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炳泉| 《金瓶梅》崇祯本序列评议

《金瓶梅》崇祯本,以眉批来区分,主要有三种类型,即:三字行眉批为主的、以东洋本为代表;四字行眉批为主的、以北大本为代表;二字行眉批与四字行眉批数量不分上下的、以天津本为代表。分析此三种版本间的序列关系,主要就是探寻它们之间的承传情况以及其祖本和刊刻的早晚 。通过对各本的序跋、插图、回目、卷题、眉批、侧批、正文文字以及东洋本正文的缺叶等诸多方面的比较可知,东洋本与北大本具有共同的祖本,该祖本的行款就是半叶11行、行28字,东洋本沿袭了祖本,而北大本改变了行款,改为半叶10行、行22字;天津本又从北大本一类而来,且第一回正文回目由“弟兄”改为“兄弟”。

探究《金瓶梅》各崇祯本之间的序列关系,是研究《金瓶梅》版本的一个重要课题。于此,各位专家、学者都有专文作过论述,笔者通过对现存崇祯本《新刻绣像批评金瓶梅》中的三种主要版本,即以三字行眉批为主的东洋本、以四字行眉批为主的北大本、以二字行眉批和四字行眉批数量不分上下的天津本之间的仔细比对,提出一些新的看法。限于笔者所见版本不多,有不当之处,还请专家、学者指正。

崇祯本《金瓶梅》各本间的序列关系

郑振铎先生在世界文库本校勘词话本时,采用了一种崇祯本,即王孝慈藏本(以下简称王氏本),并附有该本第一回首页书影,此书影的眉批为二字行,故有部分学者认为王氏本应是二字行眉批本,且因200幅插图精美,刻工姓名甚多,推其为崇祯本的较早刊本,以后的下游诸本都从王氏本而来。但笔者认为王氏本并非是北大本、东洋本(包括内阁本)的祖本,相反,北大本可能就是天津本、上图乙本、王氏本的祖本。而东洋本与北大本却从同一祖本而来,它们之间没有承传关系,诸多的相异之处可以证之。

△北大本(作者供图)
△天津本(作者供图)
△东洋本(作者供图)

分叙比较各本的异同

天津本与北大本正文行款相同,都是半叶10行,行22字,而东洋本的正文行款不同,为半叶11行,行28字,它们在序跋、图像、回目、卷题、批语以及正文文字上都有许多相异之处。

01

从各本的序、跋来看

王氏本,因其下落不明,除插图和郑振铎先生在世界文库本里留下的一些信息外,其它便无来源。以四字行眉批为主的北大本和以二字行与四字行眉批数量不分上下的天津本,卷前有一“东吴弄珠客序”;而以三字行眉批为主的内阁本,卷前不仅有“东吴弄珠客序”,还有“廿公跋”,这说明,《金瓶梅》的较早刊本是有这一序一跋的,只是在流传过程中进行了删削。

02

 插图及回目的不同

王氏藏本插图200幅,分装为二册;内阁本插图,据孙楷第先生书目所录,有插图100幅。2002年,中国书店春季拍卖会拍出一套“金瓶梅图”,存95幅,据梅节先生、黄霖先生所述,应该是内阁本系图册。本人承梅节先生惠赠,有幸见到了影印的第52、53回的两幅图,并且有关这两幅图的内容,梅先生与黄先生都有较为详细的论述。笔者姑且不论,先看看这两张图板,上为书名“金瓶梅”,中间回数,下为回目,回目下还有叶数。如第52回图是“二六”叶、第53回图是“二七”叶,并且文字都刻得比较紧凑。而王氏藏本及北大本、天津本类的本子,插图并无叶数,可知,内阁本的刊刻比较严谨。虽然天津本、北大本正文行款是半叶10行,行22字,开本比较阔大,而内阁本的正文行款为半叶11行,行28字,开本也要小些,但刻图者为了配合正文的开板,所以有了图板的不同。还有,北大本、上图甲本等的插图,刻工姓名甚多,很可能就是,书林中有人为了争利,阔大开本的同时,重新请刘起先等一帮人续刻了图板,刻上姓名,又对图做了一些调整。
另外,据王氏藏本第一回首页书影二字行眉批及第一回回目作“兄弟”,能断定,它是与上图乙本、天津本同一类的本子,因为现在无人看到过王氏藏本,谁也不能排除王氏本后面就没有三字行,甚至是四字行眉批,也许王氏藏本的版式就同上图乙本、天津本;而其余本子,第一回回目皆作“弟兄”,与插图回目一致。
△天津本第一回首页(作者供图)
△东洋本第一回首页(作者供图)
△北大本第一回首页(作者供图)

03

从卷题来看

上图甲、乙本、北大本、天津本类的本子,卷题都混有“金瓶梅词话”字样。第三十一回回前卷题,上图甲乙本、天津本作“新刻金瓶梅词话卷之七”,而北大本、内阁本作“新刻绣像批评金瓶梅卷之七”。
第四十一回回前卷题,上图甲乙本、天津本、北大本作“新刻绣像批点金瓶梅词话卷之九”,唯内阁本作“新刻绣像评点金瓶梅卷之九”。
从以上卷题说明,内阁本卷题规范、统一,说明刻工较为认真;而北大本、天津本等本子,混有“词话”字样,是因为这些本子在刊刻时,词话本正行世,而刻工不够细致,与词话本混淆,不慎致误。

04

从天津本、北大本、东洋本批语来看

A. 先说眉批。
有关眉批,杨彬先生在他的著作《崇祯本<金瓶梅>研究》一书中有详细论述,为了说明方便,笔者也另外略举一些,并作了统计。
1.在眉批为二字行的批语中,天津本二字行眉批只有13条,北大本只有6条,而东洋本有19条。
在这些二字行的眉批里,天津本、东洋本、北大本基本无重复的二字行批。第四回回末东洋本有二条只有两字的二字行批“好看”、“写着”。第一条“好看”,北大本为四字行批,第二条“写着”,北大本缺,天津本也缺。第35回的两条“画出”、“可怜”,天津本、北大本为二字行批,东洋本又为三字行。所以都互相有出漏。如果说北大本与东洋本都从二字行眉批而来,而二字行眉批东洋本居多,是否可以说东洋本更接近崇祯本原本的本来面目,因为它直接从二字行眉批本抄刻而来?或是北大本刻工比较认真,把二字行大都改成了四字行,致使二字行眉批减少了呢?
2.在眉批为三字行的批语中,东洋本以三字行眉批为主不论,北大本只有3条,天津本有5条,其中只有一条共同的批语:
第60回七叶A面:“归到奉承上方不失言。”此批天津本残缺每行第一字。
其余北大本的两条批为:
第29回一叶A面:“偏是这些留心。”天津本缺。

第33回七叶B面:“人固会弄。”天津本缺。

而天津本的另外四条三字行眉批,全在第51回的前二叶:
⑴“金莲学瓶儿之言,妙在心思、口角仍是金莲之言,若平心听之原不难辨,但恨听言者触于怒而不暇。”(北大本、东洋本末尾有一“矣”字。
⑵“从认瓶儿为好人中推堪其不好处,直写出月娘信谗一时之转念,妙不答言。”(北大本、东洋本“答”作“容”。)
⑶“语虽毒,未免太甚,转生人之疑。”(北大本空缺“语、毒”二字。)
⑷“大妗子旁观甚清。”
这四条眉批,北大本皆为四字行。
我们从天津本这四条三字行眉批都集中在第51回的前二叶,是否能看出,它的祖本第51回这二叶就是三字行批呢?
3.在眉批为四字行的批语中,北大本以四字行眉批为主不论,天津本二字行与四字行眉批数量不相上下,亦不论外,东洋本只有两条缺字的四字行批:
第67回十二叶A面:“[似]戏而实[非]戏此小[人]拿捏人[卖]弄手段[处]。”
第78回五十二叶A面:“[一]斑大量[岂]安得与。”
括号里文字东洋本缺,据北大本补,天津本无此二批。在这二条批中,东洋本有一共同特征,都为残缺每行第一字,而成了三字行眉批,这也许东洋本刊刻的底本就缺了每行第一字,而作为三字行批来刻板,说明东洋本除去二字行眉批外,刻板比较整齐划一,刻工比较认真,字体也比北大本正楷大方。
但东洋本亦有以下二条眉批:
第67回廿四叶A至B面眉批:“提春花凡四五遍不论有意无意是真是戏而一片好淫贪念已可想见。”
第90回四十六叶B面眉批:“凡西门庆坏事必盛为播扬者以其作书惩创之大意故耳。”
此二条批语,首行皆为四字,但所占位置都是三字行位置,如果这也说是从四字行眉批而来,那么北大本中的三字行眉批是不是也从三字行而来呢?且北大本中有一条眉批中有一行有五字的:第76回十五叶B面正文第八、九行上眉批:“迁怒大奇然妇人女子恒情如是。”
批中最后五字“子恒情如是”为第三行,前二行为四字。那这在原底本中是否就是五字行呢?
4.天津本因四字行眉批较少,完整的也不多,且天津本中所有的四字行眉批,北大本都有。此不赘述。据笔者细心的统计了一下,北大本有而东洋本缺的眉批有30条(按:第59回东洋本中间缺一叶,但页码连续,此叶北大本有2条眉批,不计入。);东洋本有而北大本缺的眉批有69条。由此看,东洋本眉批比北大本要多39条。并且在现有眉批里,北大本与东洋本眉批互有缺漏和错讹,亦举例如下。

⑴第24回北大本四叶A面眉批:“语语销敬济之魂。”东洋本缺。

⑵第38回北大本十一叶A面眉批:“谁谓茶苦其甘如荠。”东洋本缺。

⑶第83回北大本一叶B面眉批:“收科处语便情柔。”东洋本缺。

⑷第91回北大本六叶B面一条长眉批:“玉楼嫁西门庆殊失其意,然度不可与争故原薄亲疏全不介意,所处似高而其心实非坦然,观'吃人哄怕’一语,底里见矣。”

东洋本在该回五叶A面正文第一行上开始“不可与争故原薄亲疏全不介意……”,而前面所缺“玉楼嫁西门庆殊失其意然度”十二字应在四叶B面,可能漏刻,但绝不可能来自四字行眉批的北大本,因北大本在同一面上,不可能会漏刻的,所以它极有可能还是照样来自三字行眉批的祖本。

⑸第3回东洋本卅九叶A面眉批:“矫情欲绝。”北大本缺。

⑹第15回东洋本四十五叶B面眉批:“金莲轻挑处曲曲摹尽。”北大本缺。

⑺第15回东洋本四十六叶A面眉批:“金莲往事先意中又闲提一过,前后之脉落俱灵。北大本缺。

⑻第15回五十叶A面眉批:“命名妙甚,宛然三人在目。”北大本缺。

⑼第15回五十叶B面眉批:“只此便是生理。”北大本缺。

还有很多,黄霖先生、杨彬先生都有较详细的论述。由此看,东洋本,不可能来自四字行眉批的北大本,反之,亦然。同一回集中眉批东洋本有而北大本缺的有好几回,如第35回有4条,第67回有9条,第98回有4条,等等。这里指的是漏刻,还有互相错讹的亦很多。

⑴第11回北大本七叶A面眉批:“呆人没得说,往往以此二字语扯白。”东洋本“此”作“也”,误。

⑵第12回北大本八叶B面眉批:“不待审问的确,竟日打逐,似暴裸又似容忍,妙得甚。”东洋本“日”作“自”,“甚”作“其情”,正确。

⑶第13回北大本三叶B面眉批:“语语情见乎辞,瓶儿惟淫,毕竟(下缺)”。东洋本“惟”作“虽”,正确;末缺二字,东洋本为“醇厚”。

这样的例子也举不胜举,同样黄霖先生、杨彬先生在他们的论著中有很多例子。这可以说明,北大本与东洋本之间没有承传关系,可能就是来自共同的祖本,在抄刻时都有不同程度的缺漏错讹,并都作了增删改乙。
B. 再详论一下天津本、北大本、东洋本之侧批。
1. 据笔者统计,北大本有而东洋本缺的侧批有89条,北大本缺而东洋本有的侧批为32条。也就是说,北大本侧批要比东洋本多五十几条。都各举几例:

⑴第1回北大本二十三叶B面正文“刘郎还是老刘郎”句旁侧批“趣”,东洋本缺。(天津本同北大本)

⑵第2回北大本十六叶B面正文“王婆只推看不见”句旁侧批“妙,妙”,东洋本缺。(天津本同北大本)

⑶第43回北大本八叶A面正文“你也丢了这口气儿罢”句旁侧批“一语见血”,东洋本缺。(天津本同北大本)

⑷第12回东洋本十九叶A面正文“不成的货儿”句旁侧批“深讥”,北大本缺。(天津本同缺)

⑸第16回东洋本一叶A面正文“西门庆点了点头儿”句旁侧批“画”,北大本缺。(天津本同缺)

⑹第19回东洋本三十叶A面正文“这蝴蝶儿忽上忽下不定有些走滚”句旁侧批“挑语亦妙”,北大本缺。(天津本同缺)

另互相错讹的也很多。

⑴第5回北大本九叶A面正文“只要他医得病好”句旁侧批“当真好否?”。“否”,东洋本作“舌”,误。

⑵第21回北大本五叶A面正文“(西门庆)大雪里着恼来家,进仪门,看见上房烧夜香,想必听见些甚么话儿”旁侧批“包括得妙”,“得妙”二字,东洋本缺。

⑶第12回北大本十二叶B面正文“那金莲把云鬟不整,花容倦淡”句旁侧批“四字可(下缺)”,东洋本作“四字可怜”。

⑷第15回北大本七叶B面正文“不是里面的,是外面的表子”,句旁侧批“做词妙,”“做”,东洋本作“微”,正确。

以上四条天津本皆同北大本。

这样的例子很多很多,不再一一罗列。从以上例子说明,天津本与北大本不仅正文行款相同,侧批的缺漏错讹也与北大本极其相似,这样看来,二者之间可能存在着承传关系,而与东洋本的差距就比较大了。

2.北大本有而天津本缺的侧批有19条,北大本缺而天津本有的侧批为13条,所以各本之间也都互有脱漏。

⑴天津本独缺的侧批。如:

①第1回正文“伯爵掩口道:这等猜不着。”句旁侧批“妙”。

②第3回正文“那妇人听了笑道:只怕奴家做得不中意。”句旁侧批“煞甚技痒”。

③第40回正文“怎么来扭着了还是胎气坐的不牢。”句旁侧批“开端妙”。

④第51回正文“把眉头忔

着,焦的茶儿也吃不下去”句旁侧批“补出愁容”。

⑵北大本独缺的侧批。如:

①第34回正文“就称是我的钧语”句旁侧批“气势语”。

②第51回正文“妇人在上,将身左右捱擦,似有不胜隐忍之态”旁有侧批“真耶假耶”。

③第62回正文“我的哥哥你怎么的就不进来了”旁侧批“情对处不差一针,差一针便见矣”。

⑶东洋本独缺的侧批,上面已有,在此不举。黄霖先生的论著里亦举过。
除了上面,还有一些侧批是各自独有或独异的例子。
⑴北大本独有或缺漏。

①第51回正文“来了咱家恁二三年,要一些歪样儿也没有”旁侧批“正言金莲有歪样处”。

②第15回正文“绣球灯皎皎洁洁,雪花灯拂拂纷纷”旁侧批“以下俱俚(下缺)”,天津本、东洋本作“以下俱俚得妙”。

③第35回正文“巴巴的关着门儿写礼帖”旁侧批“出口(下缺)”,天津本、东洋本作“出口便是一串妙”。

④第62回正文“姐姐你在我家三年光景,一日好日子没过”旁侧批“(前缺)知此之谓也”,天津本、东洋本作“有泪未出土,旁人那得知此之谓也”。

⑵天津本独有或独异。

①第27回正文“我要耍个老和尚撞钟”旁侧批“奇名色”。

②第50回正文“其余几碟都是鸭蛋、虾米、熟鲊、醎鱼、猪头肉、干板肠儿之类”旁侧批“美馔”。

③第68回正文“玳安悄悄进来替他禀问,被西门庆喝了一声”旁侧批“大有威风”,北大本、东洋本作“大威风”。

⑶东洋本独有的侧批,前面已有。但有一条批,三本都有,东洋本独异:
第24回正文“玉楼等刚走过门首来,只见贲四娘子在大门首笑嘻嘻向前道了万福”旁侧批“又一波”,北大本、天津本作“又波”。当然东洋本更为正确。
从以上例子可看出,三本之间的侧批都互相有缺漏,可能是它们各自在刊刻时,刊刻者都作了一些改动的缘故。
除以上这些,还有一例比较特殊的情况。
第59回有一条侧批,北大本与天津本的特征出人意料的雷同,看图片,侧批“惹他开口”,东洋本在同一行,刻工认真;而北大本、天津本作两行刻写,刻工不认真所致。(见下图)
东洋本卅九叶B面
北大本十叶B面
天津本十叶B面
由此能否说明,至少北大本与天津本在某些叶上同版,或至少是出自同一共同的底本,亦或是两本之间存在着承传关系。

05

从北大本、东洋本、天津本正文文字看

无论是北大本、东洋本还是天津本,正文文字上也互有差异。虽然北大本与天津本行款格式相类,但也有许多异文,还有与词话本、张评本的联系。
1.北大本第15回正文“四下围列诸般买卖,玩灯男女,花红柳绿。”句中“般”字,天津本、东洋本、词话本、张评本皆作“门”。
2.北大本第15回正文“金屏灯玉楼灯,见一片珠玑。”句中“屏”字,天津本、东洋本、词话本、张评本皆作“莲”。
3.北大本第38回正文“李大姐那边请你和他下盘棋儿,只是等你不去了。”句中“只是”,天津本、东洋本、词话本、张评本皆作“只顾”。
4.北大本第18回正文“二娘那等使老身送过头面往你家去了几遍。”句中“几遍”,东洋本、词话本同,唯天津本、张评本作“几回”。
5.北大本第34回正文“话说韩道国走到家门首……急急走到铺子内,和来保计议。”句中“家门首”、“走到铺子内”,东洋本、词话本同,唯天津本、张评本分别作“县门首”、“赶到家中”。
6.北大本第39回正文“一一开载节次,请西门庆过了目,方才装入盒担内,共约八抬送到西门庆家。”句中“装入”,东洋本、词话本同,唯天津本、张评本作“收入”。
7.北大本第51回正文“只吃这一钟我也不敢留你了。”此句,东洋本、词话本同,唯天津本、张评本作“只吃这一瓯儿再不敢留你了。”
以上只举7例,当然还有很多,王汝梅先生、黄霖先生、梅节先生等都有专文做过介绍。在这些正文文字中,东洋本(包括与之同版的内阁本)与北大本的异文,东洋本大多同词话本,而天津本大多同后出的张评本,我们从香港三联各版的《新刻绣像批评金瓶梅》(会校本)的校记中也可一目了然。
由此即可看出,北大本不可能是东洋本的底本,因为东洋本与北大本的异文,东洋本不可能在北大本的基础上而作改动,并且改动后的文字恰恰同词话本。我们从内阁本的“廿公跋”(唯内阁本系统与词话本有此跋),以及正文大多同词话本来看,只有两种情况,一是东洋本(或内阁本)可能直接从词话本进行评点删改而来;一是东洋本与词话本拥有共同的祖本,从东洋本的正文、卷题分析来看,后者的可能性更大。而张评本才是以天津本(包括王氏本)一类的本子为底本刊刻的。当然,东洋本也不可能是北大本的底本,这一点,黄霖先生有较为详细的论述。
还有较为重要的一点,东洋本第59回的一处缺文,在第42叶后与第43叶前,中间刚好缺了东洋本一整叶616字(东洋本每叶22行,每行28字,刚好616字。):“(那消到日西时分)那官哥儿在奶子怀里只搐气儿了……日子又相同,都(是二十三日)”,“那消到日西时分”在东洋本第42叶B面结尾,在天津本、北大本中是处于第14叶B面倒数第2行第4个字起;“是二十三日”在东洋本为第43叶A面开头,在天津本、北大本中是处于第16叶A面第7行第11个字起。这就能说明,东洋本正文并非来源于天津本和北大本,除非它们的底本行款与现在的有差异,使得“那消到日西时分”刚好在其底本的某行结尾。另一种更为合理的解释是,东洋本所缺的这616字,是抄手在抄刻时,不慎丢失或遗漏了一叶,使得正文在中间刚好整整缺了一叶,并不是有意的缺漏或跳脱,由此说明,内阁本、东洋本的底本,即扉页所说的“新刻绣像批评原本金瓶梅”中的“原本”的行款,也是半叶11行,每行28字。

小结

总之,从上述各种分析,其三种版本的序列关系已很明显。以三字行眉批为主的东洋本与以四字行眉批为主的北大本都应来自共同的祖本。从以二字行眉批与四字行眉批数量不分上下的天津本正文行款、批语情况、每回开头的“诗曰、词曰”等等特征来看,天津本(也包括王氏本)可能就是从四字行眉批的北大本改动而来。从东洋本(包括内阁本)正文刚好漏抄了第59回整整一叶616字(此叶的前后页码连续)来看,这个崇祯本的祖本就是半叶11行,行28字。东洋本的抄刻者确实是为了节省成本,减小了开板,进行删改,但与它的祖本早晚并无关系。北大本的抄刻者对祖本进行删改时,大部分保留了回前的“诗曰”、“词曰”等字样,并且受刊出的《金瓶梅词话》影响,在卷题中留下了“词话”字样,这说明,东洋本的改定者比较认真,正文沿袭了祖本的文字,删去大部分每回开头的“诗曰”“词曰”等字;并且抄刻时,北大本改变了行款格式,致使出现了第59回那一条独有特征的侧批“惹他开口”分作两行刻写,而天津本沿袭了这一特征,另又对正文作了较为详细的改动。因此才出现了现在存世的各种版本。

原刊《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2期,经作者授权刊发。为便阅读,已将注释删除,引用请以原刊为准。

(0)

相关推荐

  • 赵新波:北大本与内阁本眉批对比小识

    摘要:金瓶梅崇祯本系统,为金瓶梅二类三系中重要的版本系统,而崇祯本系统中的各个版本又有不同之处,在文本内容与批语的对比中,本文仅就崇祯本之北大本(此北大本是指1988年北京大学出版社据北京大学图书馆藏 ...

  • 闪阁书斋说古本(1):《红楼梦/石头记》甲戌本

    "甲戌本",全名叫作<脂砚斋重评石头记>,1927年胡适在上海购得,1962年胡适去世后,将此本寄藏于美国康乃尔大学图书馆,现被上海博物馆购藏. 甲戌本真迹 据说这是现 ...

  • 张义春:论《红楼梦》脂批位置——以甲戌本为例

    在<论脂批误植--以甲戌本为例>[1]一文中,笔者已经对脂批的位置问题进行过分析.经过进一步思考.特别是某些新证据的发现,现在对该问题的认识较之前已经更深入,对曾经给出的结论也因此而更自信 ...

  • 汪炳泉:北大崇祯本《新刻绣像批评金瓶梅》影印之疏失

    <金瓶梅>各种版本的相继出版,给金学研究以极大的便利.早在1933年,就由古佚小说刊行会影印出版了<新刻金瓶梅词话>,为<金瓶梅>研究奠定了基础. 之后,<金 ...

  • 汪炳泉|介休本《新刻金瓶梅词话》几种主要影印本修版比较

    介休本<新刻金瓶梅词话>的多种影印本,存在诸多的修版问题.最早的古佚本,根据介休原本影印,就作了一些修改.之后多种下游诸本的翻印本,不仅没有遵循古佚本,并且又作了或多或少的版面加工.联经本 ...

  • 汪永泉练太极拳的六项要求

    汪永泉先生七岁即跟随父亲汪崇禄习拳,14岁拜于杨澄甫门下学杨家太极拳,期间曾得到杨少侯指点.自1926年开始,24岁的汪永泉开门教拳.他总结了太极拳习练的七项要求,延续杨澄甫教学经验,对于学习杨式太极 ...

  • 【收藏】汪永泉讲推手精义:十九种劲与五个点的发法

    一.关于劲       老拳谱中讲的劲法很多,也比较繁琐.这里我着重对滚.错.折.磨.弹.冷.正.侧.定.断.刀.锯.拍.掸.拽.擎.踏.重.离这十九种比较重要的劲法作些解说: (一)滚劲      ...

  • 重要发现汪永泉核心武学内容【门内传承发劲篇】连载一

    杨氏太极拳重要分支汪永泉脉是有其独特的历史地位,汪永泉前辈是经历杨氏二代三人即杨氏二代杨建候宗师,三代杨少候和杨澄甫宗师传授的唯一一位门内弟子,也是杨氏太极拳历史上从8岁开始就练太极拳的少数弟子之一. ...

  • 重大发现篇汪永泉亲授核心《太极拳发劲篇》第二篇

    接上一篇 现把垂直线分成五段即是五点示图和说明见图. 0钟蒂一点在咽喉下名叫顶点 0上死点在顶点和灵活点之中名为上死点 0灵活点在垂直线正中间也就是对方腰围的中心名 晨活点 0下死点在灵活点下下垂点上 ...

  • 杨式汪传(汪永泉)太极拳十九劲

    汪永泉先生是杨澄甫弟子,所传的杨式太极拳老六路自其传人魏树人的<杨式太极拳述真>等著作出版后,影响很大.老六路练法和杨式太极拳大架区别挺大,看汪先生的拳照是大架路子,但看魏树人的著作,动作 ...

  • 《我心目中的六位太极拳大师》系列4:汪永泉——桃李满天下的杰出教育家

    武术自由谈 不拘一格,不循常规 新角度,新思维 编者:本文原题为<对太极拳发展影响最大的六位太极拳大师>(本公号刊出改为现题).原文分六节,分别为: 第一代宗师王宗岳--张三丰的再传弟子( ...

  • 名家讲坛:汪永泉讲授太极拳要义

    太极拳内功 神意气是构成传统太极拳艺之内功的三要素.通过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途径和方法训练.积储而成内功.太极拳内功蕴藏在拳架之中,主导.催促着形体产生与内功变化相关的动静.开合的运动姿势.这是太极拳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