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藏经洞的一件唐朝墨迹,神似赵孟頫书法

(元)赵孟頫《灵隐大川济禅师塔铭》

最近,法国的国家图书馆,公布了一件原伯希和(Paul Pelliot,1878-1945)旧藏的文书残片。

法国国家图书馆藏Pelliot Chinois 3687残片

残片的右下角,还有伯希和的编号:Pelliot Chinois 3687。

Pelliot Chinois 3687残片局部

单从书法角度来看,从历朝历代的墨迹中,各位认为:它,应该出自谁人之手呢?或者说:它,最像谁写的呢?

赵孟頫!

反正从第一眼的感觉来看,它很像赵孟頫写的,而且接近赵孟頫晚年的书法风格。

不过,这件文书残片不是元朝的遗物。它,来自敦煌莫高窟的藏经洞,是1908年伯希和从道士王圆箓手中骗走,并带回法国的近万件敦煌文物之一。文书的作者,是唐朝的无名氏书家。

准确说:是武周时期!

伯希和正在敦煌藏经洞挑拣文物

因为它还有一个鲜明的时代特征,那就是文书使用了武则天时期的新造文字。

武则天新造文字(18个)

对照这个表格,可以查出文书残片中的4个“则天文字”:天、地、星、君。

Pelliot Chinois 3687残片:天

Pelliot Chinois 3687残片:地

Pelliot Chinois 3687残片:星

Pelliot Chinois 3687残片:君

天授元年(690),武则天登基为帝,代唐为周。

武则天,除了改服易帜、频繁改元、怂恿亲信薛怀义编撰《大云经疏》之外,还发明了18个全新的文字,替代原有的文字,诏令全国通行,后世称之为“则天文字”。

神龙元年(705)正月二十二日,武则天的儿子——太子李显,调动羽林军,联合宰相张柬之,发动神龙政变。一代女皇武则天,被迫退位。

两天后,李显登基,是为唐中宗。李显,虽在位时间不长,但他对于恢复唐朝旧制,起到了重要作用。

其中,很重要的一环便是废黜“则天文字”。“则天文字”,共有18字,除“曌”字保留外,其余17字一概废弃。(“曌”是武则天的名,而武则天毕竟是李显的亲生母亲,所以得到保留。)

从天授元年(690),到神龙元年(705),“则天文字”在全国的通行,仅仅十五年。

真是:其兴也勃,其亡也忽!

在文物鉴定上,常常以则天文字的出现视为武周时期的一个特有现象。

所以,这件无名氏书家的Pelliot Chinois 3687文书残片,最可能是武周时期的作品,也就是7世纪晚期至8世纪初期。

接下来,我们再看看这件作品的局部高清图:

Pelliot Chinois 3687残片局部

书法爱好者们,可能会提出:这件武周时的敦煌残片,书风神似李邕(678-747,史称“李北海”)啊!

的确!台北故宫藏有一件(传)李北海的《出师表帖》,为墨书。当然,是否为李北海真迹,尚存一定的争议,但至少是李北海传派的高手之作。

(传)李北海《出师表帖》局部,台北故宫藏

我们将这件(传)李北海的《出师表帖》,与这件武周时期的敦煌Pelliot Chinois 3687,作单字的对比,发现两者结构、运笔基本一致:

左:李北海《出师表帖》。右:Pelliot Chinois 3687残片

可以想象:在唐朝遥远的西北边陲——敦煌郡,一个默默无闻的民间高手,用“李北海”的书风,为我们留下了一段精妙的书法。

不过,唐朝的敦煌文书,不仅留下了这件“李北海”,甚至流传了多件王羲之《兰亭序》的临本。当然了,书写的水平也是参差不齐,比如这件同为伯希和带回法国的Pelliot Chinois 2544。

敦煌《兰亭序》临本,Pelliot Chinois 2544(唐朝)

更进一步的分析发现:这件敦煌的武周残片,与其说像“李北海”,倒不如说像“赵孟頫”。当然,风格更类似于赵孟頫晚年的作品。

法国国家图书馆藏Pelliot Chinois 3687残片(局部)

晚年的赵孟頫,正好醉心于李北海的书法。明人王世贞认为赵孟頫晚年:“规模李北海”。

从赵孟頫晚年的作品《胆巴碑》《妙严寺记》《杭州福神观记卷》《玄妙观重修三门记》等来看,也的确如此。

从上述四件赵孟頫作品中,找出与敦煌唐人手迹相对应的字,放在一起做个对比。可以看到:两者相似度很高,其笔法、气韵达到某种程度上的统一:

左:赵孟頫晚年书法。右:Pelliot Chinois 3687残片

所以说:赵孟頫深得唐人笔法,确是实至名归,也所言不虚!

七百多年前的元朝初年,赵孟頫凭借一己之力,让同时代的书家难以望其项背;又超越两宋,远接唐人。

这件武周时期的敦煌无名氏的墨迹,就是实锤铁证!

元朝的赵孟頫,竟然写出了唐朝人的味道,真是厉害了!

来源:桃花源Utopia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