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家长朋友们早上好
欢迎您来到博瑞智早课堂
今天为大家分享的文章是
《读不懂孩子的谎言,你永远成为不了好父母》
想起网友的一个提问:孩子出现哪些行为,让你觉得最不能接受?记得我第一次发现孩子撒谎时,内心也是难以接受的。当时只想快刀斩乱麻,把“撒谎”扼杀在摇篮里。多伦多大学的发展心理团队,对孩子撒谎研究了20年后发现:2岁的孩子,就有30%开始说谎了。到了4岁,竟有高达80%的孩子说谎。
白色的谎言:为了客气说谎,如生日礼物不合心意,却说很喜欢。黄色的谎言:为了谦虚说谎,如考了满分,却说考的不好仍需努力。
还记得小时候,班里流行吃跳跳糖,可是妈妈零花钱管得严,不让吃零食。我想如果直接问妈妈要钱,不仅要不到,还免不了一顿数落。斟酌再三,我把买铅笔的钱花了,还骗妈妈说钱不小心掉了。当孩子迫切地想要一个东西,而父母又明令禁止时,谎言就这样诞生了。看到过一个新闻,男孩不小心把新买的手表弄丢,却不敢承认。今天说借同学了,明天说同学忘记还了,后天说落在学校了。因为他知道,告诉了父母,不仅于事无补,反而还要面临父母的指责,打骂。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往往决定了孩子对父母坦诚的程度。孩子撒谎,理由可以千奇百怪,但不管孩子为什么撒谎,父母都不能忽略一个重点:孩子撒谎只是一个表象,孩子为何撒谎,才是掩盖在表象下,急需父母看见的真相。朋友的女儿多多不爱刷牙,所以每次喊多多刷牙时,多多都说自己刷过了。“每一句谎言的背后,都有他的诉求,谎言是假的,但诉求是真的。”“你的教育,她听见了,她想表达的声音,你听见了吗?你了解过她为什么撒谎吗?”
回家后,朋友敞开心扉,心平气和地问女儿,“你明明没刷牙,为什么要撒谎”?多多说:“平时你都不和我玩,如果我不好好刷牙,你就会多花一点时间在我身上。”朋友这才明白,原来谎言不过是有意图的错误描述,却真真实实地表达了孩子的心声。孩子说谎不可怕,可怕的是父母被“撒谎”二字吓到,忘了去听孩子想传达的渴望、委屈、痛苦。公益广告《盼归》里,刚强的爸爸出门打工去了,留下他和奶奶相依为命。考了满分,却对爸爸撒谎“我只考了49分,老师喊你回来一趟”。村支书带人帮忙修水龙头,他不分青红皂白就告诉爸爸“村支书带人拆我们家房子了”。但每句谎言背后的那声“你快回来吧”都是真真实实的呼唤。那100句谎言里,有101句其实都在说:“爸爸,我想你了。”谎言,只不过是孩子的另一种表达,一种更能引起父母注意的表达。为人父母,我们需要做的不是一味批判孩子说谎,而是透过谎言,听到孩子的真话。这些做法,并不能有效制止孩子撒谎的行为,只会让孩子的撒谎技巧越来越高。“家长在思考改变孩子的问题时,切入点永远应该是如何改变自己的教育方式。”
心理学教授李康在儿童撒谎的研究中发现,要避免孩子撒谎,大人的榜样作用非常重要。纪录片《小孩的神秘生活》中,有个小男孩在玩游戏时,为了得到更多的糖果,选择了作弊。原来男孩的父母允诺他只要在学校表现好了,回家就可以玩游戏,买新衣服。但他知道父母是骗人的,所以他就不想好好表现,也学会了骗人。“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故染不可不慎也。”
当一个人被一种词语名称贴上标签时,他就会做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标签内容一致。父母若因为一次的撒谎,就给孩子贴上不诚实、撒谎精的标签,就会导致孩子不断向负面标签靠拢。
钟南山曾透露,自己小时候也曾说谎,把本应上交学校的伙食费私藏起来,买了零食。没想到,母亲没有过多的责怪,只是对他说:“你这么做是不诚实的。”“南山,你好好想想,你这样骗我们,你到底对不对。”
在选择撒谎的那一刻,孩子面对的不仅仅是犯错后的愧疚,还有对父母的心虚,谎言被拆穿的恐惧。甚至包括为了圆谎,不得不编造一个又一个谎言的心理压力......其实,撒谎≠坏孩子,父母无需过度反应,伤了孩子,也伤了亲子关系。要知道,教育的方法有很多种,我们可以选择最适合孩子的。要让孩子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不一定非要撒谎。本文来源于女儿派(ID: nverpai),关于养育女儿的干货,这里都有;关于养育女儿的苦甜,这里都懂;愿她们一生纯良,一生知礼,一世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