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之大观峰唐摩崖

《泰山道里记》云:东北上为东岳庙,《从征记》所谓“上庙在山顶,即封禅处也”。元时张志纯拓建。明嘉靖间,巡抚曾铣重修,布政使陈儒为记。今上额曰“资始惟元”,又额“上摩苍昊”。

庙北悬崖削壁为大观峰,一曰弥高岩。有唐玄宗《纪泰山铭》,世谓之磨崖碑。高二丈九尺,宽一丈六尺七寸;额高三尺九寸,宽四尺。开元十四年九月御制,八分书,并题额。字径五寸,额字径一尺九寸。朱彝尊云:“碑铭典雅,或是燕、许手笔。而御书遒劲,若怒猊渴骥,羁束安闲,不比《孝经》之多肉少骨。若唐隶尽如此,何惭汉碑碣乎?”王世贞云:“其下三尺许,为拓碑者冬月篝火蚀之,遂不全。”《济南府志》:“碑下截剥落,叶彬补书。”按:彬所补百八字,形似小异。后列从臣题名,字差小,好事者以古篆鑱毁。犹有“开国公臣李仁德,上柱国臣李元纮,臣尉大雅,臣王敬之”三十余字。空处亦有题名,惟颜真卿题名已亡。其巅有大小悬鼓石,下有桃花洞、裂天泉、云水池夹之。又唐高宗《朝觐碑》、苏(延页)《封东岳朝觐颂》,皆磨于崖,并佚。康熙二十三年圣祖仁皇帝御题“云峰”二大字。今上御制《戊辰二月晦夜宿岱顶》诗二首,《恭颂皇祖勒崖“云峰”二大字》诗二首,并勒此崖之西。其上有唐乾封元年刘仁愿题记。南侧一石,高可一丈,南面刻“—拳石”三字,北面刻“聪明正直”四字。孔贞瑄谓之“真泰山”,取五岳真形之义也。

大观峰位于碧霞祠通往玉皇顶盘道右手侧,上面密密麻麻地分布上百处石刻,上至帝王将相,下至普通百姓,均在大观峰留下了自己的印记。习惯上西侧称之为唐摩崖石刻,东侧称之为宋摩崖石刻。今日主要介绍唐摩崖石刻。大观峰叫“弥高岩”,因《纪泰山铭》上方刻有”天下大观“四字又叫做大观峰。

峰上最著名的是唐玄宗《纪泰山铭》。 《纪泰山铭》高 13.3米,宽5.7米,刻序言、铭文及额款共1008个字,是唐玄宗东封禅泰山的纪事碑。整个碑“文词雅训,隶书遒逸,碑刻体伟幅巨,金光夺目”。有明代王世贞评说:“穹崖造天铭书,若鸾飞凤舞于烟云之表,为之色飞。” 原来有唐玄宗从封大臣题名,又有唐高宗封泰山时的《封禅朝觐颂》在西侧,后来均毁。1959年政府拨专款贴金保护,如今您走到大观峰,看到金光闪闪的碑刻便是唐玄宗的《纪泰山铭》。玄宗东封泰山时,还有中书令张说《封祀坛颂》、礼部尚书苏廷页《朝觐坛颂》刻在《纪泰山铭》侧边。从宋代开始,被人铲毁,明代闽人林火享勒刻“忠孝廉节”,清代时,“忠孝廉节”四字又被铲去。因长期遭受风雨侵蚀和人为破坏,铭文现已残26字,6字不可辨认,但瑕不掩瑜,仍清晰可读。

再往西是云峰,常有云雾笼罩而得名。今云峰上有康熙帝题“云峰”,其下有乾隆帝诗刻《夜宿岱顶作》。

各种石刻:与国咸宁”刻石,尊崇”刻石,”岩岩“、据说是赵明诚题写的“青碧丹崖“等等,可摘星辰石刻出现在泰山纪念币上。大观峰摩崖石刻寸石寸金,随着王朝更替、时间推移,后人对于前人的碑刻抹去,刻上自己的所感所想,有点后浪拍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的意思,这种现象屡见不鲜,故而导致很多前人的碑刻不能妥善保存至今,前人残存碑刻痕迹明显。

大观峰前旧有东岳庙,即为泰山神上庙,下庙即如今的泰山下的岱庙。因为网上搜不到半点关于泰顶东岳庙的影像资料,可以想象一下当时的大观峰摩崖石刻可能位于东岳庙庙内,民国年间庙毁,也有说法是拆除于20世纪50年代初。今存台基及清咸丰年间重修碑。此碑在岱顶东岳庙山门外东侧,立于清咸丰七年(1857)。碑高245厘米,宽70厘米,螭首。碑阳文14行,满行44字,凡425字,字径3厘米,楷书。

从玉皇顶下来到碧霞祠,盘道右手边就会看到一拳石,不过因在路旁,游人大都匆匆而过,只关注左侧的大观峰摩崖石刻。该一拳石南面刻“—拳石”三字,北面刻“聪明正直”四字。孔贞瑄谓之“真泰山”,取五岳真形之义也。泰山上的一石一草一木都代表了泰山,具有了泰山的精气神。

网上搜到的泰山学院化学化工学院副教授、理学博士孙家锋关于大观峰碑刻的整理内容,希望喜欢碑刻的朋友多加关注,毕竟这种露天的摩崖石刻随着时间的流逝只会逐渐消失,直至消亡!!!

下一期,泰山之药山,敬请期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