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作文模拟题导写:“记忆中的那份甜”
(原文摘自:帅作文初中版529期第31版)
“记忆中的那份甜”导写示例
(董玉梅 舒明军)
题目预测
每个人都会有甜蜜的记忆。那或许是孩提时代吃到棒棒糖时的满足,也或许是长大后考取第一名时的骄傲,还或许是放假了,终于没有了繁重的功课,自己安安静静地待在家里,听着音乐,翻着喜爱的书……
请以“记忆中的那份甜”为题目,根据自身的经历,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纵观2020年中考作文,命题作文占半壁江山。本命题着眼于学生生活,既可以写自己的生活经历,也可以扣时事热点,写出自己的生活体验。如上海卷的“有一种甜”,湖北荆门卷的“尴尬——别样的生活味道”,四川南充卷的“2020,我的抗疫生活”,吉林长春卷的“我家的中国味儿”,都可与本次写作的主题——“甜”相关联。基于对中考作文试题的分析,此题以“生活经历”或者成长感悟、成长体验为基点,让考生有话可说,有情可抒。
思路导引
这是一道命题作文。本题有三个关键词:记忆中、那份、甜。“记忆中”这三个词提示我们,写作的内容不是现在正在发生的,而是以前发生过的,但是因为事件的特珠性或者重要性,所以一直保留在自己的“记忆中”。“那份”是指那一个,也就是说,作文记述的事件是一件,而不是多件。“甜”是一种味觉体验,更是一种内心感受,那么,“甜”在何处?是谁的内心有这样一种甜呢?依据命题要求,建议学生写自身经历,将主语补充为“我”最好。
这样一看,文题的写作角度非常宽广。万物皆可“甜”,选择什么种类的“甜”,是否阐述清楚这种“甜”的含义,是否表达清楚这种“甜”带给自己的感受,将会成为高分和低分的分界线。写某种本身很甜蜜的东西当然可以,比如棒棒糖、糖人等,但如果能够将食物的甜和抽象的感悟思考结合起来,就会在构思上加分。例如:甜甜的桂花糕寄托着奶奶对“我”的爱;用心咀嚼白米饭就能品出甜香,人生亦是如此等。
还可以反向思考,以平淡生活中的甜、苦尽甘来的甜或忆苦思甜为写作角度,就会在立意上技高一筹。如可以选择“抗疫”主题,给疫情期间的苦加点甜。例如:老师在网课期间,利用软件批改作业,在作业下留有甜蜜有温度的话,鼓励我们学习;那些在社区门口、高速收费站口的志愿者们,在风雨中为人们测量体温,露出甜甜的笑容……这些都可以成为写作中新颖的素材。这样的构思,想必也会加分不少。
推荐素材
素材一:2009年,25岁的杭州小伙杨明随爱心支教团队来到贵州省瓦厂小学,开启他的支教生涯。一年支教结束后,其他支教队员纷纷离开,他却做了让许多人无法理解的决定——参加特岗教师计划,继续在大山里教书。10年来,杨明从微薄的工资中挤出近8万元,帮助贫困学生100多人次,牵线结对帮扶贫困户20余户,联系公益组织、企业提供帮扶物资累计100多万元,惠及15所学校。看到这些孩子不仅有了走出大山的愿望,还有了反哺家乡的决心,他心里感到甜甜的。
素材点拨:甜,是付出;甜,亦是收获。杨明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影响着大山里的孩子们,为他们勾画人生蓝图,让他们的明天更加精彩。
素材二:那个冬天,冷极了。奶奶买来了毛线,执意要为我编织一件毛衣。之后一有空,她就会戴上老花镜,穿针引线,一连织上几个小时。几周过去了,奶奶为我织好了一条漂亮的红毛衣。穿上后,一阵温暖遍布全身。
素材点拨:有一种甜,是奶奶织的毛衣,是妈妈做的家常菜,是雨天上学时爸爸的护送……长辈的关爱无时无刻不让人感到甜,感到暖。
素材三:苏秦很想有所作为,但东奔西跑了好几年,也没能出人头地。家里人看到他落魄的样子,根本不愿意搭理他。苏秦受了很大刺激,从此发愤读书。有时读到深夜,又累又困,他就用锥子扎自己的大腿。学成后,他游说列国,得到燕文公赏识,出使赵国,提出“合纵”六国以抗秦的战略思想,并最终组建合纵联盟,任纵约长,兼佩六国相印,使秦国十五年不敢东出函谷关。
素材点拨:这个世界从来没有无缘无故的成功。只有付出辛苦的汗水,才能尝到甜甜的硕果。
佳作示例
记忆中的那份甜
湖北省襄阳市谷伯中学 肖扬
一只烧糖的小炭炉,一个自带的小转盘,一个闪着银色光泽的勺子,一个薄薄的铲子,一个形单影只的老人叫卖着:“糖画,卖糖画!”
那是去年在樱花谷旅游时偶然看到的。烈日下,立着一把大伞。凑近一瞧,是位皮肤黝黑的老人在做糖画。只见他那饱经风霜的右手握着一把装有糖浆的银勺,时急时缓地操作着,一番绘制后,一个栩栩如生的小狗诞生了!在桌子旁用竹针竖着些成品,有神韵十足的金鱼,似乎随时准备一跃而起;有憨厚可爱的小猪,嘟着嘴仰视我;有机灵小巧的猴子,摆着美猴王的造型……那些糖画上的每一笔都如同老画家用娴熟的手法一笔一笔描绘而出的,又如同雕刻家精心雕琢的得意作品,既没有模糊不清的,也没有糖量不均的。
我不禁想起了小时候。还没上幼儿园的我,用稚嫩的小手握着那比我的脸还大的“龙”,享受着周围孩子艳羡的目光。舔一口,甜蜜蜜的滋味涌入心田。可那么多年过去了,糖画逐渐被琳琅满目的食品所代替,夹心饼干、膨化薯片、珍珠奶茶……只要在手机上动动手指,外卖就能送到家。在这种便捷的诱惑下,还有谁记得儿时那充满未知和惊喜的糖画呢?
“小姑娘,买个糖画吧!”老人慈祥的目光落在了我身上。
我用力地点了点头。转动了和记忆中一模一样的那个转盘,暗自期待能拥有一条和记忆中一模一样的龙。可是,指针却偏偏停在了凤凰上。
在那烧黑的小炭炉里,饴糖已经融化,化作黄褐色的液体在锅中叹气似的沸腾着,不禁令我馋涎欲滴。老人熄掉火,拿起银勺,舀了一勺糖,开始作画。他柔中带刚,握着银勺的手时而快速时而缓慢,架着边框眼镜的脸上时而微笑时而蹙眉。那或圈或点或压或碾的熟练动作,恰似在雕刻着一件精美的工艺品。几番润色后,“凤凰”的初步轮廓显现出来了。
紧接着,就是细节部分。糖浆顺着勺子的一上一下缓缓流出,“凤凰”的羽毛成型了。老人的手控制着勺中糖液的流出,有的部分糖多,颜色便深些;有的部分糖少,颜色便浅些。深浅交错,赋予了“凤凰”别样的生机。高昂的头颅,伸展的翅膀,细腻的羽毛,柔情的眼珠,弯曲有致,与竹签融为一体。这只“凤凰”仿佛要振翅欲飞,冲上天际。
我轻轻地从老人手中接过它,如获至宝地看着这只艳丽的“凤凰”,真美呀!我舔了一下“凤凰”的尾巴,瞬间感受到了儿时记忆中的那份甜。
然而,抬头的瞬间,我再次看着各式各样的糖画造型,突然顿悟:这甜甜的糖画,不正是人们融智慧于创作的典范吗?老人的娴熟动作,不正说明糖画是中国手艺人代代传承的一个注脚吗?正因如此,这种甜才能流传至今,用它的甜蜜滋润着一代又一代人。
点评:这是一篇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习作。小作者巧妙选择了本身具有甜味的糖画,对糖画存在的意义进行思考。儿时的糖画“甜”在未知的惊喜,如今的糖画“甜”在背后工匠的坚守和智慧,逐层推进。作者把普通的糖画、普通的甜味,写出了浓郁的文化味,构思巧妙,立意深刻。同时,作者对卖糖画的老人进行了语言、动作、神态等多处细节描写,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