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亭巷曾是主干道,也是美食街,那个知名的酒家已经消失!
碑亭巷位于珠江路与中山东路之间。碑亭巷得名有两种说法,均是因碑而名。一块是纪念清军在南京没有屠城。据载,最初清军南下攻克城池后,数次肆意屠城,人民十分痛恨,民族矛盾愈加激烈。在当时这种的形势下,以豫亲王多铎为代表的一些有远见、有思想的清军将领渐渐认识到,不能这样继续下去激化矛盾。清军攻克江宁(今南京)后,开始注意约束部下,不许滥杀无辜,因而受到人们尊敬。据《钟南淮北区域志》记载:“清豫亲王初下江南,秋毫无犯,城人立碑于巷,以颂功德,用亭覆之。”
还有一块雕有“红楼一角”的石碑。据考证,碑亭巷为清代江宁织造府西限,曾此发现过一块刻有“红楼一角”四字的石碑,碑亭巷因此而名。近年来,在此附近还发现过不少假山石等文物,不少红学家认为《红楼梦》里大观园的场景布局,取用了这里的背景材料。
碑亭巷曾有座八月梅花草堂,据载:“八月梅花草堂在碑亭巷,侯康衢太守宅也。梅树八月开花,花皆绿尊。梁闻山以名其堂。”
碑亭巷跨跃杨吴城壕的位置,最早是用船筏与红板连结两岸,故称“浮桥”,现在几经修建已成了 “名不符实”的坚固石桥。浮桥附近有不少“知名”的小饭店,名曰“包饭作”,抗战以前每月五元,即可每日到此三餐,中午两荤一蔬一汤,吸引了不少单身的工薪一族。
碑亭巷最有名的饭店当属曲园酒家了。曲园酒家以其地道的湘菜赢得食客青睐。社会各界名流常在此办宴,尤其居京的湖南人常相邀在此。曲园酒楼的湘菜是由湘江流域、洞庭湖区和湘西山区三种地方菜所组成,以长沙菜为代表,其菜系特点是常用熏腊原料,烧、蒸、煎、炒等烹饪手段并用,讲究入味,具有酸辣、鲜香、软嫩等特色,在南京独树一帜。著名的传统品种有腊味合蒸、东安子鸡、紫龙脱袍、奶汤蹄筋、发丝百叶、汤泡肚尖以及怀胎鸭子、红烧狗肉、烤全猪等,多年来一直深受人们的欢迎,酸辣肚尖、红煨甲鱼裙爪、东安鸡、蒸腊盒等特色菜成为曲园酒楼经久不衰的看家菜。
出生湖南的民国政要谭延闿,不仅著名的书法家,也是著名的食客,即使行军打战,也要有好几个担菜挑子随侍听候吩咐,两名专做海味和湖南菜的厨师更是到哪都带在身边。谭延闿是曲园酒家的大股东,招牌就是他亲笔题写,他当然也是曲园酒家的常客,因此又曲园酒家又吸引了许多民国政要。“安东鸡”的得名就是始于唐生智将军。唐生智喜欢吃一种用煮熟鸡肉,退掉鸡骨撕碎成条,再加姜丝、葱白、红椒等佐料爆炸而成的特制鸡肴,因为唐是湖南安东人,故名“安东鸡”。
“安东鸡”用料及火候十分有讲究,谭延闿喜欢吃,但不是他的最爱。谭延闿特别喜欢吃“清蒸炖鸭掌南菇”、“素鱼翅”等菜肴,并喜欢喝陈年花雕。可能正是如此过度地贪杯好吃,终于酿下了他日后因脑溢血而亡的祸根。
曲园酒家成为南京经营湘菜的头块招牌,很多湘菜名厨如周迪吾、刘清溪、孔浩辉、彭长贵、周子云、周九龄等都曾经在曲园当过大厨,特别是国府还都后的“行宪国大”期间,几位候选人为了拉票,竞相在曲园请客,一时客流不息、高朋满座。
现在的碑亭巷,已经不再那么显眼。曲园酒家已经拆得没有了踪影,也许是历史的传承,浮桥的南端依然还有许多饭店,但已经没有了独有特色。有的路段已经拓宽,但拓宽的路段大多又被一些饭店占用,成为“大排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