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桐乡,有一座“文化桥”
请点击以上“八月江南”关注我,获取更多内容
在桐乡,有一座“文化桥”
——简述李峰其人其事
作者:八月江南
新市地处德清与桐乡交界处,地利之便则让我有机会与桐乡同好交游,近年自己也结识了桐乡一些喜“文”乐酒的朋友。其中值得称道的,是一位叫李峰的人,这是一位对自己形象有特别设计的人——光头,运动装,给人以亲和朴实,甚至有憨厚之感。说起李峰,桐乡文化圈内对他的评价都以大拇指比喻,真是了不得。
关于他的故事坊间流传极广,深入接触之后,才知他是桐乡的“文化桥”。本人最早听说李峰名字的,是施文兄介绍,施文兄对李老师褒于“大好人”之称,真不愧是做新诗创作的施文兄,这一朴素而又厚实的比喻,接地气,妇孺皆能听得懂。而范厂长说法就不那么“文绉绉”了,他称李老师是“好汉”,诸位知道,“好汉”是做大事的人,我想范厂长赠其“好汉”是有原因的,何况他也不是随意给人家这样美称的,从这一角度看,可见李峰老师的文化大事做得惊世骇俗。
“文化桥”也是一座桥。作为桥梁,自然承担着此岸与彼岸的联系,“天堑变通途”。李老师的“文化桥”隐形也有形,无规则,无样板,远比天然的造桥更具有架砌的难度,精神意义突破自然桥梁的功能。在社会活动中,“文化桥”承担着非常特殊的任务,它会把一边的文化新人,通过“桥梁”的连接,送到更高层次的艺术彼岸。这一切,有着合作的默契和心血的付出,是常人难于想象的。在桐乡文化圈内,有一句口头禅便说明了李峰的不一般——“有事找李峰”,当然这里的事便是指文化的事,新人作品需要宣传推广的事。
这座“文化桥”完全出于李峰老师的自我创建,是李老师出于对文化的尊重,对地方文化发展尽自己绵薄之力的壮举。他整天周旋于这个文化圈,积极鼓励新人的成长,疏浚新人前进的航道,提高社会对文化新人的关注度,并积极创造条件,让新人零距离获得文化前辈的指导,努力拓宽文化交流渠道。我本人就从李峰的手上收到过许多新人的书籍,文化这东西,常常会让人的眼睛为之一亮。
就是这座“文化桥”,他的桥基与跨度都承接着李老师的社会责任感与文化事业使命感。这方面,施文兄在我面前常作惊叹,面对无法想象的热情,李老师的“文化桥”善事大业都不是基于经济收入赚钱所考虑的。他帮朋友的忙,也帮陌生人的忙,只要是文化,他会迎面助力,伸出热情的双手,让你走上这座“文化桥”,完成从梦想到现实的飞舞跨越过程。这一过程的完成,当然铺垫着李老师为常人不知的艰辛,吃饭尽可能简单,睡眠常常缩减,但帮助别人的事绝不敷衍。除了艰辛,当然也有由衷快乐,是李老师为新人成长加赞的内心欣喜,是为新人作品彰显出社会影响效果的无限感动。
在桐乡,有一座“文化桥”,这座桥高大、雄伟。李峰老师在桐乡较早地创制了“风雅桐乡”大名的公众号,这是一个专门从事推荐地方文化作品,举推文化新人的非赢利文化公众号,迄今受众人气广,发表作品多,影响很大。在他的微信上,有许多文化群,是来自于不同行业,不同地域的喜欢文化的人,无论老少,不论男女,聚在一起讨论文化,其氛围形若族亲家人。而在桐乡各地的画展、书展、影展,作品发布会等等场合上,我们都可以随时看到一个熟悉而又谦卑的影子——那便是要李峰老师:光头,运动装,操着纯朴可亲的乌镇方言,有一张乐观热情、人见人爱的笑脸。
请扫描以下二维码,或长按二维码,关注更多精彩
文学让人懂得高贵,心飞辽阔。
文学原创 、仙潭民俗、书赫趣事。 |
博客:新浪(七十二座桥) http://blog.sina.com.cn/byjn |
我煮时光之茶等你,你携来红尘之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