是职级,长相和气质体制都已为每个年轻人准备好了。看到这种被刻好的未来相当恐怖。
2002年,阿乙26岁,离开故乡,去了《郑州晚报》做体育编辑。那时阿乙有什么文学梦吗?恐怕没有那么坚定,只是有一颗强烈要走出去的心。
我从来不后悔离开我的故乡,走进大城市里。每次返乡后,我的这种感觉会强烈。人都是向上的,而不是像水,向下。在北京受到的思想启发是完全不可想象的,而在我们的小镇到现在能买到的书都非常有限。就像我们现在讨论的这些问题,在我的小镇根本不可能被谈起,人与人的交流还很封闭。
阿乙:从小镇民警 变身新锐作家
今天身在乡村也可以通过手机上网,参与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也可以网上下单买自己想看的书。看起来上面这段话在今天已经失效了,在北京和在老家有什么区别吗?我认为区别还是蛮大的,也许有些人可以做到隐居乡村,过一种恬静淡雅的生活。我羡慕这种能力,希望未来我也可以。但目前我热爱大城市,因为:肉体本来容得下,但灵魂是真容不下了
上篇:坚持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