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点击以上“张明儿”关注我,获取更多内容 (本文图片部分来自网络)
在新市,处处都是历代先贤留下的历史文化宝藏,有些还在,而更多的则已毁佚于时光红尘之中,正所谓沧海桑田,人世巨变。从新市历代方志中发现,本地明朝有一位书法爱好者刘姓,名允明,号古雪,人们都称它古雪先生。古雪先生不仅是书法写得好,经常为人写匾题字,受到大家的敬重,他更是一位古道热肠的好心人,经常做一些公益之事,修庙浚河之类,与大家一起为家乡建设出力,不亦乐乎。
古雪先生出身贫寒家庭,嘉庆十六年《新市镇续志》卷四(艺术)这一类目里,记载了古雪先生的大致生平介绍:刘允明,字以端,号古雪。在明之弟,邑诸生书法师大王,秀劲挺拔,不作一庸弱笔。“陆真人祠碑记”、明因寺“仙潭第一山”额,皆其得意迹也。惜老于里闾,流传不广,隔县便不知此公姓名。从这里可以看出,古雪先生是新市人,关于他的生卒年月并未记载,应该是生活在明末清初时期(万历年间出生,卒于康熙年间,约1605年——1690年),跨了两个朝代,他是明代新市人进士刘在明的同胞弟弟,根据刘在明家庭“一门双节”故事情节史料推测,古雪先生比刘在明小一周岁多,他应该是他母亲成为遗孀时的遗腹子,他母亲内心深爱着孩子,为抚养孩子,一生守寡,坚强地过着清贫生活,刘母非常重视德行与文化教育,培养孩子正直为人、读书求知、书法练字的好品习。刘母的努力,最后居然培养出一位明朝进士,一位书法功力非常有成就的人。可见古雪先生出身是非常贫困的,但其家庭教育环境却又是非常优秀的。
古雪先生的书法声名影响在县内是无人不晓,由于当年通讯与宣传工具的限制,再加上他本人不擅外出交游,所以,尽管他的书法功力上乘,力弃庸弱,师古出新,但缺乏与外地名家交流,以至流传不广,同时代国内书法大家对古雪先生之名更为鲜知寡闻,真是十分可惜。从方志上记载到对他遗墨的高度评价,可见其当时本地人对他的赞美不绝于耳。新市历史上留墨最多的,要算是古雪先生,既有题额的,也有铭碑的,有刻砖的。他中年主要题各类寺额,等到年老时,就题写楼额,每一次写都非常认真,自评“生平第一”,可见其书法态度极为谨慎。从历代方志记载上看,他的留墨主要有以下八处遗迹记载:《简寂真人碑》记载了南朝道人陆修静受到北宋徽宗御赐观额及朝廷诏旨,以及自唐末宋初以来“简寂观”创立及修建大事记录。此碑上内容较多,由当年庐州知府沈戬谷作跋,由古雪先生用真、行、篆、草四种字体书写而成。此碑原放在陆仙祠的关帝殿西侧,现尚存。此四字的匾额为“陆仙楼”门前悬挂,”蓬莱仙境“四个大字。“陆仙楼”是早在唐末宋禄时期本地百姓为纪念陆修静来此筑庐修行的一座祠堂,“蓬莱仙境”原匾在明代弘治年间大火烧尽。顺治10年(公元1653年)该楼重建,此匾由古雪重题,挂于楼前,此匾后散佚无存。古雪先生的此四字题额“匡庐真隐”,出自宋诗人杨时的《送王充道游三茅庐阜》一诗中“若过匡庐访真隐”句。光绪费梧所纂的《新市镇再续志》中未提及此额挂于何处,按其内容也应为“陆仙楼”的某一题额,此匾后散佚,时期无考。此三字是古雪先生为“陆仙楼”题的某一匾额。据明朝陈霆《仙潭志》卷二“寺观”栏载:陆仙楼,一名“听月楼”,在通仙桥之北,傍桥跨河而建,上肖晋陆真人修静之像,旧传风月佳夕或闻仙乐冷然之声。
北栅洪桥上有一面挡风墙,墙中间有“仙潭屏障”四字砖雕,民间传为古雪先生所书。关于“仙潭屏障”四字有一则民间佳话,传为此四字很神奇,每天能暮飞晨归,几位“安徽觅宝客”来新市觅宝,得此消息便暗中潜守,一心想取走此宝。一日,“安徽觅宝客”商议着如何取字,就拿着黑布,潜伏在“仙潭屏障”四字砖雕下面,一到晚上,看见有一道光,四字飞出远去。他们耐心等待,一直等到凌晨,尚不见其飞回的踪影。待天色刚出现鱼肚白的时候,突然看到四个字像归巢燕雀一般从远处飞来。此时,说时慢那时快,几位“安徽觅宝客”取出黑布迅速放在“仙潭屏障”砖雕处,只见“仙潭屏障”四个字飞回砖雕原处一刹那,那四字便稳稳当当撞进了黑布中,那几位“安徽觅宝客”赶紧将黑布一卷,挟裹而去。从此,这一墙上再没“仙潭屏障”四字,只留下光秃秃的白墙,新市也从此消失了那几位“安徽觅宝客”。此民间传奇故事有神话的形容,但从中也反映了人们对古雪先生书法的敬重。此四字为古雪先生补刻的“三元宫”题额。三元宫位于新市刘王堂左侧(原称“岳庙湾”)中间宫门石梁上,刻有“雄镇仙潭”四字阴文,此石梁为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散佚,此石刻题额,据传为古雪先生笔迹。
这是古雪先生留给后人用于对晚辈励志的家训字幅。南栅“南汇街”南端处一幢屋宅,两楼中间有石门相隔南北,称为“阴阳楼”,传为古雪先生祖居。在朝东的一垛封墙上,嵌有一砖刻书法,尺幅长一百二十厘米,宽六十厘米,上题:瞻之在前,忽焉在后。进新习故,不舍于口。子在川上,逝者如斯,及季广学,无问不知。上钤“古雪”、“刘允明印”两章砖刻。据传,此砖雕实物是在二十世纪末被本地百姓发现,目前尚存,馆藏于镇政府。此为当年新市寺院“慧通寺”(又称“双塔寺”)三门佛殿榜额。此榜额为明代永乐年间僧人道宁所榜立。两百年后到了古雪先生生活年代,此匾已毁失,故古雪先生重新为之补额。据光绪《新市镇再续志》卷四(杂缀)栏载:此额(指:“仙潭第一山”匾额)于嘉庆十九年正月初十午候毁。寺僧赁人积木及芯梗,偶以爆竹火焰毁,销百年之墨宝,惜哉。以上内容是指古雪先生的重要留墨遗迹记载,至于古雪先生对新市历史文化的贡献,远不至于此,他还热心于家乡的建设,从方志上看,主要有以下几项:
陆仙楼,又称“陆仙祠”“听月楼”等,是新市唐末宋初时期所建的一座用于纪念南朝道人陆修静的祭祀场所。据传,东迁人陆修静在南朝时为避太初之乱,于公元453年来新市筑楼读书修行,公元461年往庐山筑舍终老。陆修静知识渊博,对中国道教的有序健康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著作等身,最后成为南朝天师道清派宗师,受到了人们的普遍尊重与敬仰。顺治十年(公元1653年),古雪先生是在五十岁左右,他倡议发起对“陆仙楼“进行修复,建楼造屋,挖井,为陆修静塑像,他用四种字体,写下了关于陆修静的朝廷诰文及“陆仙楼”创立记事,并将这些文字募资延请匠工刻于大石碑上,为陆修静树碑立传,让人们永远铭记这些重大事件。慧通寺,原位于新市西栅,马公桥往西处。是新市镇吴越国时期,宋熙宁元年(公元1068年)由吴越国朝廷敕建的一座寺院,号“法华院”,政和七年(公元1068年)改寺名为“慧通寺”,元朝时被烧毀。明代洪武年初(公元1368年),此地为“巡检署”所在地,至明代永乐年间(公元1410年左右)僧人古愚,将原吴潜北栅家宅遗址买下,慧通寺迁移在此重建。至古雪先生生活年代的顺治年间,慧通寺山门已破败,原榜于三门佛殿前的“仙潭第一山”寺额也不翼而飞。古雪先生便带领百姓对此寺进行修整三门佛殿,自己亲书寺额“仙潭第一山”,榜挂于修复的三门佛殿前,慧通寺自此便焕然一新。“仙潭”即“东潭”,位于新市东,此处原河网密布,曾经有一清潭,后因南道道人陆修静在此筑屋修行,故被称为“仙潭”。但由于本地自然河流浅狭,便很快会出现淤塞现象,“仙潭”河道也同样如此,早在元、明期间,已经成了浅浊的河道,船只也无法通过。到了明末清初的古雪先生时期,通往“仙潭”河道几近干枯,古雪先生就倡议发起对“仙潭”河道的疏浚,方便前来祭祀烧香的百姓通船之利,在此基础上,再进行“陆仙祠”的修复,让新市历史文化再次发出耀目的光彩。
文学让人懂得高贵,心飞辽阔。
诗歌 、美文、民俗、儿歌。 |
博客:新浪(七十二座桥)
http://blog.sina.com.cn/byjn
博客:新浪(浙江儿歌原创)
http://blog.sina.com.cn/u/2298091104
|
我煮时光之茶等你,你携来红尘之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