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小故事, 道出老子比孔子境界到底高到哪里
在古圣先贤中,关于老子和孔子谁境界更高的讨论从来争论不休,二人的境界我们可以从以下一则小故事,可见分晓。
在《吕氏春秋》和《公孙龙子》都记载有这样一个大致相同的小故事:
荆人有遗弓者,而不肯索,曰:“荆人遗之,荆人得之,又何索焉?”孔子闻之曰:“去其'荆’而可矣。”老聃闻之曰:“去其'人’而可矣。”
这个小故事的意思是说,有一次,楚王在打猎过程中遗失了一张弓,但是,楚王并没有兴师动众去搜寻,他说:“楚人丢了,还是会被楚人捡走的,何必去找呢?”
后来,孔子听说了这件事,说:“太好了,如果去掉'楚’字就更好了”;老子听说后,说:“太好了,如果去掉'人”字就更好了”。
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楚王、孔子和老子三个人的胸怀和境界,显然,楚王胸怀的是整个楚国,不管宝弓被谁捡上,楚国都没损失,所以没必要寻找。孔子胸怀的是整个人类,所以说“去楚则可”,也就是把这句话变成“人失之,人得之”,而老子呢,胸怀的是整个宇宙,所以说“去人则可”,也就是说这把弓是从自然中来的,现在又回到了自然中去,无论这把弓的下落如何,它始终存在于宇宙之中。
关于孔子与老子的处世之道和思想境界的差异之处,可以简单总结如下:
其一,从哲学角度去看,老子已经建立了相当完备的宇宙认知体系,并已经形成了先进辩证法思想和完整的辩证理论系统;而孔子在宇宙论和本体论方面是空白的,在辩证法和辩证思维方面是贫乏和阙如的。在这些根本的哲学领域,老子哲学思维的丰富性与孔子哲学的欠缺性,的确相形悬殊,二者是无从比较的。
其二,老子主张按照人的客观自然属性来建立人类社会,孔子主张按照人的主观法定模式来建立人类社会。老子是用客观的平等的眼光看待人、自然和社会事物的,在老子的世界里人类理想社会应是建立在自然无为和人人平等的基础上的,所有的人物都应是自由平等的。而在孔子的世界里,人类社会是建立在王者至极的金字塔形阶级制度基础上的,有法可依,有道德标准可用。人被上下善恶分别取舍成若干种,人人不平等;王者和“贤能”治理天下,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王者爱人并制定法律、分别善恶、剖判罪否,众“贤能”忠心不二,仁义礼智信,维护王统,对于合乎其自定标准者,生之纳之,对于不合乎其自定标准者,能教化则教化之、不能教化则除之,杀之,以绝其类;而天下人则人人是顺民,人人认命,自甘固穷,不犯上不作乱,温良恭俭让,都按照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秩序和谐 相处。
道友们,你们对与老子和孔子有何看法,欢迎发表您的评论,谢谢!
/完/?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