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在贾府的这几年,宝钗一直戴着面具,只有几个人见过她的真实面目
红楼读到精深处,越来越觉得有意思。这两天突然发现,一句“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不仅适合用贾府,适用于贾母王熙凤等人,还适用于薛宝钗。
很多读者说宝钗虚伪,心机很深。之前我很不认可,现在我承认,宝钗确实心机很深,确实戴着一副假面具,让人看不到她的真实面目。
只不过,她这么做的目的,不是要伤害谁,而是想要和贾府保持距离,不被贾府所裹挟。
然而,她在戴着假面具的同时,向少数几个人露出了她的真面目,因为这几个人值得她这么做,值得她真诚相待。
对于宝钗这种戴着面具掩饰真实面目的行为,作者曹雪芹先生深为赞赏,还为她的假面具命了个名,叫做“无情”,她所要掩饰的真实面目,叫做“动人”。
这就是“任是无情也动人”,也是理解宝钗这个人物的重要因素。
寄居贾府,宝钗为何要戴上“无情”的面具?
宝钗是个无情的人,这是粗读者对她的印象,也是贾母、王熙凤等人在前期对她的印象。正是因为这种印象,她们和宝钗保持着距离。
是的,宝钗的无情,与她们热情洋溢的生活态度格格不入,何况,贾府本来就是个热闹场所。
这也正是贾母不喜欢她的原因。
贾母爱热闹,同时也希望能把这份热闹带给身边人,以体现她强大的能力:孩子们,来吧,到我怀里来,这里有天堂般的美好生活,人世间所有的美好,我这里应有尽有。
宝钗不来!
纵然你有最为名贵的首饰,我都不要,因为我不爱花儿粉儿,我崇尚的是自然美,“淡极始知花更艳”,人为的装扮,都只是俗艳。
纵然你有最热闹的戏文,我也不爱,我只爱戏文里那清雅绝妙的词藻。
即使给了我广厦当居室,我也让室内如雪洞般空无,不加装饰。
无论贾母制造多少繁华热闹,宝钗始终只是一个旁观者,冷眼视之,不肯融入。
在贾母看来,这是不识抬举。于是,在带着刘姥姥游大观园时,贾母直接说出了对宝钗的不满:“年轻的姑娘们,房里这样素净,也忌讳。我们这老婆子,越发该住马圈去了。”
即便如此,宝钗依然不改其志,并没有接受贾母的批评和建议,一点都不给面子。
真够无情的!
同样的无情,宝钗还给了王熙凤,而且显得更为无情。
宝钗和凤姐是姨表姐妹,按照常理,进入陌生的贾府,应该和表姐走得更近。然而,对于这个表姐,宝钗的态度是“不关己事不张口,一问摇头三不知”。
对于宝钗来说,王熙凤有着双重身份,既是她的表姐,又是贾府的管家。如果和表姐亲近,将会得到多少便利啊!
王熙凤联合鸳鸯从贾母那里顺出来的东西,如果拿到薛家的当铺,是不是合作共赢?
如果宝钗愿意和王熙凤联手放贷,是不是强强联合?
然而,无论王熙凤怎么和宝钗套近乎,宝钗始终无情以对:“不关己事不张口,一问摇头三不知”,不关我的事,你别问我,我不知道。
从能力上来说,凤姐和宝钗是最应该成为知音的人。凤姐小时候就有杀伐决断之才,秦可卿说她是“脂粉队里的英雄”;宝钗也是小小年纪就代行父职,撑起了家里的事业。在男主外女主内的时代,难得有两个和男人一样干事业的女孩能聚到一起,一家会有很多共同语言。
但是,道不同不相为谋,宝钗用无情拒绝了凤姐的亲近。
贾母和王熙凤,是贾府的两个当权者,一个拥有最高权威,一个拥有操作实权,和这二人亲近,实在是件获益多多的事。但是,宝钗不但不肯巴结她们,反而对她们抛来的热情报之以无情。
这是为什么?
这是因为,宝钗早已看清,这二人所表现出来的热情,都是虚情假意,毫无真情可言。
贾母的热情,是为了给自己的晚年生活增加点缀。她的时日无多,这些孩子们的未来将如何,她从来不关心;凤姐的热情,是为了达到她不可告人的目的,到了可以卸磨杀驴的时候,她会毫不手软。
无情,是宝钗明哲保身的手段:你们的热闹繁华权势钱财,我都不感兴趣,别在我身上浪费时间。不肯同流合污,才能保障不和她样走向相同的归宿。
所以,宝钗戴着“无情”的假面目,是以假对假:你们戴着面具,我也戴一个面具陪你们演戏。
面对真诚的人,宝钗用“动人”的真面目相待。
一个人是不是真无情,要看她对每一个人的态度。如果对每个人都无情,那就是真无情。宝钗的无情,是有选择的,只对某些人无情。对于那些真诚的人,宝钗便取下面具,用真面目相待。
这个真面目,就是“动人”。所谓“动人”,指的是用真情实意打动或感动他人。
我们可以在书中找到若干宝钗“动人”的例子。
金钏跳井身亡,王夫人不知所措,宝钗一边安慰王夫人,一边拿出自己的衣服给金钏装裹,让生者和死者的问题都得到妥善解决。
黛玉读杂书读得“移了性情”,在大庭广众念了禁书中的句子,宝钗单独地把她叫到房间提醒,并用良言相劝,把沉浸在美梦中的黛玉唤醒,让黛玉感动不已。
惜春被贾母安排了艰巨的绘画任务,不知该从何下手,宝钗帮她理清头绪,开出用具清单,让惜春有了明确的方向。
邢岫烟被贾府的婆子丫鬟们欺负,处境艰难,宝钗及时伸出援助之手,让她既保全了体面,又解决了困境。
香菱向往大观园的诗性生活,宝钗便找个借口把她带了进来,并给她创造学诗写诗的条件。
湘云热心好客却又囊中羞涩,宝钗便帮助她筹办螃蟹宴,让湘云做了一回豪气的东道主。
探春改革受阻,方案不成熟漏洞百出,宝钗便以她的经验加以提点和补充,让探春的改革得以顺利实施,
我们来看宝钗的这些“动人”时刻,每一次都是主动:主动过问、主动参与、主动帮忙。
哪里还有一点“无情”的影子?
这才是宝钗真实的样子,是她的真面目。而这些让她露出真面目的人,都是努力生活的人,是真诚的人。
除了这些人,宝钗还对宝玉露出过“动人”的真面目,只不过宝玉是块冥顽不灵的石头,悟性低。直到第六十三回,宝玉看到了宝钗的花签,“任是无情也动人”,他才开始关注宝钗“动人”的一面。
这也是作者的神来之笔,特意让宝玉来揭开宝钗的“无情”面具,看到他的“动人”真面目。作者正是用这种方式告诉读者,宝玉已经被宝钗打动,而且是灵魂上的被打动。在此之前,宝玉只对宝钗的牡丹仙姿感兴趣,从这里开始,宝玉对宝钗的内心世界感兴趣了,被宝钗的“动人”所吸引。
为人处世,要不要戴假面具?宝钗给了我们一个典范的做法。这也正是宝钗身为“山中高士”的大智慧,具备道家文化的灵活与圆融:该真时要真,该假时可假。面对贾母王熙凤这样虚情假意之人,不妨戴上假面目,与之保持距离。但是,对待真诚的人,就要拿出一颗真诚的人来对待。
“任是无情也动人”,做人可以无情,但动人才是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