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湿性关节炎是只使用免疫抑制剂吗?疗效为什么这么慢?
在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中,很多患者在拿到药物后,吃了一个月,却没有明显的疗效。有些患者明白自己吃的药物是免疫抑制剂,它的起效慢,是无法立马起效的,于是忍着疼痛继续服用,但不知道免疫抑制剂的药物特点,就会觉得是医生不行,吃药不久后就会换一个医生。
药物作用
医生会给患者开出免疫抑制剂药物来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是由于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自身免疫病,主要是人体中有一些过于活跃和异常增殖的免疫细胞,他们的异常引起了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病理发展和组织器官损伤。免疫抑制剂的作用是为了抑制免疫细胞的增殖、免疫反应和炎症的发展,从而达到治疗类风湿的目的。
在抑制免疫细胞增殖方面,需要作用于免疫细胞的DNA合成过程,通过减少具有主动功能的免疫细胞数量来达到治疗效果,这往往在一两个月内无法达到明显的治疗效果。
在消炎方面,以甲氨蝶呤为例,它通过酶的催化,与谷氨酸基团产生聚合反应形成MTXPG,起到提高腺苷抑制炎症反应的作用,达到消炎治疗的目的。研究发现,红细胞内总MTXPG达到稳态的中位时间为6~14周。甲氨蝶呤单独用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时,时间一般需要1~3个月,但有些患者需要更长时间。
联合用药
其实对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并不一定选用免疫抑制剂一种药物,可以尝试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非甾体抗炎药、激素,如果经济条件允许,还可能选择生物制剂。这三种药物虽然效果不强,但都能够消炎止痛,减轻关节的疼痛与肿胀。
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转化、代谢和治疗是一系列复杂的过程,不同药物的起效时间差异很大。免疫抑制剂是慢效药,生物制剂和激素基本上是速效药;非甾体抗炎药起效比激素慢,但比免疫抑制剂快得多。
一般医生为类风湿患者开药时,都是以免疫抑制剂为主,而激素和非甾体抗炎药则与免疫抑制剂结合,起到“桥梁”作用。主要是为了抑制和减少炎症反应,在免疫抑制药物发挥作用前可以先缓解一下症状。
药物判断
一般来说类风湿的治疗在一个月之内就应该取得效果,如关节疼痛与肿胀的减轻。如果没有出现症状,可能是患者没有及时复诊或药物调整不及时所致。如果认为类风湿药物是“慢作用药物”而疗效慢,那只能说明患者陷入了一个误区。
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患者都会对一种免疫抑制剂产生反应,有的患者使用某种免疫抑制剂是不会产生效果的。因此在症状减轻的情况下,需要判断免疫抑制剂的疗效。也可能是患者的病情发展比较快,正常的药物剂量已经无法控制病情的活动,于是出现了一边治疗,一边症状加重的情况。对于这样的情况,患者要及时复诊,与医生保持联系,及时调整药物种类与剂量。
类风湿性关节炎会影响到患者的生活质量与工作能力,如果加上治疗效果不理想,更会增加患者的心理压力。其实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已经非常规范了,如果患者发觉自己的药物吃了一段时间不起效果,需要及时跟医生联系,医生会根据你的检查结果,为你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