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康熙古彩瓷器及鉴定方法

一、什么是五彩瓷器
  
五彩瓷器,又称古彩瓷器,明嘉靖时期产生,有五彩和青花五彩。基本色调以红、黄、绿、蓝、紫五色彩料为主等带有玻璃质的彩料,按照花纹图案的需要施于瓷器釉上,再二次入炉经过700——800摄氏度的高温二次锫烧而成,其特点是创造了釉下青花与釉上彩料相结合的装饰方法。
  

  
二、五彩瓷器的历史发展
  
中国古代瓷器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从原始瓷器到成熟的青瓷,又由青瓷发展到北朝白瓷,而后再由白瓷发展到彩瓷将近二千年的历程。其中,从青瓷到白瓷的转变,是在唐宋时期完成的;而由白瓷到彩瓷的转变,则是明清时期实现的。明清时期彩瓷的发展和盛行,使中国古代陶瓷进入了一个鼎盛时期。何谓五彩瓷,据《陶雅》上说:“康熙硬彩,雍正软彩。”又据《饮流斋说瓷》中解释:“硬彩者彩色甚浓,釉付其上,微微凸起。软彩者又名粉彩,彩色稍淡,有粉匀之也。”真正康熙时期的五彩瓷是相当珍贵的,瑰丽多彩,品种繁多。
  
彩绘瓷器在中国陶瓷发展历史的长河中,可谓源远流长。五彩瓷的出现是在继承和发展传统彩绘瓷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北宋时期,北方著名瓷窑磁州窑所烧造的白底黑彩、白釉红绿彩、白釉绿彩等品种,无疑是明清五彩瓷器的先声。
  
金代五彩瓷器的确定,是学术界对近十几年在考古发掘以及海外陆续发现的金代釉上五彩瓷研究的结果。特别是金代定窑的釉上红彩和磁州窑系统的釉上加彩,可以断定是釉上彩的原始阶段,为后期景德镇五彩瓷器的出现起到了启迪作用。
  
元代景德镇逐渐发展成中国瓷业生产的中心,“枢府窑”的瓷器为五彩瓷的产生奠定了基础。清朱琰《陶说》记载:“新烧大足素者,久润。有青色及五色,花且俗。”这一评述认为,作为新品种的五彩器不如元代以白为主的枢府瓷、卵白瓷和青花瓷好,反映了元代尚白的审美习俗。这对后人了解元代有五彩瓷这样一个事实,恰是一个有力的注脚。童书业先生曾说过一段话:“从整个瓷器发展史看来,元代是一个中衰时期,旧瓷虽然衰落,而新瓷已在酝酿,我们不能小看元代瓷器中的创新因素。”发现了带有“博陵第”款识的元代五彩瓷器,器型一般比较大,色彩比较鲜明,画工极尽完美,件件都堪称大师之作。
  

三、认识康熙五彩瓷器及鉴别方法
  
康熙五彩和康熙青花一样,是清代景德镇的一个重要品种,它是从明代万历五彩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但万历五彩较多的是青花五彩,而康熙时期,由于发明了釉上蓝彩,凡是需用蓝色的地方,不再借助于釉下青花,而能以纯粹的釉上多种色彩来表达。有红、绿、黄、蓝、紫、黑、金等,色彩鲜艳夺目。
  
康熙五彩烧彩的温度为800摄氏度左右,比粉彩为高,有“硬彩”之称。粉彩在雍正朝盛行以后,景德镇的彩瓷即以粉彩为主,康熙五彩只是作为仿古之作,因此,后人把康熙五彩又称为“古彩”。
  

清 康熙 五彩雉鸡牡丹纹瓶
  
康熙朝官窑注重的是颜色釉,因此代表五彩瓷制作水平的,是民窑而不是官窑。
  
康熙官窑五彩除少数大件器外,多数是小件器,其图案花纹虽亦有少量的海屋添寿及人物故事图外,大多是龙风、缠枝莲、桃果等传统的纹饰。民窑五彩器则器形多样,图案花纹丰富多彩。常见的器物有碗、盘、罐、壶、瓶、杯、盂、笔筒、笔架、插屏、灯座、果盒、花盆、蟋蟀罐、格盘、挂屏等,其中观音尊、棒槌瓶、油锤瓶等康熙朝特有的器物,大多是民窑器。
  

清 康熙 五彩花鳥紋花盆
  
康熙五彩除朵梅、朵菊、花蝶、鸳鸯、九鱼、莲鸟等的雅静图案外,多数画面显得较满,特别以仕女为突出。从明末以来,景德镇瓷器的画面借鉴版画风格,在康熙五彩中更是十分普遍,戏曲故事画尤以三国故事题材为多,历来视康熙五彩以描绘战争场面的所谓“刀、马、人”图案为名贵。事实上这类“刀、马、人”的匦面在元青花瓷中已出现,明代曾一度中断,因为明代官窑器的图案多数是内官指定图样。到明晚期民窑青花瓷大发展后,这种刀马人的画面又开始兴盛。
  

康熙五彩除白地釉上五彩外,更有黄、黑、绿、洒蓝等各种色地的五彩器,它和康熙民窑大件青花一样,多数是为外销而特制的。
  
由于康熙五彩为一代名作,仿品极多,特别以本世纪前期所仿为精,在鉴别真伪方面,应该掌握康熙五彩器的主要的特征:
  
1.康熙盘、碗、瓶、罐类的器底一般均能见到明显旋纹痕及黑疵。
  

2.除少数官窑器的圈足圆浑润滑外,大多民窑器的圈足边呈尖状,而且有斑块残缺的现象。
  
3.器物画面的彩料周围有一圈闪亮的“蛤蜊光”,尤以蓝彩的周围为甚。
  

4.由于模仿明末画家陈老莲的风格,人物脸部都不端正,凡十分端正的人物开相属于后仿,脸部只勾轮廓线,一般並不填色。
  
5.瓶、罐之类器物的底足,往往有二层台的硬折角,其折角凡圆浑者,则属后仿。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