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不愿种地要不得,“三箭齐发”激活小农户,让粮食安全有保障
最近有网友说,“80后的农民不愿意种地、90后农民不会种地、00后农民不谈种地”,这引起了大家的共鸣,也反映了我国当下小农户的现状,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局面,归根结底是一家一户种地不挣钱,而粮食对我们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农民不愿种地这种情况要不得,要想解决问题,就得寻找问题的根源,然后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农民不愿种地的原因
首先这是由农业资源现状所决定的。我们国家是“大国小农”,拥有14亿人口,耕地面积红线是18亿亩,可以说是“人均不过一亩三分地”;在3.5亿户家庭中,小农户为2.3亿户,耕种着全国70%的耕地,可以说是“户均不过十亩田”。而且在这些可耕种土地中,“巴掌田、鸡窝田”又非常普遍,所以就有了“青蛙一跳过三丘”的说法,这就是我们的农业资源现状,这种现状了就决定了我们要想取得较高的产量,就得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农业生产投入品和体力劳动。
其次是投入产出比低。农民种地,除了保障基本的口粮外,更多的是要将粮食变现,以此来维持其它支出和改善生存现状。但近十几年,粮食价格远远低于物价的上涨,一边是多年的粮食价格低位运行,一边是农资产品的不断提升,一年下来扣除各种费用所剩无几甚至是赔钱的,更不要说遇到不可控的天灾人祸。
付出辛勤的劳作和昂贵农资产品的投入,却得不到应有的回报,说白了农民之所以不愿意种地,主要还是生产经营效益低下的问题,也就是不挣钱的问题。
“三箭齐发”激活小农户
要想改变农民不愿意种田的现状,唯一的途径就是让农民提高生产经营效益,说俗点就是有钱可赚,出路在哪里?可以肯定的是以举国之力发展现代农业,让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
1.重视小农户的根本不能变
我们的农业资源现状决定了未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一家一户的小农耕作本质上是不会有大的改变,这是发展农业的基础。这就需要在制定惠农政策、补贴资金方面加大力度,切实维护好小农户的利益。
在生产投入方面,在控制主要投入品如化肥、农药、种子的价格外,还需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大力引进和开发农机具,以最大限度的减少人工负荷,同时推广科技兴农,科学施肥、科学栽培管理,以此来改变当下经验种植、粗放管理的现状。
在粮食消化方面,传统的方式是将粮食售卖给客商,如此,小农户永远没有议价权也没有定价权。可以以农村为基础,进行结构性的农村业态调整,鼓励在农村创造出负责销售的三级产业,借助发达的网络和媒体,将农村产品销售至城市甚至是全球的消费者面前,让农产品的销售不仅仅是依赖运销和配销…
总之,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让生产成本降下来,让经济效益提上去,这是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的主要办法之一。
2.让小农户有参与感
说实话,当下我们有一些惠农政策,在具体执行时被一些人给念歪了经,人为垒大户而排挤小农户,甚至忽略解决乡村小农户资金及技术困境等问题,补助的对象也难以真正惠及弱势小农户,最后造成的结果是补助了一些具有一定实力的种粮大户、流转大户和相关产业,加剧了大者恒大、小者恒小的农业M型化问题,让小农户没有参与感甚至边缘化。
3.注重带动小农户
近些年,在政策的带动和扶持下,各地都涌现出了不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这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逐渐成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中坚力量。应鼓励他们与小农户展开合作与联合,提高组织化程度,共同创造具有竞争力的产业形态。
这种好处是可以稳定的雇佣青年回乡就业,也可以根据 经营需要,向外聘用具有一定农业技能的人才协助乡村发展,还可以确保融资与投资的财源。
要让农民有种粮积极性,最终还是要让种粮收益有保障,让农民在付出劳作后能够获得真金白银的回报,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调动种粮积极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