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人物志·2020庚子艺术百家——郭列平

郭列平,1970年4月出生。 国家一级美术师。 江苏省书法院专职书法家。 江苏省国风书画院副院长。 曾就读于中央美院国画系书法专业、首都师大书法研究院、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中国画写意人物专业。 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标准草书学社社员、江苏省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江苏省青年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政协委员、江苏省侨界书画院副院长、盐城市书画院院长、盐城市美术馆长、盐城市书法家协会主席、盐城市民盟副主委、盐城市政协常委、盐城市永宁书画院院长、盐城市侨联书画会会长。

郭列平2000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书法展。被中国书协等授予“中国书法进万家活动先进个人”、“送万福进万家活动先进个人”、“ 当代中青年书法十家”、“ 首届江苏省优秀青年书法家”、“江苏省德艺双馨中青年文艺工作者”、“江苏省333工程”高层次人才培养对象、“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盐城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盐城市德艺双馨中青年文艺工作者”(荣立三等功)、盐城市道德模范提名奖等荣誉称号,获盐城市政府文艺最高奖盐渎文化新人奖和市政府文艺奖。

郭列平书法作品数十次获全国金奖。书法作品参加首届中国书法最高奖——兰亭奖书法展;当代书坛名家工程——全国五百家精品展;第七、八届全国书法篆刻展;全国第七、八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第五届全国楹联书法展;首届大字书法艺术作品展;全国第二届行草书书法展;全国第二届流行书风书法展;全国册页书法展;全国手卷书法展;全国第二届隶书书法展;当代实力派书法家作品展;中国近现代书画展;中国美术馆书法学术精品展等近200次国家级展览。

书法作品被北京故宫博物院、中国美术馆等国内外几十个博物馆、美术馆及海外藏家收藏。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上海东方卫视、南京电视台等数十家电视台以及《人民日报》、《中国书法》、《书法》、《书法报》、《美术报》、《书法导报》等国内外近300种刊物专版专题介绍郭列平书法艺术。郭列平在国家中文核心期刊《瞭望》、《艺术百家》、《书法》等杂志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北京荣宝斋出版社等出版了郭列平个人书法专辑近20部。

作品欣赏

厚积与虚灵

——读郭列平的书法艺术

文/薛元明

马克斯·韦伯曾说过,现代社会是一个“不再迷人”的社会。其实不仅“不再迷人”,而且是一个让人很容易迷惑、迷茫甚至迷失的社会。身处现代社会,常常不可避免地陷入大众文化、娱乐文化、商业文化的逻辑。所预示的现实和潜在的危机在于,随时都要面对传统文化的隐去和黯淡,面对历史文明的消失。当下正面临着这样的窘状。有鉴于此,需要重新认识传统文化,用古典文化、经典文化来抵消过分当代化的盲目性、庸俗性和浅薄性。对于书法,也必须建立在这样一个前提下,才能够“不断地重新问题化”。

书法传统内在的博大精深,是以经典作品为内在规律来支撑,由此树立了一个完整的高标体系。如果想从当代书家中寻找到一个高标无疑是很难的,因为没有古人的心气和学养,依然在传统门外徘徊。有鉴于此,必须对书法保持一种虔诚和敬畏,进而致力于艺术创造和生活积累的两极,做到两者不偏废。而要想在书法上有所为,有所创造,必须真正做到“入古”。董其昌终其一生,都在强调“入古”,认为时人多恶习,皆临古不足所致。《容台别集》中的题跋,皆基于这一点有感而发:“今人朝学执笔,夕已勒石,余深鄙之……。余学书三十年,不敢谓入古三昧。”“此余已丑所临也,今又十年矣,笔法似昔,未有增长,不知何年得入古人之室。”所以说,面对深沉的书法传统,很多书家不要说打出来,实际上根本就没有打进去,甚至在认识上都没有到位。

之所以说上这样一段话,旨在强调,一个书家必须对自身所处的现实环境与文化传统了然于胸,否则从一开始就会限于盲目和被动。书法家写的不仅是技法,而是思想。

列平兄显然有过深思熟虑。从他的临创作品来看,注重入古。入古而能知古,做到不泥古。因为他善用个人的灵气来化解。灵气并非玄而又玄,以庄禅思想为基石的东方玄学,是中国传统艺术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庄禅思想的核心是“以无为本”。所谓的空灵,首先要做到虚空,否则空而不灵,与灵性毫无关系。将自己的心灵腾空,是获得灵性的第一步。简单地来说,就是要让自己的心沉静下去,不为物欲所困扰。

但另一方面,书家必须不断地充实自己,也就是刚才所言及的生活积累。如今闭门造车的书家实在太多了,沉湎于技巧,最终局限于技巧,因为不能将技巧化为自己的血肉,成为抒情达意的桥梁,仅仅只是一种依赖的工具而已。生活的厚积与艺术的虚灵看似矛盾,实质休戚相关,需要一种转化能力,有一个转化过程,学养要跟进。列平通过外出游学来开阔眼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断提升自己。当然,还必须有持之以恒的勤奋。但在当下,还要区别真实的利益和无知的勤奋。现在很多人的勤奋可以概括成三个字,就是“忙死了”。心思并没有集中在书法上,往往劳而无功,而且会在厚积和虚灵之间出现对立矛盾,一方面无丝毫积累,因为都是无用功,另一方面,过于功利化的目的,物欲膨胀,灵性逃遁,“虚灵”变成了“空虚”。

得益于厚积和虚灵之间的自由转换,列平在书法上取得了不俗之成就,博涉多体。对于他的书法,我尝试拈出“厚”和“气”二字加以品评。“厚”是一个极其重要的书法语汇。当代书法所存在的通病,正因为“厚”的缺失,以至于甜俗、尖薄、浮躁、怪诞、狂野、怯弱等诸弊丛生。厚是一种包容蕴蓄,一种深沉的积淀,浑厚华滋、回味悠长。具体来说,就是以篆书、篆意来统摄,以篆入隶、以篆入草、以篆入楷、以篆入行,使所入之体原来的笔法上有更多丰富变化。碑帖结合,糅成行草,鲜活可行,但确实有相当的挑战性,因为碑的特质是“涩”,草的特质是“畅”。不过,北魏摩崖、碑志极多,千姿百态,得一瓢饮可受益终生。列平于此花了大力气。北碑具刚劲雄健特色,再加大篆曲折劲转的韧力,故其书多见阳刚之美。同时他又能做到以平常心感知真实自然、现实生活,时而流露出秀逸韵致,就像石涛所说的:“画受墨,墨受笔,笔受腕,腕受心。”众多的作品集中在一起,汇成一个强烈的个人气场。在锤炼的过程中,也让自我生命因书法而丰厚。

列平是自信而敏锐的。这一点非常重要,能够建构自己的艺术价值观,包括提炼融合,张力表现,风格协调等诸多方面。理念决定取法,取法形成风格,个人风格最终生成格调和感染力。现在很多书法家缺乏自信。书家的人格魅力,不光是在展厅里,生活中的一举一动,都能够见到个人风范,来自于日常的修炼。书法需要字外功,书品、人品、学问三者应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李瑞清曾说:“学书先贵立品,右军人品高,故入神品。决非胸怀卑污而书能佳,此可断言者。”当书家向更高阶段行进之时,不再仅仅只是笔墨技巧问题,与官位权势更无关,而是文化思考、思想深度及个人天赋。列平兄对生命的存在、个体的自由及人生与书法的关系等进行全方位考量,并立足当代,展示出自己的笔墨精神和人格魅力。我期待列平兄更上层楼,早日成就个人经典。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