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小珊治疗口腔扁平苔藓的临床经验
高小珊,女,62岁。重庆市中医院主任医师,重庆市名中医。荣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第三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擅长治疗肝胆、脾胃、心血管及口腔黏膜病。以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各型肝炎、口腔溃疡、扁平苔癣疗效显著。
笔者有幸成为高小珊老师的学生,继承其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现将高小珊老师在治疗口腔扁平苔藓方面的临床经验总结如下。
扁平苔癣是一种非感染性慢性炎症性黏膜疾病。它的特点是在口腔黏膜上出现由白色小丘构成的条纹,白纹向各个方面延伸,线条完整,可交织成网状,或呈树状,也可单线条或绕成环形。其白色网状损害较多见于磨牙区黏膜和前庭沟,可自后向前蔓延,黏膜区域可充血,可有水疱形成,且极易破溃,迅速形成糜烂面,局部治疗后糜烂愈合,白纹重新出现。
口腔损害还可见针尖大的微隆起丘疹、粟粒状水疱(多见于软腭)、圆形或椭圆形基本对称的斑块。花纹基部黏膜正常的称为普通型,黏膜充血的称为充血型,糜烂的称为糜烂型,经常起水疱的称为疱型、舌背有舌乳头萎缩而微显凹下,表面光滑呈白色微显淡兰色斑块的称为萎缩型。此病的发病与情绪有较大的关系,潜伏期可长达数年。常因情感刺激、压力过大等诱发。多见于中年妇女。如有充血、糜烂、则有灼痛,进食刺激性食物时症状尤为明显。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局部病变往往与全身其他脏腑的病变紧密相关。口腔扁平苔藓的发病原因多从经络脏腑分析,因脾开窍于口,心开窍于舌,牙龈属脾胃,肾经行舌两侧,故与脾胃心肾等脏腑经脉关系密切。肝藏血主疏泄、谋虑,以气为用,易受情志因素影响。情志受损,郁火冲逆,则肝失疏泄,气机不畅。肝气郁久则化火。《丹溪心法·六郁》云:“气有余便是火。”郁火循肝经燔灼炎上,伤津耗液,灼伤黏膜。心肾之火上炎,脾胃湿热上蒸,或外感风热火毒,都可引发口腔黏膜病。
高小珊老师认为:口腔黏膜病属湿热蕴结,肝肾阴虚,虚火上炎者为多。阴虚火旺、情志内伤,五志过极或素体亏虚,皆可致肝肾阴虚,阴不制阳,而见肝阳上亢。《素问·痹论》曰:“肝主身之筋膜。”肝阴不足,肝血亏虚,口腔黏膜失于濡养,拘急痉挛致生网纹、丘疹。肾阴不足则虚热内生,阴虚火旺,血热妄行,致黏膜充血和出血。气血两亏,血虚风燥、饮食不节、劳役过度损伤脾胃,运化失司、元气不充或久病耗损、气阴暗耗皆可导致气血之源匮乏,日久则气血两亏。气虚则推动不力,失其温煦;血虚则不能上荣,失其濡养。而见口腔黏膜的萎缩,苍白,舌体胖大等。脾气虚易生阴火,阴火上冲可引起口舌糜烂。血虚生热,化风生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风胜则动。”血热妄行可致黏膜下瘀斑、出血。胃火上升、外感热邪、五气过极化火或饮食偏嗜辛辣、恣食肥甘损伤脾胃而致湿热内蕴。胃伤不能纳,脾伤不能化。纳化失常,化源不继,久而积滞生热,湿郁化火。脾开窍于口,火热上炎口腔引发各种病症。
【辨证分型】
肝郁化火型:口腔黏膜上灰白色丘疹呈网状或条纹状,舌侧缘可见出血糜烂甚而水疱,周围伴有白色网纹,有灼痛感。伴有口苦咽干目涩,便干,尿黄。急燥易怒,不能入睡,胸胁胀闷。女性可见经前乳胀或月经不调。舌干红,苔薄黄而腻,脉弦数有力。
肝肾阴虚型:颊黏膜及舌部多见白色条索状斑纹,无充血糜烂,舌背可见斑块,舌乳头萎缩。伴有形体消瘦,面部烘热,牙齿松动,口干咽痛。妇人可见脏燥之证,舌红少津,苔少或花剥,脉弦细数。
气血两亏型:磨牙区前庭沟和颊黏膜上分布浅灰色丘疹,以条索状或树枝状多见。表面粗糙、瘙痒,干燥渗血,但糜烂少见,偶见于舌尖及舌两侧。伴精神萎靡,面色无华,周身乏力,颜面麻木。尿清频,便溏。舌质淡嫩,苔薄,脉细弱。
脾胃湿热型:黏膜损害为斑块状聚集丘疹,多见于牙龈及唇部。常出现较大范围的出血、糜烂。痛痒明显,舌背上乳头脱落呈镜面舌。可伴有急慢性牙龈炎、牙周炎、口腔异味。头痛如裹,咽喉肿痛,口渴欲饮,唾粘口热,心烦不寐。尿黄、便结。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对扁平苔癣,西医多使用抗生素、维生素、免疫制剂、激素等治疗,严重的可采用手术切除,但效果并不理想。中医治法多以祛风燥湿,泻火清心,清热祛痰,活血化瘀通络为主。高小珊老师根据重庆市的地理环境、气候特点、饮食习惯分析,认为重庆患者口腔扁平苔藓以脾胃湿热、肝肾阴虚型为多。故临床常以甘露消毒饮为基本方加味治疗口腔扁平苔藓,疗效显著。其治法如下:
【基本方】
茵陈30g、栀子15g、天麦冬各12~20g、生熟地各12~20g、玄参12~15g、 丹皮12~15g、草决明15~30g、枇杷叶12~15g、露蜂房15~30g、石斛12~15g、升麻15g、黄芩12~15g。
加减:1、肝肾阴虚加枸杞15g、枣皮15g、制首乌30g。
2、气血两亏加黄芪30g、当归10g、党参30g
3、脾胃湿热加石膏30g、藿香10g、苍术15g、厚朴15g。
4、气滞血瘀加柴胡12g、枳壳12g、川芎15g、丹参30g。
【典型病例】
文××,女,27岁。反复口腔糜烂、灼热、疼痛1年多。1年多来反复口腔及牙龈肿痛,继之口腔黏膜出现白色条纹,触之糜烂,疼痛,灼热,口干苦,不欲饮,咽喉不适,心烦易怒,眼胀,失眠多梦,记忆力差,疲乏无力,大便时干时稀,小便正常,月经量多,色暗红。白带量多。诊为“扁平苔藓”,经抗炎、药物漱口,局部外用药等治疗,效果不佳。舌尖红,苔黄,脉细。下嘴唇黏膜有干裂起壳,上嘴唇约0.5×0.5cm干裂,左侧口腔上颊部黏膜有1×1.5cm大小的白色糜烂苔藓样改变。
中医诊断为口糜,属湿热阻滞,兼肝肾阴虚。治宜清热除湿,补益肝肾。
方药:茵陈30g,栀子15g,黄芩15g,生熟地各20g,天麦冬各20g,石斛12g,玄参15g,丹皮15g,升麻15g,枳壳12g,杏仁12g,枇杷叶15g,薄荷12g,草决明15g,甘草6g,藿香12g。7付,水煎服。
二诊时,下嘴唇黏膜干裂起壳已全部消失,灼热较前减轻,糜烂较前好转。现仍疼痛,口干苦,头痛,大便腹痛即泻,小便正常。舌尖红,苔薄白,脉细弱。证治同前,前方加减为:茵陈20g,栀子12g,黄芩12g,生熟地各12g,天麦冬各15g,石斛12g,玄参12g,丹皮15g,升麻15g,枳壳12g,杏仁12g,枇杷叶15g,草决明15g,露蜂房12g,藿香15g,薄荷12g。5付,水煎服。
服上方后,疼痛、灼热、口干苦明显减轻,心烦易怒、眼胀消失。现失眠多梦,记忆力差,疲乏无力较前略减。大小便正常。左侧口腔上颊部白色糜烂苔藓样黏膜缩小为0.5×0.6cm大小。舌尖红,苔薄白,脉细弱。再服5付。
疼痛、灼热、口干苦已基本消失,左侧口腔上颊部白色糜烂苔藓样黏膜缩小为0.2×0.1cm余无特殊不适。继以上方去蜂房、藿香、薄荷、加党参30g、黄芪30g扶助正气。再进10剂后,上述诸证痊愈。
口腔扁平苔藓属中医学“口蕈”、“口藓”、“口糜”等范畴,其发病因素较为复杂,且有明显的个体差异。是多种因素引起脏腑功能失调,病邪结聚,蕴结化热,热邪上攻口腔,灼伤黏膜而成。本病反复发作,久则热邪耗伤津液阴血,阴虚生内热,虚火上炎,阴阳失调,则气血运行不畅,导致口腔黏膜糜烂充血和黏膜粗糙萎缩。从中医辨证分型有肝肾不足,阴虚火旺,脾虚夹湿,气滞血瘀等类型。高小珊老师三十多年来用甘露消毒饮加味治疗口腔扁平苔藓,重在清湿热,益肝肾,补气血。方中以黄芩、茵陈、山桅、疏肝解郁、清热泻火、调理气机,生地、熟地滋肝补肾,滋阴降火;天冬、麦冬清热养阴,清心降火,养胃生津;应用玄参疏解腹中寒热积聚,散痈肿解热毒,除肾家浮游上升之火,既制火又微补;生地、生石膏健脾和胃,清热燥湿;丹皮、丹参、当归凉血活血;甘草味甘,具有补中泻火,健脾和中,解百毒,调和诸药之功效;党参、黄芪扶助正气,固护肌表,托毒生肌。全方配伍,既能祛邪扶正,清热解毒,又可生津止渴,滋肝补肾, 滋阴降火,减少炎性渗出,促进气血运行,有助于口腔黏膜损害的修复、症状的消除及机体的自身调节,增强免疫力,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和全身状况,从而达到治愈扁平苔癣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