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的衰亡,成就一代大家——溥儒

爱新觉罗家族到溥心畬这一代,不少人有极高的艺术天分与涵养。因历史的捉弄与巧合,让溥心畬之能成为溥心畬。他自学书画,并终成一代诗、书、画三绝的大家,但他一生并不以画家身份为荣,而仅是将画画作为生计的一个手段。溥儒晚年在台湾对弟子说,如果有人称他为画家,不如称他为书家,如果称他为书家,不如称他为诗人。

溥心畲(yú)(1896年9月2日~1963)原名爱新觉罗·溥儒,初字仲衡,改字心畲,自号羲皇上人﹑西山逸士。出生于北京恭王府,其祖父是恭亲奕欣(道光皇帝六子),十二岁时曾受命入宫甄选皇帝,但未中选,后来慈禧钦点其堂弟溥仪继位为皇帝。 溥儒自幼饱学,稍长专心研究文学艺术,画工山水、兼擅人物、花卉及书法,与张大千有“南张北溥”之誉,又与吴湖帆并称“南吴北溥”。

溥儒七岁时(1903年)骑马照片

皇清神童

溥心畲出生满5个月蒙赐头品顶戴,4岁习书法,5岁拜见慈禧太后,从容廷对,获夸“本朝灵气都钟于此童”;6岁受教,9岁能诗,12岁能文,被誉为皇清神童。溥心畲幼年除于恭王府习文,亦在大内接受“琴棋书画诗酒花美学”培育。13岁开始学颜柳大楷与篆书。

清末袁世凯作乱时,溥仪父亲已过世,母亲带着他与弟弟到西山避难。随后清帝国被推翻、军阀割据的动荡期间,溥心畬和母亲一直在西山隐居,溥心畬自称西山逸士,闲来无事,终日与书为伴。

隐居十二年后,再迁居颐和园,并专事绘画。但他并未拜师学画,作画的功力,全由拟摹古人法书名画,自学而来。因他书香诗文的涵养深厚,加上出身皇室,自小与宫庭大内的珍藏为伍,有许多观摹体悟的机会,兼以资质聪颖,终成诗、书、画三绝的全能文人画家。1924年迁回恭王府的萃锦园居住,涉足于社会之中,开始与张大千等著名画家往来。两年后,他在北京中山公园水榭,举办了首次书画展览,因作品丰富、题材广泛而声名大噪,获评“出手惊人,俨然马夏”。1932年,溥仪在“满洲国”当了伪皇帝,溥家兄弟趋之若鹜。

母亲亡故 刺血书经

1937年,溥儒生母项太夫人病逝,为了表达哀思,他在项太夫人棺盖及前后左右四周用蝇头小楷精心写满金书。时家贫,他曾收藏过稀世国宝西晋大文学家陆机《平复帖》,该帖历来被视为珍宝。著名收藏家张伯驹曾出价20万大洋欲购藏此帖,被溥儒先生拒绝。但当其母突然病故,急需用钱之时,溥儒先生不惜4万贱卖《平复帖》以厚葬项太夫人。正是有如此深重的孝心,才有了今天的这幅用心良苦的刺血书《波若波罗蜜多心经》。庚子(1960)年距项太夫人仙逝已二十三载,溥儒已为花白老人,对生母项太夫人依旧难忘,拳拳赤子心和对生母的殷殷思念,因佛教文化有“剥肤为纸,刺血为墨,燃指为灯”的故事,发愿刺血为墨,书写经卷,以表虔诚。“刺血书心经,追远永慕,祈为冥福”,字里行间透露出老人的虔诚和执着,让人动容。

去往台湾之后

1949年10月18日,新中国成立不久,溥心畲藏在一艘小船里,从上海冒险偷渡至舟山群岛(当时舟山仍为蒋军所据),又从舟山辗转赴台,并于台湾师范大学执教,为贴补家用,亦曾在自宅开班授徒、至亚洲各国讲学,并以愧对前先祖为由,拒绝了第一夫人宋美龄的拜师习艺邀约。在其自传中,溥心畲提及居台期间,曾为堂弟溥杰夫人回大陆夫妻相聚之事与寻找战后失落的末代皇后婉容之下落,数度赴日;由于溥杰之妻乃日本昭和天皇舅妈之女,故他赴日时曾住居日本皇宫,还与天皇聊聚旧事;让他印象最深刻的是,昭和天皇曾问他:“身为亡国的贵族有何感想?”

1959年,台湾历史博物馆特地为他举办个展,展出作品多达三百八十幅。1963年11月溥心畲患鼻咽癌在台北病故,年仅68岁,葬于阳明山。1991年溥心畲长子溥孝华病重住院期间,家宅遭歹徒入侵将其妻姚兆明杀害。由于溥孝华早已将其父遗作藏于壁内,致歹徒遍寻无所获;溥孝华去世后,遗物处理小组乃将溥氏遗作一分为三,分别交由文化大学华冈博物馆、台北故宫博物院与历史博物馆托管。溥儒的作品安放在台湾这三个具有保存能力的地方,并定期开放展览,让台湾后代所有人,都得以亲近这位一代大师的作品。

他的一生,是在大时代之下,被历史的命运所摆布。若不是辛亥革命,这位皇公贵冑,可能一辈子在宫中安享富贵生活,没有后来的西山读书岁月,也可能激荡不出后来的巨大艺术成就。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