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鲜数据背后,小游戏的破局之路 | 游戏论坛

光鲜的数据背后仍是阵痛,小游戏何时回归内容?

自4月份微信开放小游戏后,仅3个月,微信平台就已经上线了超过2000款小游戏。

小游戏来了

从2016年开始,国内外互联网巨头就开始对这个“无需下载、即点即玩、玩完即走”的品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FaceBook平台,Instant Games已经上线了超过2600款小游戏。

和中国游戏行业一再显露的颓势产生鲜明对比,国内小游戏市场增长的突飞猛进。在7月10日的微信小游戏官方分享会上,北京豪腾嘉科CEO 曹晓刚公开了《海盗来了》的运营数据——《海盗来了》峰值DAU超两千万,月流水破亿。

但在小游戏蓬勃正常的同时,问题也随之而生。

据相关人士爆料,目前已经出现了“垄断”抄袭公司,它们对小游戏换皮明码标价,并相当高调。由于现在很多小游戏都是轻度游戏,复制的难度相对手游要低很多,而且周期也很快,比较热门的小游戏只需一周就能完成换皮。而在换皮之后,借助流量公司导来的流量,辅以小游戏本身的关系链裂变,一场收割就开始了。

小游戏本身轻度+流量的玩法使得小游戏复制成本较低,也让小游戏领域的灰产变的更加难以抵御,但这并不是唯一的原因。

微信小游戏产品总监李卿曾对媒体表示,“最早所有开发者的心态都很简单:用最低的成本试一试。”而且相比起手游、端游,小游戏不需要申请游戏版号,门槛也比较低。

较低的门槛让小游戏的灰产从业者不用再担心隐含的政策风险,在版号制度挤走了手游和页游的灰产空间之后,小游戏成为新大陆。

“和其他平台的游戏不同,小游戏领域,无论是产品还是受众都不够成熟,整体的生态都是一个发展期状态。”

流量万能,内容脱轨

围绕着游戏行业究竟是不是“文化创意”行业的争论从未平息。而从市场给出的答案来看,外国以内容为主的3A大作和国内以工业化流程打造的流水线产品在营收方面似乎平分秋色。

“内容不是问题,问题是量”。

在手游行业,买量成本的不断提升已经成为业内无法避开的话题。在游戏产品的积累后,扑面而来的审美疲劳让玩家用脚投票了这样的趋势,同时也是行业多年依赖流量轻视内容种下恶果的显现。在新生的小游戏领域,这样的情况正在加速循环。

业内人士透露,无论是原创小游戏,还是换皮小游戏,如果想要变现,就必须要保证流量,内容反而不需要过多把控。

目前,小游戏的变现方式主要通过两种:一是广告,二是内购。而除了极少数小游戏能够通过内购大量变现,大多数小游戏选择了通过合作广告变现。这样的方式无疑对小游戏本身的用户基数和活跃有着较高的要求,而提高用户基数的最主要途径就是买量。

市面上的流量公司有两种运营模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