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抓起:孩子的7个行为习惯需改变
(图为作者在常州市泰村实验学校开展的家庭教育公益讲座现场)
孩子需要改变哪些外在行为习惯?一般来说至少有七个方面:
1.情绪习惯:控制好任性的脾气
现在中国的家庭,存在孩子娇惯问题的不在少数。这里面有多种原因,有传统生育文化的影响,也有多年来计划生育政策带来的独生子女效应,有经济发展、生活条件越来越好、父母普遍更加重视子女养育的原因,更有年轻一代家长自己任性有余,无法在养育子女中改变的一面。尽管现在二胎政策已经放开,但这种养育习惯并没有改变,新一代家庭很可能由一个任性孩子变为两个乃至多个任性孩子。对此问题必须高度重视,要从入学前的阶段就开始抓起。而要做好这一点,首先家长要注意调节好自己的情绪,过于热情或冷淡,过于管制或放任,以及父母之间的冲突等,都会影响到孩子脾气的良性发展。
2.守时习惯:去掉无意识的散漫
当孩子有了时间的概念,家长就要通过各种事务带着孩子开展有节奏的活动,使他对时间的认知实现由感性到行动的转变,逐步养成按时完成事务的习惯,对于未能守时的后果,家长可以通过自己的行动让孩子看到,也可以在孩子的活动中对不守时予以减少荣誉奖励或其他惩罚,使孩子懂得今后可以主动规避,避免无意识的散漫。
3.饮食习惯:节制饮食健康生活
儿童的饮食习惯从刚一出生的哺乳期就开始,0-2岁是“想吃”,2-4岁开始扩大了对食物的选择,4-5岁开始养成初步的习惯:尽量不用大人帮助就自己用勺子吃饭,或使用筷子,他能够体会到空腹感、饱腹感,见识大人的餐桌礼仪等。逐步长大后,饮食习惯不仅是对食品、饮品的偏好,更有是否守时吃饭、吃饭时是否大声或不停说话、玩电子产品等种种不良行为的考量。这些都需要在寻常生活中引起重视,及时纠正。
4.起居习惯:有计划生活的前提
人的一生至少有三分之一的时间用于起居,一个人在卧室的起居对其一生的影响也很大。孩子起居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有两个方面。一是不整洁,很多孩子整个成长、读书的过程中,不但从不收拾整理房间,还丢三落四,连自己的东西、衣物都常常找不到,床上、床头柜上、地上经常是乱糟糟、脏兮兮,但家长们往往很少指出来,更遑论令其自己收拾了。家长一般是出于为孩子省时间的考虑包办,但也不能无底线地纵容。二是无规律。不少孩子的休息没有什么习惯,很小的时候还好,大一点的时候,往往不按时睡觉,也不按时起床,尤其是有了电子产品,常常玩得乐此不疲。上学后,到了周末早上就起不来,经常睡到中午,毫无自控力、责任感。如果起居习惯长期没有规律,那么很多学习、生活的计划就不能够得到切实的履行,孩子往往会自我原谅,对出现的问题视而不见,对错过的机会自我安慰。
5.运动习惯:意志力反哺学习力
如今学生的体制普遍令人担忧。减负减了20多年,但中小学生的书包越来越重,学生睡眠时间也严重不足。中小学生体能日益下降,近视、肥胖发生率居高不下。不少地方已把体育列为中考必考科目,但高考还没有实施。近年来一些名校开展强基计划、综合评价测试,明确提出要进行体育测试。
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一是运动的时间要相对固定,养成习惯就不会感到太累;二是坚持科学的方式,如先进行10分钟的热身运动,再开始半小时以上的力量练习、有氧运动,最后再来个10分钟的放松运动;三是运动量适宜,既根据年龄段、能力大小,又根据孩子课余的时间来安排,不要超量;四是要配合运动需要,加强饮食和睡眠,还可以学、动搭配,劳逸结合。运动的优胜感会给孩子带来更多的信心,家长可以及时点拨,让孩子把这种信心转移到学习中去。
6.自制习惯:抵御不良游戏诱惑
我们经常听人说,某某很聪明,可惜他不能够自制。不少人在理性思考上明明白白,但就是无法自制。不能够自我控制,使很多人错过了应有的机会,甚至毁了一些人。对于学生来说,表现最多的“不能自制”就是电子产品的诱惑、不良游戏的侵袭,这些坏习惯会在他的学习、生活中蔓延开来,使得学习也“不能自制”,使之无法完成课后及时作业、巩固的习惯,这会带来严重的后果。这些问题的解决也需要综合施策,需要有严格的家庭规章制度和果断的执行力。
7.学习习惯:随时随地思考学习
学习习惯是非常重要的习惯。实验证明,接受知识认知,能够有25%的学习效果;养成思考习惯。学习效果可以达到50%;而学习辅以行动,或者说付诸行动的学习,效果达75%左右;到习惯自如阶段,效果就是完全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