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案 | 往来寒热少阳寻,蒿芩清胆建其勋
接诊医生:尹周安
医案整理:杨 乐
图文编辑:李金儒
< 首诊 >
袁某某 男 3岁
主诉
反复发热40余天,加重2天。
现病史:
家属代诉:患儿近40天来反复出现发热症状,发热呈间歇性,体温在38-39℃之间,服用中西药可缓解,但易反复,未见明显好转。2天前晚上,患儿呕吐两次,后再次反复发热,遂来就诊。
现在症:
现仍有发热,入夜体温升高明显,夜寐时有惊醒,噩梦尖叫,多在凌晨1-3点左右哭闹不止,偶伴有耳痛(外耳未见明显红肿),无明显鼻塞、咳嗽、流涕等症状。纳呆,小便调,大便每日1行,无腹泻。
舌:
舌偏红,苔中根部黄白厚腻。
脉:
脉滑。
R:1.建议专科就诊,排除中耳炎
2.蒿芩清胆汤*4付(单位:g)
< 二诊 >
服上方:
服上方后,发热已退,未再出现发热,夜寐转佳,耳痛已除,惊醒次数明显减少,夜寐尖叫亦见明显改善。
舌偏红,苔根部转薄黄白腻,脉细滑。
R:1.蒿芩清胆汤*2(单位:g)
2.温胆汤*4(单位:g)
< 三诊 >
服上方:
服上方发热未作,夜寐安稳,未再出现尖叫,纳食及二便转正常。
舌淡红,苔薄黄白腻,脉细滑。
R:温胆汤加竹叶*4(单位:g)
一笑堂主人按:
辨证分析:
患儿发热40余天,寒热往来如疟状,夜寐惊叫(凌晨1-3点),性格急躁,病位在肝经。小儿生机旺盛,肝常有余,加之性格急躁,升发尤旺,扰肝之升降常序,疏泄失常,致气郁津停,气郁则化热,津停则成痰湿饮,三焦为气津通道,痰热交结于少阳三焦,故发热缠绵不愈,三焦膜腠位于半表半里,正邪交争,正胜则邪出于表,邪胜则并入于阴,故见往来寒热;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痰热波及心、肝,故夜寐惊叫;凌晨1-3点为肝经主令,正邪交争较剧,故夜间体温升高明显;三焦气机不利,胃失和降,故见呕吐;足少阳胆经入耳中,少阳三焦气津不畅,不通不荣,发为耳痛;舌红,苔黄白厚腻,脉滑,均为湿热之象。
此案为痰热阻于少阳三焦所致发热,首诊予以蒿芩清胆汤,以青蒿透湿热之邪外出,黄芩清少阳肝胆三焦之热,温胆汤清热化痰,和胃止呕,碧玉散引湿热从小便下行,“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加香薷透邪于表、化湿于中。二诊热已退,夜寐较前转佳,黄白厚腻苔转薄腻,原方已效,湿热犹存,续予2剂蒿芩清胆汤,待热清,去青蒿、黄芩、滑石之清利,予以温胆汤理气化痰,清胆和胃,又小儿心肝常有余,木生火,加竹叶清心除烦。
类方鉴别:
蒿芩清胆汤与小柴胡汤均具有和解少阳之功,可治疗往来寒热如疟之少阳病,蒿芩清胆汤清透少阳胆热兼清化、清利痰热湿浊,适应于少阳湿热证,里热偏重,痰浊中阻,见热重寒轻,舌红苔腻、脉弦滑等症;小柴胡汤清透少阳胆热兼以扶正,清化湿热力量不足,适应于正气不足之伤寒少阳证,见寒热往来,不欲饮食,苔薄脉弦等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