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y Young|中国脱口秀爆发元年
/ STAY YOUNG第4篇文章 /
TALK SHOW
【Date:2021.08.17】
STAY YOUNG
AFTERNOON
从无到有,走中国式特色路线
AFTERNOON
脱口秀,迎来Z世代人口红利
(图)国潮、国风、新文化成长路(易观)
AFTERNOON
现在小众,但不代表未来
去年业绩确实喜人,摸着石头过河的脱口秀,似乎要迎起新的转折点。
虽处“拐点”时机,但一些行业痛点还待解决。
供应端:人才稀缺和IP稀缺
为什么笑果一直在鼓励“跨界型选手”,一方面确实能摩擦出出其不意的火花,比如挖掘了李雪琴、易立竞等这样“天赋型”的脱口秀演员,另一方面可能与“脱口秀”专业人才的稀缺有很大关系。
如今中国脱口秀演员结构现状则是倒金字塔型,基层演员非常少,后备力量严重不足,这背后可能也牵涉收入不匹配的问题。
相比之下,美国脱口秀演员的构成是金字塔状的,基层演员特别多。在美国最底层的脱口秀演员收入在3-4万美元左右,虽然不多但是可以糊口,最顶层的脱口秀演员收入在几千万美元,可以说是绝对的富豪。数据显示,美国仅纽约就有上百个脱口秀俱乐部,粉丝规模庞大,一个演员一晚上可以赶五场演出。美国有成千上万个脱口秀演员,他们即便不上电视,只靠线下表演也能自给自足。
目前,除了笑果文化因有过硬的品牌效应以及良好的线上宣传,除此以外,放眼国内,那些“未笑果化”的脱口秀演员能让路人买单的不多。其他线下小型脱口秀品牌认知度低,没有IP效应,剧本产出匮乏,从而单场次人数少、票价便宜,并且几乎没有回头客。对于大部分脱口秀演员来说,这还不是一个可以养活自己的全职工作。
收入低,自然吸引不到人。
另外,目前头部的个人IP也是稀缺的,这与脱口秀的商业价值息息相关。
个人IP能够增长粉丝经济,放大商业价值,例如在票价上就能有更好的溢价。虽然不断涌现出像庞博、建国、呼兰等优秀脱口秀演员,但目前除了李诞,影响力还是不够“能打”。脱口秀现在还是处在量变,而非质变的过程。从目前更多线下票是以“多人同台”绑定的方式进行售卖,就能看出一丝意味。
足够的人才才能保证优质内容的持续输出以及选拔出更多潜力IP,这是脱口秀的核心驱动力。人才没了,这个行业也就没了。
但这其实不容易,长时间、高频率地输出原创稿件难于上青天。对所有的脱口秀演员来讲,“创作脱口秀剧本”简直是“快乐地狱”。就连元老级别的王建国在今年舞台上选择和博洋“拼单剧本”,上演了一场双人相声式表演。
不过,在“人才培养、选拔”这一块,我们也看到笑果的努力。在新一季脱口秀大会上,已经开始输送“笑果训练营”里的优质人才了。笑果将中国一群最优秀的脱口秀演员汇聚一堂,并且未来人才还在呈更多元化、高素质的趋势走,这让优质内容持续输出有了更多可能性。
消费端:市场有待进一步培育
在存量市场上,脱口秀已经有一定认知基础的观众,是否能将“喜欢”转变为“习惯”从而提高消费粘性,还需要进一步的时间积累。
从增量市场上看,目前受众有限,更多还是集中在一线、高学历人群。脱口秀内容需要更强的鉴赏能力,就注定了下沉之路会比较难走。
目前,随着一线城市如上海、深圳、北京等主战场不断迸发活力,下一个脱口秀市场爆发地很有可能是新一线或强二线如杭州、成都这些年轻人多的地方。目前这些地方也催生了一些本土脱口秀品牌。
对标成熟的国外市场,在美国,各种各样的脱口秀节目占到了电视节目总量的40%,成为大众常见的娱乐载体。在中国,还处在小部分人形成认知、喜爱的初步阶段,距离成为“大众普遍、习惯性的娱乐消费”还有较长一段路要走。
今年,在新一季脱口秀大会里加入“不那么脱口秀范”的杨澜作为评委的意图也很明显。她代表的就是那一群受传统文化熏陶、具备社会主流价值观的那群人。此举希望让脱口秀探索更合理的“内容边界”,减少“不适感”,使更多普通大众所接受,但这并不容易。
然而,这并不妨碍资本对脱口秀行业发展持乐观态度。
成立于2014年的笑果文化,在发展短短不到7年的时间,已经历经天使轮,pre-A轮,A轮,A+轮,B轮以及三轮的战略融资,如腾讯资本以及天图投资都是我们熟悉的资本朋友。其中。最高的一次融资金额高达30亿人民币,毫无疑问,笑果文化一举成为文化娱乐产业的新独角兽。
目前,笑果凭借一路摸爬滚打,先跑出了头部,不仅吸金,还凭借品牌效应吸引了脱口秀业内最顶尖的一批人才。为打通整个脱口秀产业链,它创立了一系列的全资子公司,分别负责新人选拔、培训,商务广告和变现,艺人经纪,头部内容和产品打造等,未来待有丰富、优质的内容产出以及更强的造星能力时,二级市场,也许不是梦。
AFTERNOON
尾声
脱口秀行业,与其说是抱团取暖,不如说是抱“笑果”取暖。企查查上显示,目前全国以“脱口秀”注册的公司有近300家,叫得出名字的不过尔尔。在这些俱乐部中,脱口秀演员为了有更好的露脸、展示机会,也纷纷选择与笑果合作,参加脱口秀大会与其他选手一同竞赛,但挤进脱口秀大会的选手毕竟有限,大多数演员只能选择继续在地方的线下小型俱乐部演出。
这让我想起,我曾因图“票便宜+票好抢”去过上海某个小俱乐部的线下脱口秀。主持人第一句话就问:“第一次来的有多少人?”结果现场绝大多数人都举手了。她调侃:“正常,也不用安慰我,我们确实没什么人知道。从以往经验来看,第一次来看我们的,很有可能也是最后一次。当然如果你想看李诞的话,现在就可以走了。”
目前的市场上就是一家独大,甚至夸张点说,只有“李诞”独自美丽。头部的光环容易使其他小品牌遮蔽于它的阴影之下,难以分得一杯羹,可能会出现“涝的涝死,旱的旱死”的情况。而笑果只能凭借一己之“自驱力”去带动小弟,同时抱有“共创”与“分享”的心态,才能痛并快乐着地使整个行业更健康地发展。
总而言之,不管目前格局如何,承载着Z世代的力量,未来将赋予脱口秀这个行业更多的势能以及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