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立祥原创丨教育惩戒权是教师的法定职权
教育惩戒权是教师的法定职权
文/高立祥
经过一年多的酝酿讨论,《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以下简称《规则》)终于尘埃落定,将于3月1日正式实施。千呼万唤之下,教育惩戒权终于落地了。
《规则》共二十条,是教育部第一次以部门规章的形式对教育惩戒作出规定,系统规定了教育惩戒的属性、适用范围以及实施的规则、程序、措施、要求等,旨在把教育惩戒纳入法治轨道,这在新中国教育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规则》第三条明确指出:教育惩戒是教师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必要手段和法定职权。
客观公正地说,《规则》给广大教师吃了一颗“定心丸”。
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高度注重教育惩戒的国家。在国人的传统观念中,教师惩戒学生就如同父母教训不听话的儿子一样,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教育惩戒是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直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后,受新公共管理、“用户第一主义”、“顾客就是上帝”等观念和思潮的影响以及国人权利意识的增强,人们才开始对教育惩戒产生疑问。在赏识教育兴起之后,教育惩戒更一度被认为是非人道、反教育、落后教育方式的代名词,造成了教育观念的紊乱。大家都假惺惺地高谈阔论赏识教育,一些所谓的“教育专家、学者”,更是不顾教育实际,纸上谈兵,“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书的老师”、“学生是上帝”等荒谬口号甚嚣尘上。
究其原因,一是由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中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许多学生都是独二代甚至独三代,学生家长极易溺爱子女,认为子女就是“小皇帝”、“小公主”,只能高高在上,受不得一丝一毫委屈。相当数量的学生家长天真地选择赏识教育,认为教师只要把自己的子女当作“小皇帝”、“小公主”,“爱”自己的子女就是好老师。二是国家加大了未成年人的保护力度,颁布了《未成年人保护法》。当然,我们首先要高度理解国家颁布《未成年人保护法》的深远历史意义和积极的现实意义。但是,在部分地区的部分学校,却矫枉过正,无限张扬未成年人利益,动不动就拿《未成年人保护法》说事儿。三是媒体夸大其词的负面新闻报道。只要学校发生师生之间的冲突,极少数同情“弱者”的媒体总会别有用心地、采用夸张的手法进行不负责任地片面报道,矮化、弱化、妖魔化学校、教师。四是教育管理人员过于软弱,牺牲教师寻求“息事宁人”。当师生间、家校间因惩戒发生纠纷后,一些校领导或者教育行政人员往往不细致调查事件的原委,遵从“摆平就是水平”的做事原则,只要“出了问题”就向学校、教师施压。
在如此尴尬教育背景下,广大教师丧失了自己的法定职权——教育惩戒权。失去法定教育惩戒职权的教师,就像失去一只手的残疾人一样,只能用苍白无力的嘴去感化学生。
将教育惩戒权边缘化、弱化、矮化甚至妖魔化的效果是可想而知的。教师不敢管学生,极易让极少数学生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目无法纪、老子天下第一、“玻璃心”、“双面人”等不良习俗,成为“问题学生”。这不得不引起全社会有识之士的反思。
此次《规则》把教育惩戒纳入法制教育轨道,让教师履行法定职权,意义非凡。稍有教育常识的人都知道,教育需要两条腿、两只手、两种方法,那就是赏识与惩戒相结合。教育惩戒是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不可或缺的教育手段。惩戒的目的是为了让未成年人认识到做错事要负责任,学会如何面对挫折。表扬、肯定、激励等教育手段和惩戒的教育手段是相辅相成、相互补充的。“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一种虚弱的教育,脆弱的教育,不负责任的教育”(孙云晓)。“合理的惩罚制度不仅是合法的,而且也是必要的。这种合理的惩罚制度有助于形成学生坚强的性格,能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能锻炼学生的意志,能培养学生抵制引诱和战胜引诱的能力……适当的惩罚,不仅是一个教育者的权利,也是一个教育者的义务”(马卡连科)。苏霍姆林斯基教育中的惩戒始终贯穿着“自我教育”,即激发学生做一个好人的愿望,让学生体验到自己的错误酿成的后果不只是自己的失败,还有可能给他人造成屈辱。
由此可见,教育惩戒是教育的另一只手。教育惩戒权说到底不是教师需要,而是学生需要。为了下一代健康成长,《规则》第十五条明确规定:家长应当履行对子女的教育职责,尊重教师的教育权利,配合教师对违规违纪、行为失范学生进行管束教育。
虽然惩戒权是教师的法定职权,教师在行使职权的过程中,也要有度,遵循一定的原则。对此,《规则》第五条做了明确规定:实施教育惩戒,应当遵循育人为本、合法合规、过罚适当、保障安全的原则。第十三条明确禁止七类不当教育,划定了教师行为红线。
《规则》将于3月1日正式实施。教育部将积极指导推动各地、各校贯彻落实《规定》,依据《规则》健全教育惩戒的实施、监管和救济机制,让学校和教师会用、敢用、慎用教育惩戒,让家长和社会理解、支持、配合学校、教师教育和管理,共同营造良好教育生态。
【作者简介】高立祥(男),汉族,四川西昌人,西昌市川兴镇焦家小学退休教师,凉山州作家协会、西昌市作家协会会员。在各种报刊网站发表作品400余篇40余万字。